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强烈冲击、舆论生态加速演变的新时代,如何突破传统运作模式局限、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全媒体发展体系,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流媒体转型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广东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广东台”)深刻把握这一战略要求,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启动系统性变革,从内容生产、传播生态、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经营模式、体制机制6大维度破局突围,取得阶段性成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度渗透,传统广电媒体的发展瓶颈日益凸显,制约主流舆论阵地建设。广东台通过深入调研梳理,找出六大核心问题,为改革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一是传统内容产品吸引力不足。传统广电内容生产面临“三个不适应”:生产方式上,高投入、重装备、长周期模式与当下个性化、智能化、轻量化需求脱节;传播方式上,单向“双限”收视模式难适配互动消费习惯;受众触达上,“网感”缺失致主流声音移动端渗透不足,难触达年轻及垂直领域用户,削弱了传播效果与引导力。
二是传统广电收视受限。“定时定点”的传统收视模式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需求脱节,用户流失严重,优质内容困于传统端,移动端用户增长乏力、黏性低,难以满足碎片化、场景化传播需求。
三是移动端技术支持能力不足。主流媒体“信息孤岛”问题明显,系统不融通、数据不共享;内容生产依赖人工,效率低、易出错;“大水漫灌”式覆盖无精准触达,5G、AI等新技术应用滞后,难以支撑全媒体发展。
四是新媒体团队力量总体偏弱。传统媒体采编人员知识老化,不善于用智能工具创作“网感”内容,不善于把握短视频、直播传播规律;专职团队规模小,难以支撑“移动优先”战略,人才结构不匹配新型媒体需求。
五是传统经营模式陈旧。过度依赖广告收入,行业下行致收入下滑,反哺公益业务、支撑全媒体发展的资金不足;经营结构单一、产业链短、市场化程度弱,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
六是体制机制适配性不足。“频道制”“科层制”制约资源配置,跨部门协同能力弱;考核重传统大屏收视,轻移动端效果与爆款贡献;激励机制对新媒体创新、技术突破鼓励不足,难以激发员工转型积极性。
面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共性难题,广东台立足自身实际,以“六大工程”为核心抓手,推动改革从点上突破向系统集成转变,在内容、渠道、技术、人才、经营、机制6大领域形成改革闭环,巩固提升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
一是实施“内容产品提质工程”。将资源从主产“漫山遍野的动态消息”转向集中精力抓政务报道、抓权威政策解读、抓深度评论引导,做好政务报道+评论引导+“网感”作品(短视频、微专题、微系列等)创作。首先,深耕政务报道与政策解读,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打造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构建内外宣新闻矩阵;其次,强化深度评论引导,组建专业评论员队伍,构建内外宣短视频评论矩阵,提升舆论引导的精准性与穿透力;最后,建立4K内容制作中心、重点影视剧纪录片创作中心和粤语产品中心,设立专项资金,立足岭南文化和当下生活,推出系列岭南特色文艺精品;创新内容形态,发力微综艺、微纪录片、微短剧、短视频等轻量化产品,用文化共鸣和产品新形态增强内容吸引力。
二是实施“新媒体矩阵升级优化工程”。从平台建设、账号优化和频道(率)精办3个方面入手,构建全媒体传播新生态。打造核心平台,内宣上推动视频客户端从“触电新闻”到“粤TV”的改造升级,推动音频客户端“粤听”从广播节目展示平台向粤语文化服务平台转型,同时加快步伐打造文化娱乐客户端“粤视听”,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整合优化新媒体矩阵,将300多个第三方平台账号整合成“2+30(首批)”矩阵,重点打造“粤TV”和“Touch”2个核心头部账号;整合精办传统广电,只保留主频道(率)、政策性频道(率),垂类频道(率)和地方特色频道(率),把节省下来的人、财、物等资源,向新媒体端倾斜,以新媒体为核心阵地,扩大主流舆论影响力。
