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2日,由BIRTV组委会主办、中广互联承办的首届“中国台网融合峰会”(CBNS201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探索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路径”,围绕电视台在台网融合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市场、模式、业务等层面,组委会共设置了六个话题与嘉宾共同探讨电视台在新版“台网融合”中的战略规划与选择路径。
在22日下午的IPTV、DTV与OTT的竞合上,DVB+OTT融合创新论坛秘书长、中广互联CEO曾会明做了题为《DVB+OTT模式推动台网直播互动》的演讲,他表示,广电和互联网的融合是必然的,行业内电视台和有线网应该进行密切的台网互动式合作。和有互联网基因的人结婚以后二代能够具备这种基因,资本是个最大的问题。
图为:DVB+OTT融合创新论坛秘书长、中广互联CEO曾会明
以下为演讲实录:
作为中广互联,我们也作为另外一个组织DVB+OTT论坛,也和大家分享我们的观点。经过昨天一天的演讲,我得到了启发,也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觉得对各地的,无论来自政策层面的,还是来自大的央视、CNTV,来自各省一些新媒体的从业者大家的思考。
这个论坛的名称叫台网融合,也是中国首届台网融合峰会,为什么要做台网融合,究竟是谁和谁来融合?我们的英文是Broadcaster&Network,Broadcaster就是广播、电视,Network可以是网络,可以是Cable,也可以是电信网络。我从某个角度谈谈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的台网融合,这有必要分析一下电视台和网络的融合,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DVB+OTT怎么样推动直播互动。
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昨天在微信上我们也转了论坛嘉宾的言论、精彩观点,微信相互关注的好友也是文字办的常务副主任,他在微信上问我,曾总究竟你觉得新媒体新在什么地方?当时我讲两点:一是整个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不同,从点对面的传播变成内容和人交叉网状的关系;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不同,昨天来自爱立信的高军良高总讲,360可以把杀毒免费,乐视的超级电视可以直接把价格打到地板上,广播电视除了Cable这样的基本收视服务,我们在做收费的时候他们有他们的玩法,依靠资本先占领用户。互联网的方法是先有用户,后面的商业模式再说,总会有的。
到底是新媒体呢?2004年、2005年8年前的时间,也就在BIRTV期间,我们在皇家大饭店开过一个新媒体的论坛,当时一个嘉宾是来自投资机构的,他说新媒体的定义就是不挣钱的媒体,当时博得了一系列的掌声。现在能说我们新媒体不挣钱吗?昨天我们也是邀请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的秘书长李毅和大家讲,百度广告收入200多亿,今年超过央视的收入是不成问题的。他也说9158这样线上夜总会可能比某个中央级的传媒机构可能收入都不少。所以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当时我给了一个定义,我认为新媒体是技术+资本对原有利益格局的挑战。
互联网创业这些人我觉得非常值得尊敬,尤其在中国不说政治,至少经济的形态之下,能够白手起家,没有更多的资源能够靠自己的努力,靠技术去吸引资本,去拓展用户,再找增值业务的商业模式。它掌握了新的传播工具,更是致命的商业模式的革命。如果今天谈这次峰会的主题叫探索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之路,传统广播电视台向新媒体转型就意味着自我革命,要丢掉原来那块蛋糕有一定的损失,才能够争取到新的格局。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之下我认为是非常难的。
为什么向新媒体转型?因为传播方式在发生变化,传播方式和以前完全不同,这是互联网带来的,要拥抱互联网,互联网是个大脑。它是具备自我完善,自我循环的生态系统。互联网越来越像空气、水一样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甚至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互联网这样的高度时,互联网是大大能够提升效率的工具。互联网提升了这个效率,美国政府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李夫金(音)他提出一个观点,过去的生产力最重要的是机器资本和工人绩效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占100%,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只占14%,另外86%去哪儿了?他认为是来自效率,包括供应链的效率,结合前面前面来说,互联网就是大大提升效率的工具,才有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说法。它也是一个工具,可以为我所用。
