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TV台长论坛&BIRTV媒体融合高峰论坛” 于2015年8月26日、27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综合楼226会议室举行。本届会议,各位专家将全方位解读电视台在台网融合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市场、模式、业务等层面的内容,并就电视传媒产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电视媒体的移动互联网机遇、内容制作与版权市场等话题进行交流。
在8月27日下午的媒体融合高峰论坛主题演讲上,北京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秦新春做了题为《且行且变——北京电视台台网融合实践探索思考》的演讲,她指出在互联网改变媒介生态的大势下,如果想电视不死,新媒体与传统必须融合发展,但广电人手上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如何担负主阵地,主力军的责任和使命,又能找到一条主营业务明确,融合业务清晰的发展路径,理论层面我们无论做多少探索,实践中还是个难题。
图为:北京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秦新春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包冉老师和黎斌老师的分享,刚才从黎斌的发言中有所启迪,黎所说的误区和媒体融合转型的契机也好,我想我们的误区也有,以C2B为核心的媒体转型相关做法我们也在实践,下面我就北京天时太近期报道中全媒体传播实践与思考和大家做一分享。
这两天会虽然没有直接从现场参加,但还是从中广互联微信圈中看到会议大概场景。有一个观点大家非常认同,专家们也都讲到,观众变为用户,用户变为帐户。曾老师发布之后,我看微信圈里还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次我也不强调。在互联网改变媒介生态的大势下,如果想电视不死,新媒体与传统必须融合发展,但广电人手上并没有清晰的路线图,如何担负主阵地,主力军的责任和使命,又能找到一条主营业务明确,融合业务清晰的发展路径,理论层面我们无论做多少探索,实践中还是个难题。
传统媒体站在广电媒体界来说有三种观点,一种是“死亡论”,一种是“过河论”,一种是“出路论”。有的认为融合越快,死得越快,这是很多人的观点。过河论认为距离很近,融合不易,摸着石头过河。出路论认为融合是发展唯一出路,紧迫感非常强。
我们现在从北京电视台报道对7月31日2022年冬奥会申办直播过程的为例来看,重大新闻直播中如何在电视端、PC端、各移动端实现多屏传播效果。这是做的探索和实践,也是微创新和微融合案例,从节目形态上大家还是再看一下。
(VCR内容:刚才是主演播室,现在是吉隆坡演播室,这是新媒体中心演播室。这是虚拟观众席,本来是虚拟运动场的展现。这是直播整个过程中穿插的来自观众的留言。这是云摄像头。这是接近期的几十路信号,一共78路信号。这是刚才剪辑的一个视频片段,主要是在整体7月31日申冬奥直播过程中,三大直播演播室直播流程,传统新闻频道、体育频道和CNTV一起进行12小时大直播流程,做过电视的都非常清楚,直播过程中直播安全性是首先要保证的,这次能够这样大规模地把新媒体流程和大数据运用,云摄像头植入以及几十路信号的穿插进去,还是有安全的风险,左上角是北京电视台600平米主演播室,派往吉隆坡31前方团队直播信号,下面是设在新媒体分演播室。左上角600平米主演播室为总入口穿插进来自前方的信号以及来自互联网上各种网友互动的声音,形成这样的直播流程。
这是记者一次采集,编辑多次生成,渠道多元传播。整个过程中是近一千人的团队近三个月策划时间,实现了统一的策划,统一的调度,统一的活动,统一的采制,统一互动这样的传播流程方式。应该说从电视的直播、PC直播和手机端直播中努力打通电视端、电脑端和手机端,直播是和互联网深度融合,新媒体平台以电视为入口,应该实现这样的电视节目形态。)
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创新点。
引入了一个摄像头云直播。这个摄像头是这样的,大家可以看出它像个小水滴一样,将互联网摄像头与传统电视摄像机进行实质结合。左上角本来就是360云摄像头小水滴的形状,进行三个月改造,变成三个多月连接配件,直接与摄像机连为一体,对小水滴后台对传统媒体使用的改造,能对云端收录信号,确保下载,确保安全和使用方便。这次在国内外布设了30多个点位,48小时全程记录,全天后在线同步直播,位网友业提供多路实时画面,大家可以看到直播报道,对申冬奥是个补充。
微博、微信平台实时进行网友湖东,采取虚拟作息,边看边摇的技术。三个频道全面开放摇一摇,用户拿起手机为申冬奥加油诸位过程中,参与人次会直接参与到直播大屏幕上,观众参与感大大增强,观众与网友参与情绪持续高涨。
