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汪文斌:拥抱“微短剧+”新风口,全民微短剧时代或将到来

导语:“‘微短剧 + 文旅’意味着广电、文旅这两个大行业合流,刺激文旅消费, 有直接的功能化作用,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是‘微短 剧 + 政务服务商务’了。”

  (作者:周煜媛)

  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汪文斌以“向短而生”为主题发表演讲,指出微是“微言大义”的微,短是“短小精悍”的短。

  向短而生,正是体现了视频形态的发展趋势和视听行业旺盛的活力。

  近日,「广电独家」对话汪文斌。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短’;另一方面,微短剧正在为社会经济生活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汪文斌认为,微短剧未来需要寻求更多价值增量、品质增量、创作增量和受众增量,也只有主动地拥抱“微短剧+”这一新风口,才能更好让其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全民微短剧时代或将到来

  「广电独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微短剧成为时代热点。您认为微短剧爆火背后的逻辑有哪些?

  汪文斌:微短剧的爆火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向短而生是大势所趋。

  从传播渠道上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成为最大的接受终端。因为“移动”,就会“微短”,短视频自然就出来了,跟载体是相匹配的。短视频主要是纪实类的,微短剧是剧情类的。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微短剧理解为一种剧情类的短视频。

  从内容本身上看,短视频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不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部形态。剧情类的短视频以前也有,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现在短视频生态用户增长已经到顶,如何能够进一步吸引用户?剧情类短视频信息和情感的密度高,它的出现和爆发看似偶然,实际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传播形态上看,微短剧也是“视频化社会”的一种选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最早期的互联网上以文字内容传播为主,今天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支撑视频的形态,而只要能够支撑,视频内容就一定会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的传播形态。

  从素材来源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0多万了,网文作品数量有3600多万部了,是不是可以变成微短剧?最原始的微短剧就是网络文学配上音乐,剪成几分钟的视频,就开始传播了,它不像传统的电视剧,要专门去写剧本。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微短剧都是“爽剧”的风格,因为最开始是从“爽文”直接转换过去的。

  还有一定离不开社会心理这一基础。最开始的时候,微短剧的受众以保安、保洁、保姆和快递员这些职业的人为多,因为他们在这个社会中上升通道相对少,情绪各方面需要纾解。很多微短剧故事是关于重生的、穿越的,这种“爽”,某种程度上给他们造了一个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化社会的生成,创造了一种条件,但一定是要有超大规模群体的需求才可能成为一种风口。从短视频到微短剧,大量的人在追,并非完全是喜欢,边看边骂也有可能,但就是放不下、舍不得、离不开,这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一种需求。

  另外,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微短剧的商业模式非常灵活。传统的影视剧投入巨大,微短剧成本低很多,相对制作,成本主要在投流上,大约占到80%,只要ROI(投资回报率)高那就可以接着投,而且可以通过小程序直面付费用户,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市场的即时反馈来调整,形成商业闭环。当然现在有了更多的模式,比如定制剧、品牌软植,但它最开始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广电独家」:微短剧将是接下来的大趋势吗?

  汪文斌:未来微短剧的用户情况,其实是原有的短视频用户存量怎么转化的问题。

  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了,在最近半年内,有超过50%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数据来源:《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强大的短视频受众为微短剧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还只是一部分人在看微短剧,但以后一定会是“大家都看”。不能说全部,但至少会有大量的短视频用户转向微短剧。既然微短剧有这么大的传播能力,更多的观看模式也会出来,现在很多是付费看,以后各个平台上会有越来越多微短剧免费提供,也会有更多人去看。

  微短剧一定会是一个大的产业。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373.9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00%多,预计今年规模将超500亿元,超过千亿也指日可待。从横向来看的话,2023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接近电影市场规模的70%了。

  现阶段人人都可以拍短视频,还做不到人人都拍微短剧,毕竟剧还需要有场景和服化道等要求,但公司、机构、团队都可以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低门槛、高水平的全民创作时代或许就要到来。在 AI 的辅助之下,就可以实现人人都拍微短剧,微短剧井喷时代就会到来。

微短剧行业将会提质升级

  「广电独家」:据您观察,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微短剧行业,目前还存在不少质量低、审美差的问题,将来会何去何从?

  汪文斌:跟短视频刚兴起时一样,现在微短剧总体上质量不高。要知道,微短剧最早期形成的时候,不是专业的影视团队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视觉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在找出路。

  有人拍纪实类的短视频,也有人拍剧情类的短视频,只不过剧情类的难度相对更高,是到了后面才更多出现。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成本和能力去做完整的策划和制作,作品质量不高是必然的。

  在移动互联化的今天,微短剧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业态、新的文化现象,在目前的趋势之下,一也定会跟短视频一样成为一个主要的传播形态。

  主流媒体、专业的影视机构、传统的影视人现在都进入微短剧领域里面去了,会推出来一批很头部的、精品化的作品。最近,周星驰也拍了首部短剧《金猪玉叶》,起用电影摄影美术班底,已经杀青了,6月2日就会上线。

