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曹三省:微视频,泛产业,宏传播

导语: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认为,微视频领域的发展和今天的台网融合有着非常密切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话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任何流行的媒体形态都具备很好的潜力。

  8月21日-22日,由BIRTV组委会主办、中广互联承办的首届“中国台网融合峰会”(CBNS201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探索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路径”,围绕电视台在台网融合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市场、模式、业务等层面,组委会共设置了六个话题与嘉宾共同探讨电视台在新版“台网融合”中的战略规划与选择路径。

  在22日下午的台网融合下的内容制作与版权市场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做了题为《微视频,泛产业,宏传播》的演讲。曹院长认为,微视频领域的发展和今天的台网融合有着非常密切的结合,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话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任何流行的媒体形态都具备很好的潜力。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曹三省

  以下为演讲实录:

  谢谢各位!

  我用简短的时间在会议上报告一个受关注的话题,微电影、微视频的领域。我的题目是“微视频·泛产业·宏传播”,包括电视台面对网台发展和网络视频相结合的过程之中产生新的微视频盈利模式,以及微视频的另一面宏传播,微视频本身是短小的形式,但我们正视图构建微视频这种宏大的传播体系。

  大家平常讲微电影概念更多一些,作为学校的人我们提升了一下,介绍一下微视频。对微视频创新发展角度进行探讨。作为主体我们来关注台网融合背景下的微视频产业。

  微视频。是更为宏观的概念,有观点认为微视频和微电影相当于制作精良的是微电影,微视频是网络视频的代称。我不太认同这个方式,它是更完整的体系,包括微电影、微动漫、微栏目、微纪录、微电影和信息视频这种新的视频形式。微视频不等同于网络视频,也等同于短视频。

  微视频可以微,为什么把它叫做微视频,不仅仅是因为时长短小,包括微媒体化在网络环境下的存在,支撑技术的轻量化都支撑微视频发展领域里很显著的特征。时长短小是最直观的特征,微视频一定要是短的,一个小时之上就没有什么观众了。技术层面它会更适合网络特别是移动网络的传输,3G、4G的传输。对受众来说是碎片化的消费需求,用户零碎时间占用起来,这非常好理解。

  由于它的时间短小,艺术表现形式,叙事方式也会简单明了,也非常适合今天普通大众直观的消费需求,体验需求,符合大众化的口味,因此,不管从它的技术层面还是内容层次、艺术层面,微视频都因为它的时长短小首先构成在当前网络文化消费领域里非常大的增长点。但凡年轻一点的用户,基本上看微电影是很平常的举动。

  微媒体的存在,如微视频和网络的结合,就如同眼前会有一瓶水,当它装在一个矿泉水瓶里,经过包装、容器不同,它的价值也会不同,意义也会不一样,这种短小的微视频在今天的网络环境下,特别是和各类微媒体,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提供传播环境之后,由于这种传播容器的变革而产生新的特征,这是我们说微视频另外一个很主要的特征,不光是时间短小,它和微博、微信的结合,实际能形成互联网上的推荐、病毒式传播、评价、评论,和网络热门议题的相生互长。

  互联网上有什么热的话题起来之后,我们迅速可以看到微视频作品的呈现;也比较符合网络时代公众的审美,由于它根治与微媒体(微博和微信)环境,了解网络受众审美方式,所以能够得到网络受众普遍认同。

  微视频具有支撑技术轻量化的特征,它的拍摄和制作今天都是采用大众化的设备,在传媒大学培养的微视频制作人才手里面的利器就是单反,加上轻量级的设备,包括小摇臂、打个灯,基本就能做出接近电影级别的作品。微成本制作,它的制作成本可以实现微成本化,微视频的制作可以是大投入,大制作,请明星做大投入,像拍部大片几百万的投入也可以做。但也可以实现微成本化,花几万元拍个小食品也没有问题。公众可以更方便地参与创作和传播,微视频和UGC播客视频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区别在于品质上会提升和精良化,舞台上的人要多多少少懂得视频意识,微视频作品应该还是比较精良的环境。

  围绕微视频当前创新发展的体系进行剖析。微视频未来面对O2O和线上线下结合的环境构建起来的体系。包括了6个主体部分,一是主题微电影计划,以此提升微视频的精品化制作,和今天的主题相符微视频的协作与交易平台,把微视频散漫自由的传播实现版权交易和更多盈利模式的传播。二是四个体系,微视频的人才培养,在线研发体系,在线传播和线下实施。