三是实施“人工智能赋能工程”。通过技术创新,解决轻量化、智能化、一体化生产和多路分发、移动优先的问题;坚持“统一指挥、统一策划、统一采集、素材共享、协同生产、全媒分发、统一监控、统筹运营”的原则,建设服务“5端(客户端、PC端、OTT端、广播端、电视端)+N号”的智慧全媒体一体化制播管平台。用5G+4K/8K+AI等技术改造制播方式,实现AI对全业务全流程全方位的赋能,推进技术应用“四化”,实现“生产智能化”“推送精准化”“传输5G化”“呈现超清化”。
四是实施“全媒体人才培养工程”。建立采编队伍快速响应机制,重点打造“新媒体采编轻骑兵”(快速响应、移动采编)、“短视频评论旗兵”(观点表达、“网感”创作)、“网络文艺创作生力军”(深耕微综艺、微短剧等内容)3类专业队伍,建立涵盖新闻、文艺、技术“专家智库”,为新媒体业务提供专业支撑。
五是实施“产业运营模式转型工程”。突破传统经营性业务反哺公益性业务的模式困境,探索“媒体+”等新业态,充分发挥媒体在宣传推介、传播渠道、活动策划、品牌打造、流量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创新运营内涵,转变经营模式,将媒体资源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拓展收入来源,实现多元化发展。
六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工程”。通过部分制度创新打破转型限制,激发内生动力:优化组织架构,把频道频率制改为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的中心制,把层级繁多的科层制改为“中心—事业部(工作室)”两级扁平化管理模式,把按级别分配改为按岗位责任和贡献大小的“多劳多得”分配制;建立完善全台融合生产传播管理统一指挥协调机制;建立以发稿量、传播量、互动量、点赞量等为核心指标的多元化考核体系;优化新媒体精品奖评机制,完善经营奖励制度。
经过4个多月的深度实践,“六大工程”这一战略布局初见成效,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全媒体传播新格局初步形成。
(一)内容吸引力与舆论引导力同步提升
一是内容产品传播效能提升。用团队矩阵“打破壁垒、整合资源”,跨板块联动,形成“1+1>2”的聚合效应。新闻联播矩阵协同发力,推动内容供给能力增强,基础传播数据跃升,较变革前,日发稿量增加一倍,粉丝月均增幅达66%;爆款内容批量涌现,在抖音平台、视频号平台打造出18条百万阅读、1条千万阅读、3条登上平台热搜的传播“爆款”,有效支撑了新媒体内容建设与前端引流;推出《珠江时评》特色栏目,重大主题宣传形成矩阵效应。新增垂类评论IP13个,9月评论全端浏览量超1177万,政务与评论内容的专业度、影响力进一步深化。民生新闻实现“矩阵号”到“矩阵集群”的改革融合升级,资源进一步向重点栏目、重点矩阵集中,“今日关注”通过改革提速增效,发稿量、增粉数明显增加,较变革前,总发稿量环比增长17.9%,增粉17万,“千万+”爆款数环比增长23%,“百万+”环比增长45.3%,其微信视频号成为突破200万粉丝的媒体大号;广播节目表现亮眼,《广东民声热线》依托矩阵资源整合优势,周均涨粉3万,视频号突破130万,粉丝量达470.2万,成为广播节目向融媒转型的标杆。
二是外宣影响力持续扩大。为精准服务不同用户群体,推动“Touch”国际传播融媒体矩阵改名升级,在境外平台分别打造服务英语用户的“Touch News”统一品牌外宣账号矩阵,服务粤语用户的“Touch新闻”账号矩阵,以及服务导向管理的“Touch”短视频评论矩阵。6月下旬,“Touch”国际传播融媒体矩阵完成改名升级,实现了11个新媒体账号(包括9个境外账号和2个境内账号)视觉形象的统一升级,带动粉丝量和浏览量再攀新高,分别较改革前增长1.8%和22%,外宣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广东的国际形象塑造和文化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是慢直播“LIVE Guangdong”表现亮眼。聚焦国际传播,在境外YouTube、Facebook、TikTok三大平台建成“LIVE Guangdong”账号矩阵,定位展现广东发展成就、特色文化与国际交流动态,完成“从0到1”的初期布局。同步开设的内宣产品《大美南粤》,着力打造“两屏一端”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4K超高清镜头聚焦全省文旅景区、绿美生态、“百千万工程”,向国内外展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广东实践的崭新窗口。作为全国首档全链路4K超高清融媒慢直播项目,“LIVE Guangdong”开播即成为现象级产品,上线3个月全网累计观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其中广州地区收视份额最高达3.65%。
