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煜媛)
第十一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论坛上,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汪文斌以“向短而生”为主题发表演讲,指出微是“微言大义”的微,短是“短小精悍”的短。
向短而生,正是体现了视频形态的发展趋势和视听行业旺盛的活力。
近日,「广电独家」对话汪文斌。
“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短’;另一方面,微短剧正在为社会经济生活注入新活力、新动能。”
汪文斌认为,微短剧未来需要寻求更多价值增量、品质增量、创作增量和受众增量,也只有主动地拥抱“微短剧+”这一新风口,才能更好让其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广电独家」:“忽如一夜春风来”,微短剧成为时代热点。您认为微短剧爆火背后的逻辑有哪些?
汪文斌:微短剧的爆火是综合性因素作用的结果,向短而生是大势所趋。
从传播渠道上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成为最大的接受终端。因为“移动”,就会“微短”,短视频自然就出来了,跟载体是相匹配的。短视频主要是纪实类的,微短剧是剧情类的。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微短剧理解为一种剧情类的短视频。
从内容本身上看,短视频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不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部形态。剧情类的短视频以前也有,只不过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现在短视频生态用户增长已经到顶,如何能够进一步吸引用户?剧情类短视频信息和情感的密度高,它的出现和爆发看似偶然,实际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传播形态上看,微短剧也是“视频化社会”的一种选择。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视频是传播的最高形态。最早期的互联网上以文字内容传播为主,今天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能支撑视频的形态,而只要能够支撑,视频内容就一定会出现,并且成为主要的传播形态。
从素材来源上看,中国网络文学作者规模达2400多万了,网文作品数量有3600多万部了,是不是可以变成微短剧?最原始的微短剧就是网络文学配上音乐,剪成几分钟的视频,就开始传播了,它不像传统的电视剧,要专门去写剧本。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微短剧都是“爽剧”的风格,因为最开始是从“爽文”直接转换过去的。
还有一定离不开社会心理这一基础。最开始的时候,微短剧的受众以保安、保洁、保姆和快递员这些职业的人为多,因为他们在这个社会中上升通道相对少,情绪各方面需要纾解。很多微短剧故事是关于重生的、穿越的,这种“爽”,某种程度上给他们造了一个梦。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视频化社会的生成,创造了一种条件,但一定是要有超大规模群体的需求才可能成为一种风口。从短视频到微短剧,大量的人在追,并非完全是喜欢,边看边骂也有可能,但就是放不下、舍不得、离不开,这一定是满足了用户的一种需求。
另外,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微短剧的商业模式非常灵活。传统的影视剧投入巨大,微短剧成本低很多,相对制作,成本主要在投流上,大约占到80%,只要ROI(投资回报率)高那就可以接着投,而且可以通过小程序直面付费用户,可以根据受众需求、市场的即时反馈来调整,形成商业闭环。当然现在有了更多的模式,比如定制剧、品牌软植,但它最开始的模式奠定了基础。
「广电独家」:微短剧将是接下来的大趋势吗?
汪文斌:未来微短剧的用户情况,其实是原有的短视频用户存量怎么转化的问题。
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了,在最近半年内,有超过50%的短视频用户看过3分钟以内的微短剧。(数据来源:《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强大的短视频受众为微短剧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现在还只是一部分人在看微短剧,但以后一定会是“大家都看”。不能说全部,但至少会有大量的短视频用户转向微短剧。既然微短剧有这么大的传播能力,更多的观看模式也会出来,现在很多是付费看,以后各个平台上会有越来越多微短剧免费提供,也会有更多人去看。
微短剧一定会是一个大的产业。2023年,我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攀升至373.9亿元,较前一年增长200%多,预计今年规模将超500亿元,超过千亿也指日可待。从横向来看的话,2023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49.15亿元,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接近电影市场规模的70%了。
现阶段人人都可以拍短视频,还做不到人人都拍微短剧,毕竟剧还需要有场景和服化道等要求,但公司、机构、团队都可以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低门槛、高水平的全民创作时代或许就要到来。在 AI 的辅助之下,就可以实现人人都拍微短剧,微短剧井喷时代就会到来。
「广电独家」:据您观察,处于迅速发展中的微短剧行业,目前还存在不少质量低、审美差的问题,将来会何去何从?
