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于2015年11月21日、22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届会议,各位专家将共同探讨未来电视行业战略规划与选择路径,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促进我国电视产业业务形态的转型。
在11月21日下午的北京卫视竞争力研究论坛主题演讲上,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张育华做了题为《微缩美学的先行者》的演讲,她指出北京卫视洋溢在优秀电视艺术文本里的时代精神、文化勇气、美学雄心致以敬意。坐落在帝都的北京卫视并不追逐宏大叙事,而以电视探路人的先锋姿态,超前置身于微时代,凭借“微缩美学”方略,成就了微时代的大气息。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院长、教务处处长张育华
以下为演讲精粹:
首先向北京卫视洋溢在优秀电视艺术文本里的时代精神、文化勇气、美学雄心致以敬意。坐落在帝都的北京卫视并不追逐宏大叙事,而以电视探路人的先锋姿态,超前置身于微时代,凭借“微缩美学”方略,成就了微时代的大气息。
现在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我们这个村大家一说起来,我们是什么,叫微天下,叫微时代。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发现,其实咱们北京卫视好像早就微时代了。也就是说作为电视艺术的探路人,咱们北京卫视凭借着自己的文化远见,在宏大叙事的热闹的时候,在美学的灯火阑珊处成就了微时代。在这么简短的时间里面我就想从这里面谈一下微薄的体会,简要的领略一下我们北京卫视妥贴的定位,以及叙事设计,在这儿汇报给大家,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就是,关于媒介的定位问题,今天这个论坛的主题是好像首先是价值坚守,刚才跟马主任也说到在今年的电视剧的飞天奖的时候,我们特别特别的看好那个红色。一般来说在评审的时候大家都是说走,走你,看看头,看看尾,基本上是这样,但是那个红色,大家就疯了,大家一直一口气全部给他看下来。这个红色,我个人感觉,他是开辟了中华民族的一方智慧战场。而且他成就了中国电视剧美学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它的话语设计,比如说,他叫红色,在里面有许多非常牛的设计,恰恰男一号他有色盲,红色在他的眼里都成为非常优雅的玫瑰灰。红色如果用符号学来解释的话,我们可以说他是血腥的,他是暴力的但这个剧非常非常牛,非常智慧的超越了。里面有很多的绝活。所以当时大家在看的时候简直就是美学经验,而支撑这个美学经验的就是价值坚守,就是他的深度。
在这儿不妨再次提到口碑特别响亮的《档案》,我也是《档案》的粉丝之一,在有闲有空的时候要看《档案》。《档案》其实我觉得这个栏目从深层上呼应了。《档案》以这种清晰的意识形态来布置情节,叙述分析,阐释,有比较强的伦理哲学和意识形态。在这儿,我这个PPT上写了自己一点微薄的体会,他把这个历史沉思藏在对于史诗的里面。把文化启蒙放在家长礼短里面,这是需要很高很高的技巧的。
还有《养生堂》不光是广场的大爷大妈在看,其实有些90后也在关注。这里面不光是一个颐养天年的健康的一个科普健康,而且他也是,如果你要深究到,有这么几次,我是很认真的去看,去琢磨的,我发现其实他又是一个与文化批判,文化反思与家常谈吐,其实是一个深层的大课堂,他里面有讲的。时间关系就不展开了,总而言之这种精英气质与民众通俗文化,显示出了我们北京卫视它的一个很舒服,很妥贴的一个定位。
第二点就是,跟各位专家,各位同仁汇报一下,关于栏目风格的一点微薄体会。因为在当下的微时代,在现在号称是数据烟雾,前段时间我跟我的学生,跟一个博士生上课我还说,我说我们讲课的此刻,每天就有20万数据像幽灵一样游荡。还有跨屏传播,这个也是呼声很好的。在这点上我觉得北京卫视以其文化定力和远见,也给了我们启发。
就是说它是在用一个逆向思维,在创造性的,在守住自家的文化地盘,在捍卫自己的媒介天性,自己的美学格局和自己的进化路径,在培育留住自己的铁杆,现在不叫受众了,叫用户,从而探索出一条和新媒体差异化发展的这么一条生存之路。关于这一点,因为你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所以你才有生存的合法性。正因为你拥有独特的栏目气质,你才可能持续的,不是一锤子买卖的来吸引用户。
在这点上,北京卫视,它有一个我感觉是有一个风格,这点和别的台不一样,有的就是玩一招鲜,但是我觉得北京台的一个很大的格局,就是说在这个风格的布局上,以及在品格的打造上都有不俗的表现。第一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多元互补的风格。比如说我们的军情解码,一说到这个栏目的时候那种前卫的感觉,那种壮阔的,阳刚的,那种现代的感觉一下子出来了。再比如说《特别关注》这个栏目我看了一下,它有一个自己的个性表,叫三特,就是特快的速度,特别的视角和特色的手段,这又是它自己的一个风格的定位。
