(本文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 冷凇)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主动引领大众审美,通过多元共生的内容生态架构,让纪录片创作突破冷门与小众的壁垒。纪录片作品日益受到年轻观众的追捧,甚至产生了大量现象级“网红”作品,引起收视热潮,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正通过“润物无声”的大众传播充分发挥其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构建价值的文化使命。
近日,凤鸣文化与大能文化共同推出了两部纪录片作品《叶卡捷琳娜大帝》和《走进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方》,这两部作品在选题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均有差异,但创作团队将其差异化的创作思维、精致化的构建技巧和深厚的人文情怀灌注其中,成就了纪录片表达的大众性共鸣与差异化审美。
纪录片的多元格局已经形成,这既为纪录片创作营造了自由驰骋的环境,同时也为推陈出新的差异化竞争增加了难度。创作团队成功进行了选题的差异化切入,聚焦小众题材实现大众传播。《叶卡捷琳娜大帝》是一部典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团队将叙事焦点对准历史上俄罗斯帝国的一代英主叶卡捷琳娜二世,带领观众走进这位在俄罗斯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该片用人物传记式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叶卡捷琳娜的浮沉人生,将她作为一代英主的人生际遇、治国理念传递出来。可以说,该片在题材和内容选择上便运用了陌生化的审美手法,将这个原本对中国观众而言小众的历史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表达。
而该团队的另外一部作品《走进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方》则将视角对准了地球的”冷极”,这部纪录片看似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切入,却归结于深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以南极和北极为表现内容的纪录片并不鲜见,作为中国人大多知道“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中国南极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以及中国北极黄河站等,但科考人员在建站以及驻守科考站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克服了哪些困难等等却不被人知晓。《走进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方》是一次更近距离的“走进”,全景式、细节化展现了科考队员对两极的探索历程,还带领观众亲历“雪龙”号的行船过程。这些细节本身极具吸引力,也因为内容的陌生化和差异化,这部纪录片有了引人入胜的气质。
纪录片作为一种基于真实表达的纪实艺术有着独特的魅力,纪录片因真实而形成又因真实而深化。随着纪录片的受众日益大众化、年轻化,纪录片的艺术表达与审美塑造亦应在创新中不断刷新样态。纪录片《叶卡捷琳娜大帝》采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段展开真实的历史内容,这让我们看到历史真实同样有着引人入胜的“剧情”。叶卡捷琳娜二世充满起落的一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精致的画面质感配合曲折的史实发展,让这部纪录片产生了电影级的观感。《走进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方》同样有着精致细节和多元的表达手法。画外音讲述配合亲历者访谈、动画演示和地理图解等手段,让观众全方位了解地球两极,和科考人员和旅行者一起感受真实的两极之旅。
可以说,纪录片创作团队搭建了小众选题与大众传播之间的桥梁,坚守真实记录与纪录真实之间的辩证关系,精致打磨内容细节与画面细节,创新叙事节奏,让纪录片整体焕发出了充满质感和年轻态的生机。
纪录片对准人和人的故事,是进行内容建立的根本。团队在内容搭建与价值传达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立场,让纪录片在丰富多元的表达之中始终不缺少炽热的温度。《走进世界上最为寒冷的地方》在地球的冷极上呈现了科考人员抛洒青春和力量的热情,讲述了人们对南极和北极真挚的向往。作为一部从地理生态角度切入的纪录片,其核心内容依然是人的探索和行动,这部纪录片将正襟危坐的知识科普化为生动曲折的真实经历,将人类对两极保护的呼吁化为具体的措施和行动。纪录片改变了灌输式、告诉式的科普方法,而是选择带领观众去发现、去经历。《叶卡捷琳娜大帝》同样充满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通过朴素的讲述让遥远的历史贴近现实的意义。
纪录片随着时代前行、契合审美变迁,从小众破壁到大众传播必有题材开拓、叙事创新、制作突破与节奏变幻。在多元的生态格局中我们已经欣然看到纪录片正在越来越以贴近现实、贴近年轻受众的形态呈现,创作团队运用陌生化的审美艺术,为纪录片的继续开拓提供了可贵的新思路。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