  从 UGC(户生成内容)变成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再到UPGC(用户与专家生成内容),微短剧肯定会不断提质升级,质量越来越高。

  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要往网感方向靠近,大众用户也会更加具有专业性,大家双向奔赴,共同打造精品化的微短剧作品。但是这种精品化不是把它变成传统长剧,也不是把长剧剪辑得短了分集传播,而是要根据微短剧自身的特征创作,既要有质量也要有流量。

  在这个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引导和管理至关重要。

  广电总局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该堵的堵,大力治理微短剧乱象,比如早在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就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在2023年11月15日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微短剧治理工作,因为里面就是有“洪水猛兽”,这些真是孩子们没法看的;

  另一方面该疏的疏,积极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推动其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像今年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意义重大。

  微短剧要想长远得走下去,就一定得健康地、规范地、稳步地往前走。大众对天然剧情类的内容关注度更高,引导得越有力,让作品展现出正面的社会价值,社会的容忍度和普及度就会越高。所以真的要点赞总局的“微短剧+文旅”的创作计划,这样既能引领微短剧健康谋发展,又可把整个社会的热情都激发出来。

  「广电独家」:目前,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在海外市场同样迸发出强劲的能量,强势“出海”。您对此怎么看?

  汪文斌:源自中国的微短剧,意味着中国元素和中国基因在最开始就深深植入其中了。中国的微短剧在市场占据这么大的份额,可以来传播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知晓中国,这是绝对的好事。

  不光有微短剧,微短剧平台也是产业的核心部分。从TikTok到ReelShort、ShortTV,瞄准海外市场去拓展,它们也是国际平台,但是有中国基因在里面。核心问题还是内容的质量,要往精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微短剧+”就是“媒体+”

  「广电独家」:今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关于“微短剧+文旅”这一创作导向,您还有哪些想法?

  汪文斌:这种创作导向太棒了,将会是一个特别好的发展趋势。“微短剧+文旅”,让微短剧更多关注重大考古工程、非遗故事、城市人文、乡村振兴等题材,进行主题创作,实现守正创新,推动行业不断往前走。

  人们不仅可以透过微短剧去旅行,还可以服务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微短剧+文旅”,意味着“广电+文旅”,这两个大行业合流,刺激文旅消费,有直接的功能化作用,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是“微短剧+政务服务商务”了。

  所以,这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强调正能量了,也不仅仅是宣传报道,有宣传效应了,而是有直接的带动效应、经济效应、文旅效应,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就是新的理念、新的作为。

  另外,“微短剧+”就是“媒体+”,微短剧不断地向外“+”,跟垂直的各行各业合作,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型服务,在更大的意义上实现“破圈”,这扩展了媒体的内涵,也是媒体融合一个大的延展。

  过去讲媒体融合都是在媒体内部,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或者报刊杂志与新的互联网络融合,现在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化,就是“媒体+政务服务商务”。

  「广电独家」:面对微短剧迅速发展的新业态,主流媒体该如何行动?

  汪文斌:用户在哪儿,战场就在哪儿,阵地就在哪儿。

  过去微短剧的社会需求不够刚性、不够旺盛,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主流媒体要想当好主力军,必须要进场了,不然越来越边缘化,怎么承担责任、履行使命?

  更何况,主流媒体作为专业机构,有着突出的创作优势。无论是创意生产能力、资源激活能力,还是技术应用能力,这些都不是个人和非专业的机构能比的。

  我们要洞悉微短剧的创作特征和传播规律。短视频的特点是“直给”,因为它要抓住黄金6秒,让用户点进去后在6秒钟之内被吸引住了,没有划走,才行。微短剧也是这样的,把传统影视剧中的过程、铺垫这些全都去掉,而且每一集一定要有钩子,不断地翻转,在爽点上做文章,勾着用户一集集往下看。

  所以要做好微短剧的创作,表达上要以“网感”为抓手,贴近网络传播渠道的特点,但不是说有市场就去做,这也是不对的,要有引领性而不是迎合性,可以拿它来做正能量的事情,让它成为扩大主流声音重要的手段。

  再往大一点来说,这涉及到整个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大趋势问题。

  现在很多新东西在都在抢夺用户,挤占和稀释传统媒体的市场和广告。如果一直被动,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只能越来越小,慢慢变成了站在边缘的旁观者。

  主流媒体首先要保证社会效益,这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商业机构更注重经济效益,这是它的特点和优势,但双方可以形成价值互补,共同来完成一个大的使命。

  一定要对媒体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心中有数:过去PC 互联网时代,要“向网而生”;现在移动互联时,要“向短而生”;未来智能互联网时代,要“向智而生”。

  未来将是万物皆媒,各行各业人都是要做媒体传播的,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但这正是我们主流媒体的特长,要主动出击。

  「广电独家」:您认为应输送怎样的新评价因子进入微短剧评价体系?

  汪文斌:基础层面上是对内容本身进行评价,同时还要看微短剧的社会带动效应和经济带动效应,有流量的客观数据也有质量的主观数据,综合品牌价值的扩展、直接消费的增加等这些因素来看,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节目本身。

【责任编辑: 徐亚新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