确实也是术业有专攻,昨天CNTV的老大汪文斌汪总也提到,6月份参加上海电视界时,江苏台、浙江台的台长也提到要向新媒体转型,拥抱互联网,但是我们没有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才有多少年,基因可不像我们中国这么悠久的历史,长期积淀下这样的基因,互联网的基因也就十几、二十年而已,但确确实实互联网这个速度非常高效地在运转,我们可能就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说到效率,实际上它会带来价值的转移,这就是价值的转移,你被越过去了,价值被转移了,像平媒、音乐。电视已经发生,究竟能到什么样的程度,作为传统广播电视从业者,我们究竟握住手中这块蛋糕还会有多大,这就要核心看我们能不能提升效率。拿着央视研究中心李斌来讲,如果我们还拿着洋枪洋炮跟人打,你现在还是人海战术,人家立体战争,三家五除二就已经解决了,OVER了,你还没上场呢。互联网决不是一个开放的公平平台,互联网绝对是弱肉强食,强者愈强,马太效应体现最明显的地方。7月1日Google关闭了一款软件的服务叫Google Read,很小的事情,但在互联网界引起很大的事件,有人打着牌子去抗议。Google Read是阅读RSS的工具,中广互联也开放RSS工具,各家网站开放RSS,只要一个RSS阅读其就能看到新浪、搜狐、网易所有内容,可以定制,可以不用再去他的网站看。这些对于巨头来讲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Facebook、Twitter、新浪微博、易讯在进行平台化的操作。那听腾讯说在开他开放平台大会时有些媒体发出声音说,你说平台就说平台,别扯开放的事儿。我觉得这种说法糙了一点儿,但一针见血。互联网是最讲效率的地方,当你拥有越来越多用户,效率越来越提升的时候,其他人很难追赶。所以互联网改变弱肉强食,强者横强的地方。
美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可借鉴的案例是HULU,它是默多克等几大新闻媒体投资的平台,但互联网非常纠结,一会儿要卖掉,一会儿要易主,纠结来纠结去,它纠结的是HULU是新的营销渠道还是向新媒体转型的战略,这些股东们从来都是把它当成新的营销渠道。所以前任CEO凯勒就要求定价便宜,他的股东就要求你订9.99美金月费,他说不行,我就是要比Netflix便宜,要4.99,最后扯平,7.99,和Netflix一样。大家上HULU看之后会对Cable有线订户带来冲击,他认为这是一场革命,一定会损失原有的革命。如果里对原有革命不能忍受损失的话,新媒体革命就无从谈起。这次HULU说又增资了,最终还是卖掉,我认为它还是会折腾,因为美国内容商有资格折腾和纠结。美国视频网站前十大他们占了一半,中国可能吗?中国前面都有谁,CNTV还排不上什么,中国有点特殊,集中度变得比较快,但差距很大。甚至像HULU股东们都还自己做自己的东西,Fox自己做一个Fox TV,自己做一款手机客户端提供服务,各有想法,因为他们都很强,美国的内容集中度很高,中国的内容集中度非常低。所以,美国人有资格纠结,而我们连纠结的资格都没有。
台网融合,台是电视台,网究竟是什么网,我们认为可以是各种网,我们自己做的官网,网络电视台,和第三方视频网站合作,优酷、土豆、爱奇艺,SNS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都可以,也可以做自己的客户端,包括有线网、电信网比如在IPTV做合作。究竟自己做,还是和第三方合作,还是你没有这个基因进行资本收购,团队嫁接。和有互联网基因的人结婚以后二代能够具备这种基因,究竟是怎样一条路,资本是个最大的问题。上午凤凰视频的李鸣讲了未来资本会是很大的变数。
二、关于电视台和有线网的关系。
前两天18日央视第二个体育赛事频道CCTV5+ 9点开播。周末因为我们有个网站叫每周观察栏目,正好轮到我写,我就写了一篇文章,当时谈了一些事情,得到一些小道的消息。上周五,姜和平在新浪做微访谈说就是开放的,免费的,但周六就说不开放,要加密,但最后总局还是说要加密。央视CCTV5+这个频道资质是从央视高清,2008年的1月1日地面数字电视开播时,当时定的一套高清,六套标清,意味着转成之后,当时我网上看了一下,因为写这篇文章也关注了一下网上的舆论。发现很多做直播星的,尤其是卖地下锅的人,卖山寨盒子的,包括卖地面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山寨盒子,他们以前很大,说央视高清频道就没了,看不见了,到12点的时候深圳一个朋友告诉我看到了。原来地面传输都是不加密的,他解密应该是紧急行动,解密之后在这儿播出。
这样的事件我觉得非常得混乱,对体育迷来讲这是天大的好事儿,尤其新的频道,一些联赛能同时看多场比赛,可以来回切换着看,用画中画来看,以前没办法,现在电视、网络、手机看过球。