四是岭南影视精品推陈出新。建立重点影视剧纪录片创作机制,着力打造《风与潮》《正义之战》《烽火赤子心》《铁军百年》《百千万工程》《广交天下两千年》《野性广东》《潮间森林》等影视剧纪录片。其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视剧《风与潮》入选中宣部和广电总局重点片单,年内将在央视、广东卫视、爱奇艺播出;80集纪录片《正义之战》已于8月在广东卫视首播20集,本地平均收视率0.611%,首播、重播累计收视2382.4万人次,多个话题登上热榜热搜。《烽火赤子心》于9月在广东卫视首播,累计收视人次超2300万,进入广电总局视听大数据全国省级卫视排名前十,位列爱奇艺纪录片飙升榜第一位。打造音乐会品牌IP,以“文化赋能地方、艺术服务民生”为核心,打造系列特色音乐项目,受省内各地市青睐,合作模式从“积极推介”转向地方“主动邀约”,成为地方文旅融合与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合作伙伴。近两年,音乐会品牌影响力持续深化,《云上音乐季·四季歌会》《跟着国乐去旅行》深入广州、湛江、韶关等地,与地方文旅部门共建共办,将国乐、民歌与当地自然风光、非遗文化融合。今年合作热度再升,《把这里唱给你听》《天空音乐会》《2025大湾区中秋非遗晚会》更是获珠海、深圳、汕头等地文旅部门主动邀约,在共同打造城市文化IP的同时,成功推动当地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实现文化传播与民生服务的双重成效。
(二)移动传播生态全面焕新
一是核心平台竞争力提升。“粤TV”完成从“触电新闻”到“粤TV”的改造升级,截至9月30日,平均日使用时长达30.15分钟,较变革前提升10%;累计下载用户数突破1.61亿,同比增长9.59%;6月24日至9月30日,同步开设的“时政频道”“大美南粤”“十五运频道”“粤语频道”四大核心频道,矩阵总播放量16亿,上升33%,总点赞量1055万,上升58.17%,总转发量902万,上升120.19%,品牌对用户的吸引力持续提升。“粤听”从广播节目展示平台向粤语文化服务平台转型,7.0版本新增AI写歌、AI主播功能,打造的AI主播“粤式小浩”播放量超56万;日使用时长77分钟,日均发布原创音视频154条以上,粤语用户黏性显著提升。
二是头部账号传播力突破。系统性变革实施后,“粤TV”矩阵从纯新闻资讯账号向“真诚、年轻、有粤味”的正能量账号转型,总发稿量环比增长20%,正能量内容的传播广度与深度显著拓展。外宣大号“Touch”总浏览量增长2386万,环比增长119%,互动量32.6万,增幅261.05%,辐射范围快速扩大。评论大号“小强快评”总粉丝数1076.7万,核心互动数据稳定。
三是传统资源向新媒体倾斜。在综合评估现有频道频率功能定位、资源价值、质量效益的基础上,以精办传统频道频率为抓手,优化资源配置,将节省的人、财、物资源集中支撑新媒体发展,推动移动端成为主流舆论核心阵地,实现了传统媒体资源向新型媒体领域的高效转化与价值提升,为媒体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三)技术支撑能力跨越式增强
一是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通过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小散弱问题,智慧融媒管理平台完成搭建,内容安全风险拦截率提升;“岭南云”“智能算力平台”加速建设,为全台的数智化转型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智慧采编平台上线试用,有效减少了人工操作环节,提升了内容制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是超高清制播技术体系搭建完成。完成广东卫视超高清播出系统、卫星传输系统建设,6月28日广东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在全国有线电视网和IPTV全面落地覆盖,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超高清播出的省级上星卫视,在广电总局“超高清发展年”战略中顺利完成播出端任务,并如期实现“开播即落地”目标。作为广东台系统性变革的头号工程,该频道开播第一周总传播量超7000万。建立4K节目生产机制,构建“10+6+N”超高清精品内容矩阵(10档近期推出的全新4K节目、6档常态化栏目升级节目、N个年内上线的垂直领域特色项目),以精品节目矩阵与前沿视听技术创新融合,为用户提供更高品质的视听体验。
(四)专业队伍与响应机制双优化
一是新媒体轻骑兵响应时效提升。联动跑线记者和地方记者站打造舆论场快速响应机制,响应时效从4小时提升至1小时,重大突发事件30分钟内启动采访;接入21地市广电、57县融媒,实现广电新闻素材内容共享,地市突发舆情快速捕捉。这支队伍已快速响应处理“台风防御”“十五运会”“百千万工程”等各类宣传指令数百条,日发稿超100条,提高了新闻传播效率,扩大了新闻传播覆盖面。
