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最早的“中央厨房”的尝试在十年前就开始了,2007年《广东新闻报》成立了“滚动新闻部”,主要职责是催促报纸记者向“滚动新闻部”发稿,然后将稿子传递到集团内部各个渠道。后来《烟台日报》也进行了全媒体尝试,初步实现“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次发布”的传播。2015年人民日报启动“中央厨房”报道两会,彻底将此带入公共视野。在加速媒体融合的紧迫感中,各地广电开始纷纷效仿,“中央厨房”开始遍地开花。
但是,如果各个单位都建自己的中央厨房,势必会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情况,又如何实现全国媒体“大融合”的目标呢?
在今年CCBN“媒体融合论坛”上,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副总经理陈玉林先生就此做出了解答。
立足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要形成全行业的融合,必须要打破各个部门的界限,促进创新内容的生产。首要任务即完成内容供给侧的改革。陈玉林谈到“只有实现平台与平台的对接,才能为传统媒体争取应有的对话权和议价权。”要完成目标,有两个阶段要走:
据资料显示,截止2018年2月14日,人民日报共成立一本正经、麻辣财经、半亩方塘、碰碰词儿等46个工作室;推出文字、音视频、图解、H5等各类融媒体作品2700件;各类产品总点击量超10亿次。同时,由人民日报援建的雄安新区中央厨房开始正式运营,为中央与地方党媒深度融合提供了范本。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成立之初就放眼于整个业务体系的建设,整体架构中,总编调度中心是指挥中枢,是策、采、编、发网络的核心层,负责宣传任务统筹、重大选题策划、采访力量指挥。采编联动平台是常设运行机构,由采访中心、编辑中心和技术中心组成,负责执行指令、收集需求反馈,人员来自“报、网、端、微”各个部门,大家组成统一工作团队,听从总编调度中心的指挥,进行全媒体新闻产品的生产加工,所有产品直接进入后台新闻稿库。
正是基于这样的架构,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形成了真正完整的运行机制,在两会上大放异彩,不仅在产出传统的文字、图片作品,还融入了新媒体元素,开始从渠道、内容两方面发力,牢牢占领主流舆论场。
党媒平台是人民日报在去年8月份为了贯彻中央的媒体融合发展的指示的要求,在中央厨房基础上的升级,由此连接所有媒体的端。
简单来说,“全国党媒公共平台”是一个智能后台,只做to B的后台支撑业务,不做to C的客户端和网站,不会与地方客户端、行业客户端抢夺用户,不是党媒版的“今日头条”。
平台主要是要把全国党媒联合起来,集体赋能,实现舆论、话语权的掌控。通过后台系统与加入到党媒平台的里的端、公号联系起来。同时把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卓有成效的融媒体工作室样本复制到全国党媒系统中,让每一个党媒都成为生产原创优质内容的基地,从而加强内容侧的核心把控。
在今年两会期间,党媒平台进行的第一次重大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截至3月8日,大型全景式视频直播栏目《两会进行时》在56家党媒客户端、18家党媒PC端落地,有27家地方党媒向栏目投稿,参与联动的媒体及渠道超过100家,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传播,达到内容生产效率和媒体影响力的双重提升。人民网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联手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共同推出“全国党媒报两会”,实现“信息共享、内容定制、平台共建”。通过积极打通地方党媒联络渠道、对接多方需求、解决疑难问题、落实渠道推广,有效推动进展。短短6天时间已有超过百余家媒体加入合作,供稿视频节目150余篇。
人民网与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合作也十分成功。3月15日,由人民网联合全国百家党媒共同制作的大型全景式直播栏目《两会进行时》推出节目"河南时刻"。人民网、河南广播电视台携手邀请三位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场内代表访谈直播,场外代表视频连线等不同形式,讲述河南故事,传递河南声音。同时,“两会进行时—河南时刻”还联合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腾讯网、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融媒旗下映象网、东方今报、猛犸新闻客户端、民生频道、经济广播、大象网、新浪河南、大象融媒双微矩阵等媒体同步直播。
陈玉林说马云有一句话让他印象深刻: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现在传统媒体同样走到了这样的关键时期,是被动转型还是主动出击,答案一目了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