  主题微电影计划。主题微电影是我们当做微视频作为牵引线,通过主题微电影计划结合微视频和社会发展生活特定的领域和主题实施文化战略意义的创作,可以整合非常专业的团队,优质的团队,优质的创意力量,实施创意、传播、产业推进,实现部分由政府参与和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计划式的主题微电影活动,和一般的创意大赛不一样,当然会有公众参与,但更强调的是结合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共性需求,会有更好的意义,同时制作也会更为精良。主题微电影我们提出1+1的模式,一个创意团队,一个品牌,一个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微电影原来基础性的合作模式,品牌植入,买个票到电影院里看植入广告谁都不乐意,但看微电影,看到品牌大家还当个乐,因为你免费在看,这是微视频领域大家普通接受的方式。

  目前我们启动了几个主题微电影计划,在北京有北京美丽乡村,是北京农工为和我们学校合作的,今天针对32个候选村进行为电影的主题创作,还有红色出品,是全国红色老区推广联盟,背后都有品牌的力量在支持;中国园动力、中国好风景、中国智慧城市等等,其他主题策划的微电影达到了十几个。

  目前我们正在全面推进的工作是微视频协作和交易平台,我们联合了中国广电协会、传媒大学、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移动集团几家单位推动这个项目,充分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合作模式,打造微电影有利于我国微电影和微视频产业发展的融作品创作、项目投资、播映渠道、人才发展、协同创新等为一体的线上与线下交易平台。这个项目已经探讨了很长时间,会在学校里安装相应的服务器,会对接CDN、IDC的接入等,做好了准备。它的功能主要是两部分,一是协作,二是交易。首先要推进微视频产业协作力量,能把优质资源和创意能力进行汇聚,能够让剧本更好地找到演员,创作团队更好找到投资,这种协作是首先要完成的。

  通过技术层面解决方案打通微视频各种发展力量的衔接,逐渐抑制无序性和市场主体确实的问题,形成良性发展。

  大体构成。我们建设了门户云平台,把为视频把不同的手机、平板、电视、PC、Pad分发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微视频门户的解决方案,构成云媒体平台的应用。特别值得一谈的是中间平媒我们考虑进去了,平面媒体微视频的传播,通过二维码的方式,今后可以在杂志上印个海报和二维码,用户就可以看手机视频了。前端建立了业务分中心,通过业务分中心进行CDN的处理和业务分发,相当于一个二级平台可以针对各地不同的需要构成服务的分发。

  建设了一个媒体内容的大数据平台,它的核心实际是个片源库和预览拷贝库和素材库,其他是上载和审核平台。有一个亮点,我们要支持微视频原创素材支持平台,改变为视频制作领域大量素材是使用没有版权的素材等现象,促进这个平台更大提升,促进版权交易、资源共享和外包合作,推进外景、动漫元素、世界效果、音乐等层面的原创华,给它起一个昵称叫“微元素”。创新体系,学校做的事儿更多一些,我们总在琢磨在微视频、微电影等等形成新的盈利模式,我们做了三方面的事情,产业推广、落地应用、创新研发,产业推广是最后的环节,最重要的是微视频形态的创意和微栏目(几个月前正式提出的概念),传播方式的创新(线上传播)。落地应用是后续新的盈利模式,以及主题微电影的策划。产业推广上结合了我们的研究工作,在学校里搞了微视频领域动态跟踪,形成相应的研究报告,结合中国广播年鉴做相应的排行榜。

  微视频人才排行榜也是学校主持做的事儿,最近有一个关键词“微电影学院”,有概念,但看到实体的还不多,我们新媒体研究院正在建构微电影学院的架构,培养微电影的人才,他们以节目制作、策划团队为主,还有研究团队做微电影的交叉研究和支持,还要培养一批技术研发人才,向中国微视频原创素材支持平台延伸。我们也会建微电影基地和微电影小村等等方式,打造微电影工作室。从青少年也抓起,教育部体系里我们搞了对青少年微电影人才培养体系。

  微电影和台网融合。台网发展趋势的背后是广播电视新媒体化的进展,广播电视行业从早期应对新媒体,把新媒体视为竞争对手,逐渐走到利用新媒体手段提升自己的传播效果,乃至于到了今天广电不知不觉把自己做成新媒体,机构是传统媒体,但做的是新媒体的事儿,结合新媒体的发展战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技术化的新媒体化,发展成今天的台网融合。

  站在学校角度给出台网融合的建议,有三条:

  第一,各地方电视台不要当成概念,强度实效,注重产出,在成本优化原则上构建新媒体平台,避免早期发展新媒体时投入多,产出少,盈利模式不成熟,导致新媒体烧钱,这个悲剧不能再重演,我们概括了八个字,要“勤俭聪慧,求真务实”。要勤快点,多做人力的投入,要优化成本,发挥你的聪明智慧,给新媒体产生盈利,网台的发展,领导、政策的重视很重要,我们也要找到一条政策的路径,要有实效,网台做新的业务,实现新的盈利模式是要考虑的。

  第二,希望在台网融合过程中希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媒体机构自身创新能力。人是核心的因素。新媒体条件底下,大量的应用技术和内容制作业务掌握的应用难度并不是很高,我们的人是能够学会的,你好好培养他是没有问题的。同时也要进行业内的合作,不是让你关起门来做台网融合。

  第三,以不变应万变,发展过程中新媒体的发展会有不确定性,有哪些新的形态起来之后,你不知道以后它哪里成,有多大的效果,今天微信火起来了,大家觉得微博好像慢慢势微了,还没那么快。这种趋势谁都说不准的,在不确定性面前我们不要因噎废食,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微电影可以实现更好的商业价值,因为有广电的传播渠道,同时站在电视台的角度,由于微电影的角度可以实现更好的效果和更好的收视率,架构底下包括了网络视频、直播星、户外与楼宇媒体、无线数字电视等一系列和互联网结合的传播方式,还有客户端微博、微信等等提供的前媒体传播渠道。今天微电影还是在互联网上传播,不久的将来,基于电视平台的微电影栏目,微视频代表了传播版图的变革。

  卫视频道微电影的品质提升,一会儿陕西卫视王总过来,他们华夏微电影我们评价是做得非常不错的卫视微电影的栏目,卫视微电影传播体系提升,把栏目做得更好,非上星节目,在地方电视台和地方广电支持下启动微电影频道或栏目。IPTV和互动电视分别也都为微电影可以通过互动化方式策划EPG和互动板块,承载一些微电影点播业务。微博、微信也是一种传播微电影的重要渠道。

  我们强调是通过无线渠道,提供微电影的业务分发其实是非常朝阳的方向,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平台把微电影更好地走入千家万户,服务城乡受众。在新的模式上可以探讨新的增长空间。微电影团队和微电影名人等等这些主体的App为客户端可以开发出来,通过App传播,户外媒体和楼宇媒体可以成为App更多的舞台。在今天全媒体传播架构里可以看到逐渐扩充的微电影版图。

  线下传播是微电影中非常有优势的领域,不光通过在线内容分发领域让用户看广告主播放的广告,同时线下形式可以实现收益,搞个展映和晚会都可以卖票,形成收益。这点和台网融合、广电新媒体发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也在鼓励广电的新媒体机构做O2O,除了数字媒体之外,一定要做文化服务平台,线下开展起来会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线下活动有主流微电影节等大型活动,公众化的微电影大赛,展映活动我们往往可以形成微电影专题的展映,把它和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这个活动装饰其实是把微电影作为点缀,我们在一些主题活动里穿插放放,比如今天的峰会,中间找个选题,困的时候放个微电影,可能效果就一下起来了。微电影有活动装饰的作用。

  还有微院线,把它类似微电影的票房模式,这正在形成之中,通过微电影是把它打造成一种文化,正像茶艺馆一样,不仅培养一批人懂得茶叶,更多的像茶文化的交流,微院线的交流是通过微电影学院和微电影小村等微电影基地结合。和大片、商业电影对接也是新的命题。目前我们考虑3—4个方式可以把微电影和大电影结合起来。未来微电影的点播会作为人们交际的方式,礼仪的方式,类似早期的短信发展成节日互致问候一下,具有文化功能,微电影会给微视频大的领域里提供很好的支撑。

  我在后面半段里微电影这个词用的更多一些,微视频体系里微电影还是最大的一部分,微纪录、微栏目由于情节的记录、制作精良观众更愿意看。未来微视频会通过广告再发展到电商O2O的交易,实现公共财政的投入,通过O2O,微院线,通过教育、体验文化四各大方向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

  微视频领域发展和今天的台网融合有着非常密切的结合,在过程中我们有很多话题在今后值得进一步探讨,任何流行的媒体形态都具备很好的潜力。

  今天演讲的最后重申一下题目里所谈到的宏传播、泛传播的概念。微电影产业未来是无边界、无限生长的环境,随着新的传播方式的推进,微视频也会产生新的变化,和人们生活的结合必然为我们开拓更为广阔的未来,微视频也像个大船一样,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航行,承载着人们对新媒体盈利模式的期待。这背后,一切可能都来自于大家积极的探索和真诚的协作。

  谢谢各位!

返回BIRTV&CBNS2013专题页面

【责任编辑: 徐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