改变节目表现形态,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新闻可视化方面,设计一个大编辑部平台工作区,改变传统媒体编辑部的模式,为直播提供实时热点新闻,提供大数据支持,实施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工具平台实际设在新媒体中心这样的体验区,在直播过程中把新媒体中心体验区的演播室和新媒体真正的演播室打开,实际上观众能够看到后台大编辑部平台工作区,包括数据分析员彩排大数据截图,整个直播过程都能够在电视上一一呈现。所以,我们感觉这次直播的意义在于,真正从实现上把新媒体平台、技术、手段融入传统节目过程中,直播过程从资源、技术、终端呈现实现媒体的融合。这是使用大数据手段,传统媒体对我们的用户和观众真正的面目不清晰。
通过这样的后台数据,我们对关注申冬奥的网友、性别、比例能有数据上的认知。在播出之后,我们把网络端、电脑端、电视端、社交媒体网络评价进行评估,这是传统电视收视情况。这是北京卫视、北京体育、北京新闻、中央4国际、中央13新闻揭晓新闻。在这个时间段观众情况以及他带来的北京地区各直播时段对北京地区观众增长的情况,同时我们对BRTN网络台传播率进行了评价,对我们台新媒体网络台访问量,当天访问数和用户浏览用户数,App用户访问数量,以及“通向2022”纸媒报道与网媒报道比重,直播过程中微信互动也成为网友重要参与方式,包括虚拟坐席抢票总数,摇一摇互动的总人次,这也是可以预先掌握的。业界专家也给予的高度评价,网友互动的后代数据也是有的。
接下来的大阅兵报道和重大活动中我们还将进行这种融合式的探索实践,通过这次直播,我们的感受是,广电媒体在网络端、移动端上如果要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一定要植根于电视节目的母体,这是我们现阶段可以做的,互相依存,放大效应。通过新闻事件的多屏传播,我们也感受到目前电视品牌,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受众基础在网络上还是有极大释放空间的,这当然是一次新闻直播了。如果有类似这样的传播,这种形态很容易转化为商业信誉优势的。
有人说这是单边效应,会增加互联网的流量,不会改变互联网的单边趋势。我们这次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多屏互动,同时通过多屏互动将关注引入用户群,一方面丰富了产品形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网上互动和用户的黏性,同时掌握了后台数据,这是我们媒体在发展中下一步可以坚持的做法。
下面我结合着北京台媒体融合进程和大家分享几点感受。
这样的过程也是大多数电视台现在在媒体融合中做的特点,这些方面有许多共性是相同的。
平台建设。认为有条件的是可以做的,关于平台建设业界也有不同争论。黎斌老师坚定地认为应该进行平台建设,于本世纪初就进行战略布局的兄弟台比起来,北京电视台新媒体发展还是属于后来者,经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现,媒体融合发展三个阶段。当时在2010年之后,台党委经过深深比较和充分论证之后做出以北京台苏州街老台址为极点进行大手笔谋划、大气魄布局,大力度扶持……
当时2013年一个兄弟台,台领导带队,当时各个部门频道部门负责人都来北京台交流调演节目时问了一个问题,关于平台建设你们怎么敢这儿大的投入?确实花了几个亿的资金。你们敢这么大的投入,我觉得各个台在媒体融合发展上各有各的思路和路径,北京台确实在平台建设上不遗余力,还是下了力气。
明确理念全台办网,联体共荣。关于新媒体是台里一个内容还是融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还是融合发展,一直是各台的一个问题。我们当时第一步还是下大力气整合资源,对台内分散于网络媒体资源,收视节目资源,网络版权资源进行集聚整合,统一在一个平台上。过程中明确了一个理念,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这样划分,确实应该是融合转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但这个历年确实还是经过了中间变化,大家联体维系、共生共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传统媒体从全局视角进行顶层设计和布局,肯定对原有节目生产流程的再造,包括运营流程体系,内容传播体系,人才支撑体系、管理制度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等等。过程中还是探索建立了全媒体记者建立的内容建设体系,网络台产品项目组和11个频道节目中心共同策划、共同规划,包括人员直接融合,每个节目中心负责网络台专区,以及在IPTV相应轮播频道的内容建设,节目宣传等等。