汪文斌:跟短视频刚兴起时一样,现在微短剧总体上质量不高。要知道,微短剧最早期形成的时候,不是专业的影视团队拍。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视觉相关的各个行业都在找出路。
有人拍纪实类的短视频,也有人拍剧情类的短视频,只不过剧情类的难度相对更高,是到了后面才更多出现。他们没有那么多的成本和能力去做完整的策划和制作,作品质量不高是必然的。
在移动互联化的今天,微短剧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业态、新的文化现象,在目前的趋势之下,一也定会跟短视频一样成为一个主要的传播形态。
主流媒体、专业的影视机构、传统的影视人现在都进入微短剧领域里面去了,会推出来一批很头部的、精品化的作品。最近,周星驰也拍了首部短剧《金猪玉叶》,起用电影摄影美术班底,已经杀青了,6月2日就会上线。
从 UGC(户生成内容)变成PUGC(专业用户生产内容),再到UPGC(用户与专家生成内容),微短剧肯定会不断提质升级,质量越来越高。
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要往网感方向靠近,大众用户也会更加具有专业性,大家双向奔赴,共同打造精品化的微短剧作品。但是这种精品化不是把它变成传统长剧,也不是把长剧剪辑得短了分集传播,而是要根据微短剧自身的特征创作,既要有质量也要有流量。
在这个过程中,主管部门和政府的引导和管理至关重要。
广电总局采取疏堵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该堵的堵,大力治理微短剧乱象,比如早在2022年11月下旬开始就组织开展了“小程序”类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在2023年11月15日宣布启动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微短剧治理工作,因为里面就是有“洪水猛兽”,这些真是孩子们没法看的;
另一方面该疏的疏,积极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推动其向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像今年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意义重大。
微短剧要想长远得走下去,就一定得健康地、规范地、稳步地往前走。大众对天然剧情类的内容关注度更高,引导得越有力,让作品展现出正面的社会价值,社会的容忍度和普及度就会越高。所以真的要点赞总局的“微短剧+文旅”的创作计划,这样既能引领微短剧健康谋发展,又可把整个社会的热情都激发出来。
「广电独家」:目前,微短剧不仅在国内市场快速发展,在海外市场同样迸发出强劲的能量,强势“出海”。您对此怎么看?
汪文斌:源自中国的微短剧,意味着中国元素和中国基因在最开始就深深植入其中了。中国的微短剧在市场占据这么大的份额,可以来传播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知晓中国,这是绝对的好事。
不光有微短剧,微短剧平台也是产业的核心部分。从TikTok到ReelShort、ShortTV,瞄准海外市场去拓展,它们也是国际平台,但是有中国基因在里面。核心问题还是内容的质量,要往精品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广电独家」:今年1月,广电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提出2024年要创作播出100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主题优秀微短剧。关于“微短剧+文旅”这一创作导向,您还有哪些想法?
汪文斌:这种创作导向太棒了,将会是一个特别好的发展趋势。“微短剧+文旅”,让微短剧更多关注重大考古工程、非遗故事、城市人文、乡村振兴等题材,进行主题创作,实现守正创新,推动行业不断往前走。
人们不仅可以透过微短剧去旅行,还可以服务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
“微短剧+文旅”,意味着“广电+文旅”,这两个大行业合流,刺激文旅消费,有直接的功能化作用,赋能社会经济生活的高质量发展,已经是“微短剧+政务服务商务”了。
所以,这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强调正能量了,也不仅仅是宣传报道,有宣传效应了,而是有直接的带动效应、经济效应、文旅效应,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这就是新的理念、新的作为。
另外,“微短剧+”就是“媒体+”,微短剧不断地向外“+”,跟垂直的各行各业合作,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型服务,在更大的意义上实现“破圈”,这扩展了媒体的内涵,也是媒体融合一个大的延展。
过去讲媒体融合都是在媒体内部,从传统的广播电视或者报刊杂志与新的互联网络融合,现在媒体融合进一步深化,就是“媒体+政务服务商务”。
「广电独家」:面对微短剧迅速发展的新业态,主流媒体该如何行动?
汪文斌:用户在哪儿,战场就在哪儿,阵地就在哪儿。
过去微短剧的社会需求不够刚性、不够旺盛,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主流媒体要想当好主力军,必须要进场了,不然越来越边缘化,怎么承担责任、履行使命?
更何况,主流媒体作为专业机构,有着突出的创作优势。无论是创意生产能力、资源激活能力,还是技术应用能力,这些都不是个人和非专业的机构能比的。
我们要洞悉微短剧的创作特征和传播规律。短视频的特点是“直给”,因为它要抓住黄金6秒,让用户点进去后在6秒钟之内被吸引住了,没有划走,才行。微短剧也是这样的,把传统影视剧中的过程、铺垫这些全都去掉,而且每一集一定要有钩子,不断地翻转,在爽点上做文章,勾着用户一集集往下看。
所以要做好微短剧的创作,表达上要以“网感”为抓手,贴近网络传播渠道的特点,但不是说有市场就去做,这也是不对的,要有引领性而不是迎合性,可以拿它来做正能量的事情,让它成为扩大主流声音重要的手段。
再往大一点来说,这涉及到整个传媒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大趋势问题。
现在很多新东西在都在抢夺用户,挤占和稀释传统媒体的市场和广告。如果一直被动,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只能越来越小,慢慢变成了站在边缘的旁观者。
主流媒体首先要保证社会效益,这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商业机构更注重经济效益,这是它的特点和优势,但双方可以形成价值互补,共同来完成一个大的使命。
一定要对媒体变革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心中有数:过去PC 互联网时代,要“向网而生”;现在移动互联时,要“向短而生”;未来智能互联网时代,要“向智而生”。
未来将是万物皆媒,各行各业人都是要做媒体传播的,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极大拓展。但这正是我们主流媒体的特长,要主动出击。
「广电独家」:您认为应输送怎样的新评价因子进入微短剧评价体系?
汪文斌:基础层面上是对内容本身进行评价,同时还要看微短剧的社会带动效应和经济带动效应,有流量的客观数据也有质量的主观数据,综合品牌价值的扩展、直接消费的增加等这些因素来看,而不再仅仅局限于节目本身。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