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穹顶之下》爆红背后:揭秘柴静的“朋友圈”

导语:《穹顶之下》的团队。既有原《看见》的范铭和郝俊英出身央视的铁磁闺蜜、新闻“三剑客”,也有资深制片人李伦,更有平面媒体、《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等横跨电视、平面、网络等多个行业,柴静这种项目模式正是互联网艺术众筹下面的模式。

  (本文作者系 董毅智律师)

  2月28日上午,人民网发布了《柴静调查:穹顶之下》的专题和专访柴静的文章。由此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

  2月28日中午,《穹顶之下》上线腾讯视频、优酷网、乐视网等各大视频网站。《穹顶之下》是一部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由前央视著名主持人、记者柴静自费拍摄,聚焦雾霾及空气污染的深度调查,主要针对什么是雾霾、它的形成及解决出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记录和剖析。

  3月2日,刚刚履新的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动选择与媒体见面,座谈会上,陈吉宁对近日引起关注的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表示赞赏,称其行为值得敬佩。陈吉宁说,

  柴静的纪录片也恰恰反映了新媒体时代,政府、社会和媒体之间如何互动的问题,应共同把大家的环保意识提高,推动环保工作的发展,来面对“我们今天恐怕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的环境的挑战。

  这两天,钛媒体也被柴静《穹顶之下》刷屏了,DUANG~

  柴静《穹顶之下》可能会、应该会改写的新闻学

  有人说这是史诗级移民广告:《穹顶之下》,窒息的痛苦

  相关。因果?笨蛋!满纸荒唐言柴静

  《穹顶之下》的传播细节

  一位油田子弟的“穹顶之下”:以将死之心,活在当下

  ……

  而笔者认为,《穹顶之下》的每一部分都在体现“互联网思维”——这个被说滥了的陈词和某些人的谋财之道——穹顶之下,还有个“柴女”让我们过了“一把瘾”,重新用“互联网思维”来解读一次媒体。新媒体在这一刻闪耀苍穹。

   一、渠道发行,视频网站全网覆盖

  据统计,截至2月28日20点30分,纪录片在各网络平台已累计播放超过3500万次。3月1日凌晨,《穹顶之下》发布12个小时后,其点击量已经突破了600万次,评论超过1.2万条,并以每小时新播50万次的播放量迅速增长,创下严肃题材公益类长视频的播出记录。截至3月2日上午9点30分,《穹顶之下》在国内各大视频网站的总播放量即将突破2亿万次,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柴静雾霾调查#的阅读数达3亿。

  此次《穹顶之下》完全突破了传统的纪录片模式,采用新媒体全网覆盖,而不是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本次发行中只是起到了对该事件的行为的公益性、正当性进行背书,利用传统媒体的权威性,进一步推动放大事件的影响,此种手法与我们过去所熟悉的模式完全不同,不要忘记柴静的背景,她本身就出身于央视这一传统媒体的巨头。本次渠道发行的模式既是《穹顶之下》项目的创新,更是柴静及其团队对其曾经辉煌的传统模式的自我否定,相信未来的示范效应将无可比拟。

  本次《穹顶之下》的发行既是柴静及其团队的胜利,也是各大视频网站的狂欢。在视频网站受制于高额版权、带宽、盈利模式等困境之时,《穹顶之下》无疑给各大视频网站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当春晚被摇一摇、抢红包所宣兵夺主时,《穹顶之下》是否又一次吹响了视频网站,尤其是移动互联、视频新境界的号角,值得期待。传统渠道如果不追随潮流,只怕就如海鸣威的那部名著《战地钟声》中写道: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

  二、内容制作,堪称一场互联网思维下的环保公益行动

  在内容制作上更可以看到其互联网的属性与基因。既有其创始的《看见》团队,如:主编范铭、制片人李伦、编导郝俊英以及摄像团队等。按名单分析,其主要负责拍摄、文案,是幕后主力。

  更重要的是老罗,罗永浩以及他的锤子团队,许岑、东东枪、欧阳念念都是锤子的员工。有人说“演讲的场位是罗永浩指导的”,然后许岑、欧阳念念都是负责 keynote 制作,看样子整个TED式的互联网风格的发布会都是由罗永浩团队决定。

  而且还有大批微博、公知调查记者圈中的大佬加入,如史航、土摩托、丁文山、汪韬、袁凌、黄章晋、杨潇等人充当外脑。

  整个拍摄,文案、制作、外脑都与互联网思维紧密相连,可以看出这既是一次环保的公益行动,也是一次互联网思维在传媒领域的跨界逆袭。就像一把“老罗的锤子”般,虽然内容上并不是绝对的创新,但在细节和流程上绝对是互联网思维的一流水准,恍惚间更有一种苹果发布会,乔布斯归来的感觉。

  三、现场特效,乔帮主附体

  根据在录制现场的南方周末记者汪韬的叙述,这是一场“秘密”的演讲:

  “2015年1月27日晚上11点,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地完成了演讲。无数台摄像机,黑色大屏幕,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剧场的地上,和数百人,静静地、秘密地观看了这场演讲。”

  柴静的《穹顶之下》带有浓重的乔布斯风格,它正是采用了TED演讲形式(乔布斯第一次展示他的Macintosh 电脑就是在TED舞台上)。大屏幕代替了传统读报时代主持人手边的小屏幕,现场观众不再是节目的陪衬,而成为真正的“场景”中的人。这种形式,让演讲以更加有冲击力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无论是演播现场的观众,还是屏幕之外的观众,都能收获真实感。

  据说,现场指导更是由“胖版乔帮主”老罗亲自操刀。柴静及其团队完美的将乔布斯对细节的追求应用于现场的点滴,无论是舞台的灯光效果,柴静的走位,镜头的调动,keynote的展示,甚至每一个视频,每一个图片,每一个数据都让我们恍惚间感到乔帮主附体。在中国的舞台上除了“雷布斯”“罗帮主”之外,又来了一位女版“柴布斯”。

  四、幕后策划,众筹项目分包创意

  本次项目的策划,也充分体现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先看看柴静的朋友圈。

  罗永浩:锤子科技创始人

  李伦:原《看见》的制片人

  汪韬:《南方周末》绿版记者,探究中国大气的第一记者。

  袁凌:著名调查记者,曾发表过数十万字小说、诗歌,出版诗集《石头凭什么呼吸》。

  史航:编剧、策划,影评人。

  东东枪:文字/创意工作者,网络红人

  丁文山:湖南卫视频道声音形象代言人,和柴静相熟于湖南卫视时代。

  郝俊英:《看见》“三剑客”之一,著名编导。

  土摩托: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记者

  其策划既有原《看见》团队的范铭和郝俊英出身央视的铁磁闺蜜、新闻“三剑客”,也有资深制片人李伦,更有平面媒体、《南方周末》的资深记者等横跨电视、平面、网络等多个行业,柴静这种项目模式正是互联网艺术众筹下面的模式。

  既通过不同的群体,用共同的追求,用同一项目将其整合,群策群力,从创意、策划到制作、修改、发布都按照互联网发散而后聚合,去中心化而又引爆热点的模式进行,这也将成为国内影视传媒众筹项目的一个成功案例,相信背后的故事还需要我们细细品评。

  五、最大亮点,大数据落地动人心

  《穹顶之下》最大的亮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将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运用到了极致,大数据真正的落地,在整个过程中多次使用表格、图形、地图,用数据的可视化,信息的图形化,知识的表象化,科学的拟人化,动情、动理,在每一个分秒钟透出了大数据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大数据的运用无处不在。其开场就通过数据来演绎故事,用数据再现当年的情景,用数据来阐述情怀,过程中更是引用权威报告证明结论,用死亡数据引起重视,用数据的相关性、悬念性来揭示问题的严重,用数据来证明行为的范畴,用数据来表述大众的误区。

  从数据的来源上也体现了其多样性,既有权威专家的背书,也有权威报告的结论,更有视频展示的精准。

  六、发布时间,互联网打虎节奏

  本次发布正如去年很多互联网营销事件一样,比如“超级课程表的余佳文”、Duang等都是在周五发声,形成星火效应,造成受众的期待,吊足胃口,而在周末真正发布,形成事件,就连中纪委也充分利用这一互联网特性,尤爱在周末和节假日发布打虎信息,让民众充分参与,但又给其较长的冷静与思考期,这一中国特色的互联网发布模式被柴静及其团队娴熟运用,而且在最近热点欠缺期,在环保部长刚刚履任,两桶油即将合并的消息盛传,在两会召开之前,在春节长假人们思想相对松懈之时推出这样一个全民话题、公益主题,真是千钧一发,扣动扳机,《让子弹飞》!而绝不是《一步之遥》,真真的《智取威虎山》!

  七、未来走向,自媒体春天来了吗?

  柴静脱离了央视的平台,用一种互联网的自媒体方式华丽转身,重新复出使我们看到了自媒体的力量,自媒体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机构化、平台化,也不同于原有的互联网大V发生,笔者认为,如今的自媒体应该是团队+众筹+创业+媒体+…… =全媒体。传统的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移动互联时代,碎片化的时间,甚至让柴静及团队,甚至将一个完整的纪录片截成了八个小的主题,至于朋友圈中刷屏的各种视频版本更是五花八门,互联网时代不再需要长篇累牍,更需要的是亮点、热点中的一鸣惊人与画龙点睛。柴静并未放弃传统媒体,而是充分的利用传统媒体的绝对权威,将新媒体的爆点与传统媒体的强悍相结合,引爆了广大国人的“痛点”。自媒体的春天来了吗?笔者认为每个自媒体人能够学习柴静及其团队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模式,在现有的社会及体制下同样能够找到春天般的感觉。冬天已过,春天不远。

【责任编辑: 温靖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