从新媒体经营平台来说,我们台新媒体还是有比较大的权力,所有的资源,新媒体广告经营、版权交易、新媒体广告经营,用户订购增值服务、电子商务经营,还是给它打造综合经营平台。
技术上,理想的状态,流程上当然是产品、用户,这是能够打通的,从运行方式上看,节目、数据、资源也是能够共同的。运营商看,多渠道采集,多平生产,多终端分发。本着一个平台,多个应用,台网融合应用,我们台新媒体建设还是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应用系统,以统一的数据平台,云计算微基础构建应用系统,这也是和刚才李老师所讲到的基础,我们希望能够及时对未来媒体融合转型的理想状态打下一个基础。
在此过程中,我们认为互动性、贴近性和用户参与这个黏性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哪家媒体能把这个互动特性开发应用到极致呢?应该说视频媒体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能够掌握。现在感到用户良好的收视行为和无障碍参与体验确实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现在能够做的一个做法,因此在推动媒体社交化、湖东化方面的尝试,北京台的春晚和中央台的春晚也进行了这样的尝试,成基商包括2.19亿元摇一摇打车红包,1.1亿次微信页面互动,两位春晚总导演全程在网上陪伴网友一块儿观看,一块儿互动,包括一些内容能反馈在电视节目上,使电视节目成为社交化的案例。
当时引起一种争论,一种声音认为电视台与微博互动是自杀行为,当时包冉老师也进行了抨击,感谢包冉老师。中国电视已经不得不走入跨屏湖东的场景时代,现在技术对跨屏互动场景时代其实是没有障碍的,所以我们努力把小屏即时互动性特点还是最大程度渗透在大众传播的整个过程中。
我们在于技术公司合作中,融合转型中,对产品、技术,线上线下帐户产品和帐户体系逐渐积累起来,在积累用户改善产品过程中探索融合路径,通过App把产品开辟从线上到线下互动延展线,观众变成用户,不仅能在看电视同时进行互动,同时能够体验到个性化的广告服务和便捷的消费购买。但这确实万变不离其宗,电视内容本体以及电视内容本体用户刚需一定要牢牢抓住。
我们台生活频道7月18日开始进行全天全频道摇一摇活动。我们也在观察它对电视直播收视率的影响,在新媒体平台上的黏性。带来受众用户参与增多同时也对我们提升用户质量,拓展用户数量,拓展线下经营打下了基础.对全台考评来说,绩效考评一定牢牢抓住,媒体融合进程对我们覆盖终端媒体影响力进行综合考评,综合考评确定进一步融合,衡量新媒体的指标一定是规模、黏性等等,目前全台综合考评方案中,客户端数据也正成为我们分析评价节目影响力之的指标,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电视直播收视和传播力、关注度的网友评价,制订三级指标。
避免误区,跑马占地,急于求成。用户规模、活跃度、黏度我们认为还是有市场培育和扩大规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确实要处理好长远效益和整体布局的关系。最后是关于必然阶段,我们认为,对于天生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广电机构来说,与技术能量强或有技术优势的外部力量合作还是借船出海的捷径,对此我们台还是平等、开放、务实的,对我们台的发展目标还是占住用户,我们现在合作的方向是业务上的,我们是短板,对方是长项。这是开展对外合作对我们的红利,红利的原则是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新媒体的发展,走向市场化是个必然的过程,传统媒体参与市场竞争时间比较短,和商业新媒体企业比起来,市场化能力和资本运作能力远远不足,经过良好制度设计和必要条件准备,我们认为这样的过程是个必然的阶段,也是对母体进行反哺回馈,从而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媒体进化论者认为媒介的每次进化都是对旧有媒体的补救,也是人类不断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成功尝试,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媒体自我进化转型过程中,媒体融合发展是必经阶段,说窗口期,说新老媒体长期共存也罢,毋庸置疑的是,良好的,健康的媒体生态形成,这两天会议上大家一直在呼吁建立良好生态圈的形成,确实有赖于系统的营造、长久的建设和共同努力。目前我们还是且行且变,依然在路上。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