还有就是刚才前面两位老师多提到的,声音,我觉得声音也是,他真的是直达了,抵达了生命的根本,记录了爱和关怀。表达了力和美,其实就是艺术的根本。
而且这样的众多的栏目,在风格建构上,有彼此呼应的感觉和这种自觉。形成了一种,就是类似这种彩虹效应的这种风格。出去要是,你跟北京卫视,每个栏目都有自己的品牌气质,他整个的,大家放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种,像彩虹,整个风格之间是互相搭的,这点感觉特别好。
在这当中,在这种独树一帜的栏目气质和栏目当中尤其抢眼的就是北京卫视的地标性的浓缩符号,具体来说就是栏目主持人的,他身上的那种文化光泽。比如说很火的《养生堂》的那个悦悦,是这样,她的文化身份,用张爱玲的话说,是非常的草根。但是他的那种真诚的调侃,非常风趣的自黑,却常常埋藏了不动声色的一种文化引导,这点是很不容易的。
《养生堂》你需要跟喝茶似的,慢慢去品的,他的味道在里面,而且悦悦很擅长以装傻的这种聪明方式,因为最聪明的人就是最会装傻的人,他拿捏的特别好,用这样的方式,其实抵达了文化和美学。
现在又说到了现在缺席的徐滔老师,她当年的法治进行时,当年印象比较深刻的,按理说他这个节目主持人经常活跃在月黑风高的这么一个节目,从逻辑上来讲他应该是一个女汉子,是一个刀枪步入的铁血的记者,但是包括我看网上的评价,徐滔作为一个符号,在侠骨当中有柔肠,她是一种很微妙的,有多种力量的交织而成的,其实是一种叙述或者是一种修辞。
网上说到《法治进行时》的时候,说到徐滔面对歹徒,拿着炸药的犯罪嫌疑人,徐滔老师对歹徒说了一句,宝贝,这么晚了,你还不睡觉,记者阿姨也睡不了,警察叔叔也睡不了,这么做相当不道德。她特别精湛的技巧恰恰也在这儿,这么一个很犀利大气的暖女的形象,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最后的一个就是想说一下,关于我们北京卫视在叙事上的一种人性的设计。
时间关系,这上边就不展开了,我想今天以叙事流程的新兴的铺设为例,比如说《档案》。《档案》就是它是比较偏强性叙事的,而且他对这个史实是做了戏剧化的改造,这样故事的素材,就充满了跌宕起伏的叙事刺激。
另外大家看到的,就是说档案它的蹊跷还是都写在脸上。《养生堂》处在另外一边上,他在叙事上来讲是偏弱情节的,所以他的技巧埋的比较深。比如说他比较擅长的,就是喜欢用不动声色的方式,就是我跟你讲着就来一条,就在叙事线路的设计上。
其实他不是一个谈话节目,他里面有很高的叙事的技巧。我记得有一期,我不知道我们台里边对这期节目有没有过特别的强调,有一期昂贵食品PK平民食品,那期做的非常的高明,把海参和鸡蛋放在一起比较,那期节目真的是可圈可点的一期节目,真的非常好。他从话题的定位上来讲敏锐的捕捉到了我们的时代特点,贫富差距,这是赢得广大社会共鸣的一个话题,因为海参作为一个符号,它可以隐喻当时的高档消费,公款吃喝。但是反过来鸡蛋就是草根属性的,就是平常老百姓日常生存景观,他在当中整个在讲述这个过程当中卖的N多个关子,别看广场大爷大妈看,就是90后,他也会被他的叙事刺激吸引。比如说先说这个海参的蛋白质很高,很高。但是说了,鸡蛋没它高,但是鸡蛋比它好吸收。底下又说了尽管如此但是这个海参毕竟是海参,人家可以提升人的免疫力,他又来一个逆转,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就是诸如此类的,你看着事小,微缩起来,往往他的美学,他的技巧都在细节当中。恰恰在叙事学当中有一个说法,上帝细节当中,恰恰是在这个地方显示了非常高明的叙事手法。
在这当中因为我们不是营养学家,也不知道那个节目的需求哪些差异是被强调的,哪些差异是被忽略了。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我觉得这个节目,是和编导和嘉宾共同策划的一次文化行为。就是说目的是来抚慰消费文化红尘带来的心理失衡。就是这里边他是有很深的埋藏。当时那个评论,现场的观众,掌声真的非常由衷的掌声,其实是对老百姓生存方式的喝采,是在财富勉强的一次扬眉吐气,所以海参和鸡蛋他们之间的对比,其实是隐含了文化批判。总而言之我觉得北京卫视的N多的栏目,和节目,许许多多的美学的创意,还是给了传统媒体以生存信息。像北京卫视我们的那些好节目那样,就是以其价值坚守,以其深度化,我们可以骄傲的抗衡新媒体的快餐化。像北京卫视这样的好节目,依托我们传统媒体。你知道电脑是一种全新体验,手机更碎片化。但是我们传统媒体,毕竟它是有它的优势在的。
以其这种叙事的定力可以去呼应漫山遍野现在的这种变化。微缩美学是契合微时代的一种前沿之举。这是不是北京卫视的立身法宝之一呢?我想这里回去我自己还得琢磨,再回去研究研究,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