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22日,由BIRTV组委会主办、中广互联承办的首届“中国台网融合峰会”(CBNS2013)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国展)综合楼召开,本次峰会主题为“探索电视台的新媒体转型路径”,围绕电视台在台网融合过程中的政策、技术、市场、模式、业务等层面,组委会共设置了六个话题与嘉宾共同探讨电视台在新版“台网融合”中的战略规划与选择路径。
在21日下午的电视台与互联网的“台网融合”论坛上,北京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赵志成做了题为《台网融合——全媒体发展模式之路》的演讲,他表示,任何媒体想生存都要与时代的发展接轨,全媒体就要与时代的发展解决,形成新的影响力和商业模式。台网融合不单单指台里的内容与网络层面的简单融合,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包含运营等的融合,电视台和有线网能够融合。
图为:北京电视台新媒体中心副主任赵志成
以下为演讲实录: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思考方向,一些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换过程中所做的一些探索。今天有这么一个机会,我相信在这个会场上大部分还是广电系统的人,也就是原来在传统媒体方面的人为多,可能我们想的、我们碰到的会有相同的内容和思考。
在我发言之后,下面还有一个互动环节,有一些观点、方法大家有一些疑问都可以来进行交流。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转型的思考,怎么转型到从比较传统的媒体,因为我在北京电视台工作了20年,非常典型的传统媒体怎么过渡到新媒体,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的探索。
现在面临的局面大家非常清晰,尤其是今年,像在电视台这个行业里面,除了个别台还能保持住一个比较不错的增长势头,其它台,包括像北京电视台发展的增长速度已经非常受到挑战,这个挑战有诸多的因素,当然有大环境、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同时新媒体、互联网的冲击、各种各样的分流也是因素之一。
互联网把一切联系在一起,把信息联系在一起,把大家的思想联系在一起,这是大的格局。技术的发展导致互联网的传输途径由原来单一的点对面的模式,已经转到多元化交互的模式,新的传播模式正在快速的分流原来我们说的受众,现在叫用户。你的用户减少也会导致整个影响力的下降。
原来唯一的途径,报纸、广播、电视,说什么老百姓听什么,现在不一样了,用户自己选择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理念变了,不要想用自己的思想去愚弄用户,用户有自我的选择手段。
同时因为用户的小众化需求发展成为趋势,十年前不能想象,支撑不了这种需求的应用,但是现在的小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技术非常成熟了,无论从互联网还是交互电视,等等一系列的手段,谁掌握了用户,最终谁有掌握了话语权,有了话语权就有了影响力,当然营收也会增加。不管现在大家抢手机终端、电视终端等,最终大家抢的是用户,抢的是他所能够影响到的那部分人,为那部分人提供服务,来导致他自己的商业模式形成,这是大的环境。
最后一点,政策的差异化,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因为政策的管控力度不一样,我们作为传统媒体,党管辖的喉舌,我们的政策、差异化,使得传统媒体在很多事件上的发言权、影响力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这是我们面临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这里面因为互联网出现,因为各种各样新的技术出现,技术的创新带来传播模式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不仅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家现在有手机了可以打电话,不仅仅是这样,更重要的是影响人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这种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会慢慢的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当中,不知不觉颠覆你的一些思想。
原来想利用信息不对称影响人们思考模式的格局正在一点点被颠覆,虽然现在只是翘了一点缝,但是这个缝在扩大,信息交互越来越具有公平性。互联网已经或者将要改变整个传播行业。它改变这种传播行业不仅仅是改变传播的信息内容,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表现,整个行业商业规则的改变,商业模式的改变,这些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
