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从李书磊部长署名文章看文化产业新指向

导语:文中围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系统部署。

  11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李书磊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中围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系统部署,尤其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诸多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新提法与新观点。“文化产业新视界”梳理出十个要点,为文化产业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文化产业成“十五五”支柱产业培育重点,锚定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跨越关键期

  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激活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审批优化

  三、“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格局

  四、文化企业培育强调“活力+竞争力”,支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五、数智化赋能成文化产业转型核心路径,新型文化业态成增长新引擎

  六、新大众文艺被纳入文化产业体系,规范引导网络文化业态健康发展

  七、文化旅游业成文化产业重点赛道,明确“文化赋能旅游”发展逻辑

  八、文化贸易政策创新成“走出去”关键,助力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协同推进,强调“活态传承”的产业价值

  十、重视文化消费培育,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图片

  一、文化产业成“十五五”支柱产业培育重点,锚定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跨越关键期

  文章明确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要深刻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十五五”时期我国将由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从历史经验看,这一阶段正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基于此判断,文章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并列为“支柱产业培育目标”,强调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支持、用好科技支撑,推动文化产业从“潜力产业”向“支柱产业”跨越,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定位不仅明确了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更将其发展与国家整体现代化进程深度绑定,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政策动力。

  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激活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行政审批优化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改革路径上,文章提出“坚定不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并明确两大核心抓手:一方面,健全文化领域行政审批备案制度,通过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加强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置于突出位置,从制度层面保障文化创作者与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文化创新创造提供稳定保障。这一改革方向直指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痛点,此前部分领域存在的审批流程繁琐、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通过制度优化为市场主体“松绑”“护航”,让文化产业发展更具活力与创造力。

  三、“政府+市场”协同发力,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治理格局

  文章清晰界定了政府与市场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既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培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与品牌;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这种“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协同模式,打破了此前“要么重市场轻调控,要么重调控轻市场”的单一思路,强调通过政策工具引导市场方向,同时依托市场活力实现资源高效配置,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起科学的治理格局。文章强调“只有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调动一切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才能汇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能,推动文化繁荣兴盛。”

  四、文化企业培育强调“活力+竞争力”,支持打造优秀文化品牌

  在市场主体培育层面,文章提出“培育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优秀文化企业和品牌”。一方面,通过完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让企业拥有更灵活的创作、生产、传播模式,激发内部活力;另一方面,鼓励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打造具有辨识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这一观点顺应了文化产业“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推动文化企业从“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形成一批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形象的龙头企业与知名品牌。

  五、数智化赋能成文化产业转型核心路径,新型文化业态成增长新引擎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文章将“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举措,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拓宽文化发展空间,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特别强调“能否抓住这一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机遇,是决定我国文化能否生机勃发、能否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一个关键因素。”把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作为推动文化产业跃迁的“关键变量”。具体而言,既鼓励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用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如数字文创、AI生成内容、沉浸式文化体验等;又强调“创新数字时代文化市场监管政策”,在推动技术赋能的同时,防范虚假信息、文化碎片化与浅表化、过度娱乐化等弊端。这一观点凸显了“科技是文化产业创新的推进器”这一核心认知,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发展+监管”的双重指引。

图片

  六、新大众文艺被纳入文化产业体系,规范引导网络文化业态健康发展

  文章首次将“新大众文艺”明确纳入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指出“新大众文艺是新生事物,也是生机勃勃的文化热土”,主张“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支持人民大众广泛参与真正的文化创作”。同时,针对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兴业态,提出“引导规范其健康发展”的要求,既肯定了新大众文艺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又明确了“支持+规范”的发展原则。这一新提法打破了传统文化产业“精英主导”的局限,认可了大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同时通过规范引导,避免新大众文艺陷入“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误区,让其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

  七、文化旅游业成文化产业重点赛道,明确“文化赋能旅游”发展逻辑

  文章特别指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将其作为文化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不同于以往“旅游带动文化”的传统思路,文章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主张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与附加值,让文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开发深度文化旅游项目、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等,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这一新提法不仅为文化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将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文化价值的传播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推动文化旅游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型。

  八、文化贸易政策创新成“走出去”关键,助力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在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背景下,文章将“完善文化贸易政策”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为文化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具体而言,既鼓励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又通过完善文化贸易服务体系、搭建国际文化贸易平台、优化文化出口退税等政策,降低文化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成本;同时,结合国际传播规律,支持文化企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需求,打造“本土化”的文化产品,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接受度。这一观点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深度结合,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全球影响力。

图片

  九、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协同推进,强调“活态传承”的产业价值

  文章提出“文化繁荣与对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和有力保护相伴生”,主张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推动其“活态传承”并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例如,通过开发文化遗产主题的文创产品、打造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项目、举办文化遗产相关的节庆活动等,让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利用”,既实现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同时,文章强调“与一切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明确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产业开发的前提,避免“重开发轻保护”的短视行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十、重视文化消费培育,夯实文化产业发展根基

  文章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消费市场的有力支撑。要积极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民众文化消费意愿与能力。一方面,持续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如打造便捷的文化消费平台,完善文化消费基础设施,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另一方面,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型文化消费场景,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同时,鼓励文化企业开发更多符合大众需求、兼具创新性与性价比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以文化消费的增长带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 。

【责任编辑: 张慧静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