二是工作室主理人队伍建设规范推进。聚力打造网红记者、编辑、主持人和垂类工作室,修订《广东广播电视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重新确定首批标杆工作室名单,为工作室规范化运作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激励主理人积极创新,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
三是短视频评论矩阵初步建成。从全台30多个评论账号中,遴选出覆盖时政、民生、财经、体育、教育、文娱、外宣等7个垂类20个重点账号,确定了首批评论员,形成了多元化评论体系,实现短视频评论领域“垂类全覆盖、内容多维度”布局,既强化不同领域评论发声能力,也让评论内容更贴合受众需求,为提升平台舆论引导力与内容影响力筑牢基础。
四是网络文艺创作人才储备扩容。通过全台文艺人才专项摸底,厘清人才数量、专业特长与创作能力,为精准培养提供依据;聚焦短视频、微综艺、微纪录片、微短剧等重点领域搭建人才库,加强内容创作人才培养;持续提升人才全媒体适配能力,实现网络文艺创作人才梯队更完善、核心领域人才支撑更有力,为高质量内容产出奠定坚实基础。
(五)经营发展活力得到释放
通过探索“媒体+”新业态打破传统广告依赖,依托内容创作、传播渠道与活动策划、品牌打造、流量经营等优势,推动媒体资源与多领域深度融合,多元业务成效突出。“媒体+视频服务”变现,发挥时政媒资优势,为政府部门和行业制作政策解读宣教片、专题片;与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建立合作关系,为各地制作城市形象专题片、文旅推广片;制作乡村故事短视频,生动展现乡村在“百千万工程”带动下的发展变化和特色文化,以年轻化语态讲述岭南故事,以小事件撬动大传播。“媒体+电商业务”快速增长,制定《广电流量经济闭环系统总体规划》,推进15项重点工程,建成广东广电融媒电商管理系统,强化全台流量与用户数据管理,开展融媒流量经营、融媒用户经营、账号代营业务,试点单位成效突出,音乐之声、民生频道等三季度销售额实现翻倍增长,私域用户规模稳步扩容,为构建流量经济闭环提供实践模式。“媒体+视听产业”取得实质进展,与南沙区合作共建视听制播基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规划建设元宇宙制作基地、元宇宙传播中心、元宇宙人才培养基地。“媒体+青少产业”进一步优化,少儿频道转型为青少年成长服务综合体,教育产业收入占比超61.89%,2025年三季度收入累计1642.57万元,在读学员3000人次,艺考本科升学率最高91.3%,产业根基日益牢固。“媒体+体育产业”增值,启动“全运频道”全方位报道十五运会赛事,拓展赛事信号制作业务,联办群众性赛事,培育自办品牌,布局体育题材微短剧和电商,开拓垂类电商业务,探索特许商品经营,实现体育场景与销售的有效连接。
(六)体制机制促内生动力全面激活
从管理流程到激励模式进行全方位重塑,成功破除发展壁垒、激发队伍潜能,为媒体融合发展与内容生产提质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从体制层面理顺管理关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优化组织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实现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融合制播流程效能渐显,全台融合生产传播统筹指挥系统打通各环节,重大报道中实现内容“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端分发”,移动端首发率提升,跨平台流转时长较改革前缩短。考核体系重构激发生产力,对标中宣部“三好作品”标准,建立以实效数据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提高移动端权重,移动端内容产量占比明显提升,考核指挥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分配机制改革释放创新力,推进薪酬改革,制定新的薪酬分配制度,薪酬分配由按级别分配转变为按岗位责任和岗位贡献大小分配,实现一线优先、多劳多得;设立融媒精品基金,完善经营奖励制度,内部活力得以释放。
系统性变革实施以来,广东台在内容生产、传播生态、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经营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许多深层次问题仍需在后续改革中不断加以克服。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各项工作,全力打造具有广东特色、湾区气质、国际视野的全国一流全媒体集团,为推动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贡献“广东力量”。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