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卷内容、卷情绪、卷战线?2025双十一的视听营销新赛点

导语:随着视听产品不断更迭,这个走过十余年的购物节,在2025年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当“大促”不再是消费者种草的唯一因素,这场围绕视听内容的营销场景,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作者:芷潇)

  今年双十一再度刷新“史上最长”周期纪录。

  自十月初,各大电商平台便争相抢滩这场一年一度营销战。京东作为启动最早的平台之一,节庆周期长达37天,抖音整合“金九银十”以57天超长周期打破行业惯例,淘宝、小红书、快手等平台也拉长大促周期,转向“长周期运营”。

  在营销节奏上的“稳步缓进”,恰好也与丰富的视听内容矩阵相呼应。去年尚且新潮的品牌短剧,在今年已经大面积铺开,在传播效能和主题制定上也显得更加成熟,链接功能被不断拓宽。直播、晚会依旧占据双十一视觉中心,通过多点驱动,激发消费欲望。

  随着视听产品不断更迭,这个走过十余年的购物节,在2025年亦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面貌。当“大促”不再是消费者种草的唯一因素,这场围绕视听内容的营销场景,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图片

  晚会减量  从流量堆积到情绪链接

  行至2025年,双十一晚会依然是电商大促周期中一个无可替代的认知锚点。

  11月9日,京东与东方卫视合作的“11.11惊喜之夜”在沪举行;不约而同的,依然选择与“双十一”节点错峰,2025天猫双11疯狂好六夜于11月10日进行,开启八小时直播拉锯战;抖音先后也推出《双11冲刺吧·青春联欢会》和《流光之夜·心动歌会》,定制推出双十一特别内容。

  互动深化与定制升级,是本届双十一晚会的重要特征。至少从形式上,告别了传统的“歌舞汇演+硬广插播”模式,更注重以实时互动机制与情绪情景设置来重构用户参与感。

  从模式上看,天猫《疯狂好六夜》延续《你好,星期六》IP的“轻松解压”调性,提出“去班味·快乐发疯”口号,针对职场人群设计“下班打卡通道”“发疯文学”等情绪化企划,融合走秀、综艺游戏、明星cosplay等元素,打造长达8小时的“直播+游园”式体验,实现情感共鸣先行、消费转化后置。

图片

  京东《11.11惊喜之夜》则通过红毯互动与沉浸式演唱会双模式,包括登陆少年组合、刘宇宁、潘玮柏、吴宣仪、薛之谦齐聚舞台。从荧幕里到荧幕外,其线下4场惊喜快闪、惊喜飞艇和千块惊喜大屏等活动,持续发挥着长尾效应。

  从“卖货场”向“品牌体验场”,老牌电商在双十一晚会上的内容调整尤为清晰。这一变化恰是中国电商行业营销策略变迁的缩影。

  自2015年,天猫与湖南卫视合作举办“天猫双11狂欢夜”,打开互联网商业晚会开端后,随后,2016年,京东首次尝试“双11晚会”概念。2020年,双十一晚会达到巅峰。当年11月10日晚间,四场双十一晚会同时上演。一直到2022年,天猫、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集体沉寂,近两年又开始重新审视电商晚会的营销价值。

图片

  繁荣,停办,重启,平台不断调整自身差异化路径,从品牌调性和情感链接入手,适应新环境下的消费趋势与大众心理。早年晚会所常用的流量堆积策略,后出于成本考量,同时在高度同质和审美倦怠下,逐渐转变为理性收缩下的“小而美”展陈,依托于网感和垂直受众提升精准转化。抖音就是其中典型。

  今年,抖音基于短视频生态优势,推出《双十一冲刺吧・青春联欢会》聚焦Z世代怀旧情绪,邀请超女系歌手何洁、黄雅莉重现《想唱就唱》,同时邀请来李晨、郑恺、张雨绮、王祖蓝等艺人,用国民度打开与流行文化的跨代对话。还有《双十一冲刺吧》系列短视频接棒续航,持续转化站内流量。

图片

  正因如此,从某种程度上看,2025年双十一晚会的“减量”并非衰退,而是向精简化、精准化、高效能的进阶。从追求全域流量转向服务精准人群,从流程化促销到价值载体,当节庆晚会逐渐成为平台连接用户情感与商业需求的关键节点,其未来潜能才能被真正激发。

  短剧营销  深度绑定与路径一体

  乘着《盛夏芬德拉》的热势,短剧在本届双十一中的作用也愈发值得重视。通过深度内容绑定与矩阵式布局,短剧“内容即货架”的商业链路搭建更加娴熟,京东与快手的深度联动、红果短剧新增的“搜同款”功能,均体现了这一趋势。

  首先,京东与快手星芒联手打造的“京选剧场”,自10月24日起在快手平台陆续上线、交替更新,共上新7部独家冠名短剧,包括《偏宠小疯妻》《十二天》《都要好好的》等,涵盖都市爱情、职场、家庭、奇幻等多种题材,形成了规模化内容矩阵,有效维持了双十一期间用户的关注度和参与感。