市场发生巨大的变化,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在下个月(9月份)尼尔森,他是全球最著名的收视统计分析,所有的广告投放都是按照他的数据分析的。原来他可能发一对盒子,比如原来只是看电视的,现在他进行了一些调整,75%原来还是传统的电视网络,分出了25% 的份额给了新媒体新的途径。这意味着什么?广告的投放也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变化,广告的分流已经很明显,意味着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要考虑你的商业模式也需要调整,你的传播手段,原来单一化的模式是不是要进行改变,这些东西实际上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资金流向变化了。资金流向变化逼迫你去做自身的调整,已经形成了趋势。
趋势是什么?趋势不能以人的一直未改变。大家做股票,如果现在是牛市,你买了短期赔,长期挣,如果是熊市,在某一个最低点买了,如果跑不掉仍然会被套这就是趋势的力量。
本周初国务院刚刚发了两个东西,一个是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从中央和国务院层面,他们已经意识到整个信息传播业在发生变化。中国现在靠的是钢筋水泥,这种拉动经济的形式已经走到非常危险的地步,下一部中国要进行经济的转型,怎么转?转什么,从哪个方向转?国家层面都做了思考,现在也正在做各种各样的布局。其中之一就是文化信息产业。
这个市场前景有多大?这个给了一个官方的权威数字,到2015年信息产业的规模将超过3.2万亿,每年的增长超过20%。广播电视行业也算信息产业当中的一份,我们从中间能够拿到多大的份额?没有记错的话,2012年全国的电视台的广告收入大概在1270亿,跟3.2万亿相比是一个零头。
在这里面,我们从中间能得到什么?通过什么手段能得到,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现在因为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所有传统媒体都有一个时髦的词叫全媒体?全媒体做什么、是什么?我稍微总结了一下,我定义它,是一种新形态的信息交互。全媒体并不见得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媒体,更应该是一个平台,一个信息生产加工聚合和传播的平台。作为平台,它的服务价值体系是未来生存的根基。全媒体服务于一种定制化、精准化的服务体系,把这种服务提供出来,才能在竞争当中占据优势。
任何媒体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给大家提供一种信息,提供一种娱乐的手段,其实在里面都隐含着政治和经济的反面,任何媒体想生存都要与时代的发展接轨,全媒体就要与时代的发展解决,形成新的影响力和商业模式。
全媒体大家都知道有很多,各种各样的终端,各种各样的终端未来潜力其实各种终端都有,做全媒体每一个终端都不会放过。移动终端是未来增长潜力巨大的地方,移动终端到底应该怎么去做?做什么?都需要大家仔细的探讨和研究。它的增长是非常快速的,我拿眼一看就可以看到很多人拿智能手机在划,这就是它的市场潜力和价值。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大会越舒服,人们还是很喜欢大屏的,在办公室、在家里,屏幕越大越舒服,有它的应用场景。
除了电视端之外,还有第四屏、第五屏、第六屏,还有新的模式出现。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宽带设备,这些设备怎么跟内容产生有机的联系,怎么跟传播渠道产生有机的联系,它能做什么,指导我们媒体干什么,这都是我们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谷歌眼镜、穿戴卫生健康类产品等等一系列的非常多。
这里有四个屏,我们做四屏、多云一系列层出不穷的概念,但是现在我说它是多种多样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应用,哪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哪一个都有它特定的应用场景、特定的目标群,特定的商业模式,大家想想我刚才说的3.2万亿里面,每一个屏每一个份额要真做精做深都是不得了的价值,包括各种各样新兴的传播途径。
在做商业模式思考的时候,要跟整个世界的发展紧密相关,跟国际上的发展、国内的经济形势走向趋势要有相关性。几个例子,大家知道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投入了巨大的财力拉动了世界的需求,帮助这些国家走出的次贷危机,经济的增长慢慢在恢复。西方经济增长和世界增长的火车头还是在美国,美国的经济正在开启一轮新的科技革命的周期。
大家知道在十几年前,1999年、2000年,美国经历了一次互联网泡沫,泡沫破完之后,我很多朋友一提起科技股都摇头,碰都不干碰。他举一个例子,两周之前我的股票可以买一个奔驰,现在只可以买一个丰田或者其他的小车,说明当时泡沫造成的影响。但实际上泡沫破灭之后,真正存活下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周期已经开始。比如前几年的苹果手机,比如现在正在做的工业机器人,正在做的3D打印。中国3D打印的水平大幅的提高,原来做不出来的东西现在都可以通过3D实现,推动着制造业的革命。
消费电子类正在蓬勃的发展,未来消费电子类几百亿美元的市场都在明晰,很多的公司都在里面投入巨大的力量开发新的产品,它的周期发展和产业链比单单的智能手机要长得多。
现在美国市场一支股票该Tesla电动汽车,大家可以看到汽车用电池做动力的驱动,已经达到了使用的水平,设计的理念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比较的成熟,我相信未来很快就成为一种新的模式。
大家看到这些东西都在变,你的这种模式的改变会推动整个经济的改变。下一波中国的经济、世界的经济驱动都要靠这些革新。
说了这么多,跟做媒体有什么关系?这里的关系非常大?做媒体的不仅仅是要在传播某些理念和思想,我们当然是要把媒体作为一个产业来考虑。作为产业来考虑,你的理念和思路必须要改变,这是这张PPT要传输的思想。