CCTV5是收费的,CCTV3、CCTV5、CCTV6、CCTV8频道是收费的,原来发改委计划管理司对每一户收2元,CCTV5是收费的,CCTV5+是免费的,央视旗下还有《风云足球》的数字付费频道,整个频道是收费的,在各地有些网单卖,有些打包到节目包里。因为是付费频道它的就要不允许带广告了。CCTV5、CCTV5+都是带广告,但5是收费的,但风云足球定位为足球,但是央视下面的定位频道。这样三种业务模式,上游节目源,下面对着直播星,原来在中9,现在是不是在中6,搞不清楚,还有有线、IPTV、互联网客户端、网页直播的合作。对下游究竟直接商业模式是不是采取相对一致的商业模式,目前来讲是非常混淆的。
台和网的关系,昨天深圳广电集团总工傅峰春说,保守策略上我们要抓住版权,积极一点我们要台网融合,内部要联合一致,我们电视台全部联起手来卫视台不给有线网一个省交一个多月的落地费,这事儿就干不起来。我在有线这边工作经历多一些,我也曾经在中国有线有一些工作经历,中广互联现在是纯粹的民营的第三方机构,可以讲置身其外。但大家看法上是不是很有利,很客观,很真实。现在落地费确实,有线网是向电视台交钱的,HBO、CNN都是有线网向他交钱,近期节目费涨价还涨得很厉害。邪乎的是有些网做多屏就涨价,他被有线网打压,电视台就抬价,有的抬了6倍的价格。美国把成本都转嫁给用户了。
中国我觉得玩有线电视的人比较悲摧,在中国无论是有线还是网络都没有老百姓真正为内容付了多少费,都是只有二次销售——广告。整个行业缺这一大块的话,不同渠道之间有竞争,整个行业来讲你的盘子就小了很多。美国很多有线收广告收入,现在有线刚刚开始做,但很多地方有线又是电视台控股的,他卡着你。歌华不错,一会儿韩总会和大家分享。
原来电视台通过信号让老百姓看到,才能卖出广告来,如果全国有线不转播我们的电视台的话,广告掉70%这个数可能不为过。如果掉70%,现在电视台广告收入1000亿,70%就是700亿,每年会给网络公司整个落地费有30%、40%,到电视台把广告节目传输下去,然后分成(给业务员提成,把小广告塞下去)。并不算很高,但网台关系就出现问题,认为我台节目就好,我凭什么要给你钱?这是行业历史原因造成目前这样的一种现状。
现在来看,电视台收视率很受制于有线。大家谈落地,都说这个频道的次序,频道号不同的位置,在前面、后面页面价格不一样。歌华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帮助电视台推一些,什么样的时间有什么栏目,如果切换过去更厉害了。电视台的用户根本不知道,有线网根本不知道,尤其双向化以后。机顶盒和传输效果密切相关,但台网是分离的,而且说得严重一点,台网是“离婚”的甚至都有矛盾。
对于二维扫码我觉得是电视台把观众变成用户之一,我认为这个举措太碎片化,是一种玩法,但这个玩法有点小,不足以拯救电视,不足以以此成为App+二维扫码。昨天我们请了湖南台总编室的副主任刘琛良来讲,他说台网是伪命题,我也不是太能理解他说的伪命题是什么意思。
关于收视率,说最近北京的收视率从60降到30%,我认为大家不要讹以传讹,纠正它,这对各电视台的广告没有好处。昨天李易放着一个片子,老头、老太太弯着腰看电视,这给我们电视人一个警醒,要看到观众的老龄化和观众的价值。真正收视率,艾瑞做的互联网调查,整个样本就不科学,算法是不不对的,真正开机率是某特定时间段内看电视的家庭户/全部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护×100%。从2011年的21.17%到2013年的23.74%,我不是说我们还没有面临竞争,还活得很好,也许用户开着机当做背景声音,这个价值还有多少。数字归数字,我认为大家应该纠正他。晚上8、9点会达到22.81%,平均下来也就20%多。
广电和互联网的融合是必然的,作为电视台和有线网,行业内电视台和有线网也应该进行密切的台网互动式合作,这不是联合博弈,你的落地费我给不给你,我反向收费的问题,而是一定要创造新的价值,创造新的价值会来自哪里?广电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很难,这些年都一直爬坡,这个数字有多少水份也难说。
行业收入构成,原来广告好一点,原来50%还多,去年42%,有线网络600多亿,其他的电视购物有500多亿,这样的结构你觉得哪块蛋糕能够做大。蔡部长在这一块把电影从100亿做到300亿,够大了,但总量也不是够大。真要动就要做创新,就是广告,台网能够联合起来,机顶盒和电视台播出能够联合起来的话,我就可以在《新闻联播》之后黄金招标时一个2秒,一个3秒招三家,放不同的广告。这个数据×1.1没问题吧,这只有靠台网联动才有可能做成,否则都是瞎扯。
欧洲有所谓HbbTV(广播、宽带和电视),这样的技术能使广播、IT和电视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用户推送不同的内容。除了广告之外它还可以把更多的所谓其他社交电视、电子商务,VOD关联节目都可以关联起来。台网精准广告,就是要台网一体。多屏的,电视上遥控器的投票,比《好声音》《我是歌手》现场几十人投票给力多了,每个人投票都能影响歌手的命运,那么这个节目的火爆程度不是一点两点。用国外别有用心媒体的说法,总得给中国找一个民主的出口吧。这个话说的很损,但有意思,大家有参与感。
我们在去年成立了一个所谓DVB+OTT融合创新论坛,DVB是有线电视传输标准,OTT更严格来讲就是IT服务。发起方是重庆有线、东方优先有线、百视通、新疆广电、南方传媒等,很荣幸中广互联也在内。下一步我期待电视台的加入,哪个台感兴趣我们可以一起做台网直播Demo实验,我们去推动它。技术的推动,政策的推动,商业模式的推动我认为要有先行者。
谢谢!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