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海到.野谈.2015年是“春晚场景”元年

导语:2015年的除夕,如同往年一样,对“春晚”的态度,调侃多于对节目本身的欣赏。相较过去,舆论的导向更是一边倒的唱衰。

  1983年的除夕,央视春节晚会(以下简称“春晚“)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中国人第一次在一个开心的日子里,男女老少全家围在一起,通过电视屏幕和那么多明星一起过年。初一重播依然火爆,以至于过去走马灯拜年的人都流连忘返,围在一起观看,其乐融融。无论是张明敏的中国心,还是费翔的一把火,无一不成为当年流行的主旋律。

  那时候市场竞争没那么激烈,穿插于节目的大部分是贺电而不是广告;马季的小品里提到了“宇宙牌”香烟,还不是植入广告。据说一个老总看了节目立刻组织单位在节日加班,并推出了“宇宙牌”香烟,之后这个事情被当做创新案例说了很久,似乎也没有人想到侵权。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人,除了鞭炮和拜年,传统的春节是个什么样子,对于大多数中青年以下都很模糊的。那时候,年夜饭的餐桌也刚刚丰盛起来,电视机屏幕还很小、黑白仍是主流,但看”春晚“无疑成为除夕必不可少的元素和来年的美好期盼。

  30多年如白驹过隙,中国人的春节元素不断丰富,但“春晚”却成了王小二过年。

  2015年的除夕,如同往年一样,对“春晚”的态度,调侃多于对节目本身的欣赏。相较过去,舆论的导向更是一边倒的唱衰,所谓:

  8亿人民用力摇,

  微信一夜成头条。

  2亿卡号同绑定,

  春晚枉做冤大头。

  我亦不可免俗。但开心之余,我忽然有了一个奇怪的念头:

  如果83年那个春节后我开始冬眠,直到2015年除夕苏醒后我看到正在播出的春晚……

  这让我想起《三体》中面壁人罗辑的苏醒后的作为公元纪元人的那种感觉。我作为一个来自于过去时间的土鳖,会努力从周边寻找的所记忆的那些春节元素作为融入社会的入口,还好,20:00中电视亦然播出了“春晚”。

  或许只有我一个人专注于节目,周边的人一边摇手机拿红包,一边对我这个“刘姥姥”嬉笑调侃,向我说着这三十多年的变迁。当鞭炮声想起来的时候,我确定知道三十年来,无论有多少变化,在春节这个日子里,我们依然在看“春晚”。只是我欣赏的是节目,其他人享受的则是场景。

  对于央视春晚,或许我们太多的忽略了30多年生活的巨变,仅仅孤立的以电视节目的视角去挑剔,而忽略了其已经作为一个重要元素深深的植入了我们家庭的除夕场景。

  而2015年的除夕,当家庭媒体“春晚”与个人媒体“微信红包”两个场景融合的一起的时候,我们真的忘了欣赏“春晚”节目,而是置身于欢乐的“春晚场景”。

  “春晚”就是这个场景时代的开启者。

  初五一早,微信朋友圈有一篇题为《场景时代来临,你准备好被重塑了么?》的文章(转自《餐饮内参老板》),提到了关于移动电商场景的四个“即”,我读后很受启发,转发并评论:

  好一个【4即】时代!

  那么,我们就从移动互联网、移动营销这个视角,解读“春晚”所开启的这个场景时代:

  1.产品即场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不再是单一的消费品,而是生活场景的解决方案。媒体历经三十多年的变化,历经小媒体、新媒体、大媒体的变迁(*参考文章),媒体价值已从媒体视角转到受众视角,节目海量、受众分流、出行时间多于居家时间。“春晚”经过30多年的营造,其产品已不仅是电视节目,而是垄断了一个家庭人员最完整、时空最静止的媒体场景。

  2.分享即获取。互联网核心精神之一便是分享思维。媒体去中心化,口碑开始成为传播的核心,媒体与渠道快速融合,人成为媒体与渠道的混合体。”春晚”与微信分享自己营造的”春晚场景”,即是互联网分享思维的具体表现。”春晚”借助微信,使家庭优众(例如:年轻人)回归了”春晚场景”;“微信红包“则借助”春晚场景”进入了家庭。

  3.跨界即连接。当人、服务、设备一切都智能化并通过移动互联网联接在一起,不同的企业将因此连接到一起产生化合反应。“春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和亮点就是明星荟萃陪受众一起过年,随时间变化,这个需要正在从广播走向互动,受众希望与明星近一点、再近一点。与微信的打通,”春晚“在人们摇动手机中找到了新的入口,”春晚场景“有望从家庭大屏因互动成为【受众全息体验】。

  4.流行即流量。真正的流行需要找到流量的“入口”,即一个可以让流行找到需求落地开花的真实场景。这里说一个题外话,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纠结于我的公众号关注不足,目睹了很多一直如我一般处境的公众号忽然粉丝暴涨,希望找到更快的增长流量的方式,资深的“大V”哥们对我说:流量的价值不在于粉丝数量,而是让你流行。

  a)回到“春晚”这个话题,之上我们虽然说了2015年“春晚”正在开启的奇迹,但是有一个现实问题不容忽视:有多少人真正的收看了“春晚”的节目?多少人真正的记住了春晚的广告?多少人因“春晚”的广告而形成了购买?

  b)我个人观点,大媒体时代,媒体广告正在摆脱粗暴的硬广,而讲求精细的植入,从植入节目画面、植入节目剧情直至植入节目格调。“春晚”过去长期处于媒体优势态势,形成了巨额的广告收入,仍无暇于精耕细作。2015,“春晚场景”已经找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产品流行的日子应该不远。

  未来的历史可能会将2015年定义为一个元年(*参考文章),但我们却很难为自己身处的时代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也不能精确量化身边有多少事物正在翻天覆地?我们只是不时感受到蜕变的疼痛与喜悦,正如我们用生活见证的“春晚”,正从电视节目成为一个生活场景。

  预见会不期于变化,维度所限,我们或许不能高瞻远瞩,但我们确真真的一起见证着历史。

  *参考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媒体数据实验室》相关文章

【责任编辑: 温靖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