话归正传到底做新媒体、做全媒体的转型当中怎么做、能做什么?这是一张新媒体业务形态的分布示意图,把各种各样的新媒体的形态都表达出来了,它的X轴是交互手段的高和低,Y轴是在网程度的高和低,45度是用户属性的高和低于大家看到45度角一直在发现,各种新的模式都在出现。我们做全媒体的怎么适应这种新模式的出现创造机会,而不是等着。因为互联网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不是等待需求,而是创造需求。整个的新媒体业务分布形态来去引导大家定位,你们的哪一块业务应该做什么,做哪些方面。
在我们的思考中,一直在想我们原来的资源是什么?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怎么去做转型?当我们的发展遇到瓶颈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北京台在将近两年以前就很明确的提出我们要做网台融合。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机融合做台网一体、资源整合。我们不是做一些新浪、搜狐等等一系列的业务,因为在那个方向上,无论从机制、体制、人员、资金、效率等等各方面比起来,我们没有自信,因为我们在圈里面自己知道自己突不破那层制度的障碍,我们坐下来或者也请大家坐下来想一下我们有什么、能干什么?通过这种思考我们想到了我们能利用自己的优势和资源的独特性、稀缺性来做一些或者尝试一些可能的手段。
从内容的策划开始做全媒体的考虑,针对不同的终端、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应用分类做不同的场景。电视台是视频内容的生产大户,尤其是北京电视台,我们在北京地区的占有率是40%,我们节目大部分全部都是自制的,这在各地电视台来讲都是少见的的,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台都是内容的购买,我们北京电视台模式是不一样的。
这样就可以把我们制作、生产的能力,我们有五六千人的庞大团队来去把它发挥出来,把它边际效应,或者把它原来在10个播出频道、一天24个小时的播出时间限无限的扩大通过新的传播模式,这样能够把我们的资源优势得到发挥,做我们自己更擅长的事情。
更擅长的事情怎么做?我们有一张图?我们以电视为核心,因为我们是电视台,我们通过电视为核心,通过电视这张屏幕来去把我们的受众、用户导入到其它里面,或者用其他的手段导回到电视屏幕里面,形成多元化的传播形态的交融,来实现我们所说的全媒体的传播模式和手段。
大家知道不同的应用场景,不同的用户群体展现形态都是有所不一样的,我们的商业模式应该怎么思考?多元化的发展是一定的。大家知道一个电视剧,老百姓都去看了,记得80年代播一个电视剧街上没有人了,这个永远不会有了。
电视本身作为一个时代,它的最辉煌的顶点现在分析起来已经结束了正在逐步走下坡路。这个事情的发展是有规律性了,这种趋势已经形成了,开始往下走了,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电视必将被另外一种形态,或者另外一种包装去替代,我们现在真正思考的不是怎么去延缓、延长电视本身的寿命,而是我们希望能够在太阳烧尽之前搬到另外一个星球去。
我们思考的模式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未来媒体的发展路径和方向。不知道有多少人玩家庭影院,用家庭影院5.1升到这种形态表现一种不同题材、不同场景、不同政策、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各种决策的转换。
大家看这是一个家庭在看一个电视,有电视端、有移动端,有电脑,当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媒体社交环境。这些所有传播途径手段的聚合怎么去实现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呢?这里面我们提出一个五O体系。大家知道五O,线上线下,我们把它应用到不同的体系上面去。在电视上、屏幕上、线上、线下、移动端和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场景下,我们去实现一种五O体系的全媒体运作,把五O体系灵活的组合和搭配,会派生出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这里面还是有很多可以探讨和研究、发展的地方。五O体系做好了可以支撑全媒体的运作和发展。新的世界一扇窗户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也期望像过去一样躺在床上数钱的日子,但是不可能再有了,我们要去创新、去想如何去适应这个环境,在这个环境当中引导行业的发展,通过我们的摸索和实践,在我们这种体制条件下,领导的意识、人才的选拔、机制体制的创立、核心团队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你要知道你有什么,你能干什么,你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干自己干不了的事情。
台网融合不单单指台里的内容与网络层面的简单融合,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包含运营等的融合,我们希望电视台和有线网能够融合,大家知道所谓的三网融合,在前几天也发了一个信息产业规划提到了三网融合,我们做媒体的不管有线、无线,在上面形成我们的商业模式,让媒体面向未来,保持我们的影响力。
互联网的主要特点是创造需求,而不是应和需求,互联网是要做别人不敢想的事情,也特别感谢组委会提供这么一个时间跟大家分享我们的思考,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