图片

  如何用短剧加固用户品牌心智,实现真正的价值转化?从京东联合快手的实践中,主要分为两种路径,分别是信息自然植入和销售路径衔接。

  一方面,定制短剧通过剧情深度绑定品牌诉求,将品牌信息自然融入特定生活场景。

  譬如,被京东健康冠名的职场短剧《静安的CBD》,基于主角的职场打工人人设,加入购买鱼油的情节,灵活引导用户通过京东健康平台完成消费;《浮生拍卖行》为京东拍卖频道量身定制,剧集通过“京东拍卖”竞拍古籍、玉镯等道具,将“1元起拍”“捡漏爆款”等业务特色转化为剧情要素,将品牌故事与信息紧密结合。

图片

  另一方面,在双十一大促期间,快手在剧集播放页配置了话题跳转链接,如#京东双11又好又便宜#活动弹窗。用户点击后可直达“京选剧场”等好物专区,实现“边看边买”。

  而红果短剧则挪移了抖音的“搜同款”种草模式,推动短剧内容直接变现。

  前不久,红果短剧开启小范围内测短剧带货,在用户观看短剧时自动弹出“搜同款”提示,暂停观看时,页面有也会显示“搜同款”商品,由系统自动识别剧中服饰、配饰等商品,并链接至抖音品牌旗舰店。目前,“搜同款”带货方式几乎覆盖了红果平台上所有短剧,包括《太奶奶3》《盛夏芬德拉》等大热短剧IP。

图片

  其他平台亦通过短剧探索内容与消费的结合,但策略侧重不同。

  虽然路径相似,但是淘宝依托短剧实现电商转化的内容优势就不甚明晰。通过在“视频”板块的二级页面中设置“短剧”频道,推出新片推荐、淘宝独家短片、深度解说等细分类目,以完成平台内部的跳转和打通,譬如《入职启示录》《四季之梦》等等。

  小红书虽未大规模推出定制短剧,但其以买手直播搭配商品笔记的模式,与短剧逻辑一致。根据小红书发布的双十一直播战报,伊能静、吴昕、龙梓嘉、章小蕙等GMV数值名列前茅,精准踩中用户喜好,反映出了内容种草对高客单价消费的强效驱动作用。

图片

  从晚会到短剧再到直播,好内容、强情绪驱动用户消费动能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不过短剧以其独有的灵活性、短周期,更贴近和适配于特色各异的品牌类型,也让品牌曝光至销售的距离将进一步缩短。如何克服用户体验与商业化平衡的难题,如何解决热度流持续变现的难题,或许还等待电商平台和内容平台的更优解。

  战线拉长  常态化营销与精准让利

  十月初,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预热即默默拉开了帷幕。“官方立减”“一件直降”“无需凑单”充斥在各大应用首页,将不同口号潜移默化地植入用户认知。越来越早的预热,越拉越长的战线,将过去集中爆发的节庆狂欢,拉锯为常态化的长周期运营。

  如果说之前以购物节为噱头,消费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大量刺激和释放购物需求,那么放在现在这个阶段,平台更倾向于模糊特定的节庆期限,通过拉长周期缓解集中决策压力,以持续的优惠展示代替统一的优惠节奏。

  譬如,天猫在11月10日至11日推出的“狂欢48小时”活动,将一次性的权益发布按时段切割和释放差异化权益,以提升用户参与度与交易转化效率。抖音分设“中秋&双11”和“正式期”两阶段,引导用户比价,催生和满足购物需求。

图片

  与此同时,今年双十一的另一重要特征,即商家开始用简化规则和精准让利代替“奥数促销”。在常态化运营机制下,复杂的满减计算已不再适配于用户情绪和购物习惯,大众亟需用简单、便捷、直观的折扣力度,来抵御流量大盘下注意力分散。

  因此可以看到,京东主打“官方直降,低至一折”,淘宝直播发放30亿元定金红包定向抵扣,抖音升级超级福袋功能,快手计划投入180亿元流量补贴精准触达性价比需求用户,小红书则对重点单品进行全链路资源扶持……

  AI对购物行为的赋能,同样在本届双十一中有所显现。淘宝的“AI智惠引擎”通过分析用户行为,实现优惠券的精准匹配;京东的“AI对话”则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优化搜索效率,使流量逻辑从“爆品推荐”转向“人群匹配”。从比价到寻物,AI成为了消费者与优选好物之间的有力辅助。

  无处不在的消费场景,无所不至的消费终点,走过十余年历程的双十一,正沿着效率、体验与情感维度走向更健康的商业生态。短剧、直播、晚会,都只是建立优体验、打开新视角的手段,随着内容与消费边界消融,视听赋能品牌还有无限可能。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场“狂欢”。

【责任编辑: 王熙雁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