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深圳电信举办的“5·17电信卫星节”卫星通信公益活动现场,深圳电信工作人员为市民演示了手机的卫星通信功能,大家在亲自体验用智能手机试拨卫星通话,分享自己的实时经纬度位置后惊叹不已。
“卫星+”应用正加速走近人们身边,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搭载了通信、导航、遥感技术的卫星,让交通更加便利、农作物更加健康、城市更加智慧、灾损更加可控……
“发展科技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服务于人,商业航天从业者不仅要重视技术突破,更要开发广泛的应用,助力美好生活。”业内专家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随着“通导遥一体化”融合加速,将有更多太空信息和资源转化成智能化的大众化服务。
在戈壁遭遇险情,只要轻触按键,车辆坐标和信息就可发送出去,剩下的则是静待救援;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深山,人们也能通过卫星手机远程通话;当乘坐飞机时,不用担心手机没有网络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山区的居民、护林员、科考队员也能够实时联网……
在地球上,人类已经建立了较为发达的地面通信网络(光纤、微波、移动通信),但是,这些网络主要集中在居民生活区域。换言之,在大量的深山、森林、沙漠、草原、戈壁等地区,是没有地面基站信号的。卫星身处太空,凭借“站得高,看得远”的优势,能够轻松实现广域信号覆盖。因此,在这些地区,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设备会成为刚需。
记者了解到,未来,无论是户外探险、科考勘探,还是海洋运输、应急保障等,手机直连卫星都将为普通大众增加一道生命安全的应急“护身符”,确保时刻在线、永不失联。
图为:汽车卫星通讯功能
截至目前,支持卫星通信业务的手机品牌越来越多,华为、荣耀、小米、OPPO均已推出具备双向卫星通话功能的机型。卫星通信“上车”的步伐同样迅速,从2023年9月长安汽车展示了首款搭载了“车载卫星通信”技术的原型车CD701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极氪、吉利、比亚迪等汽车品牌已经纷纷推出了搭载卫星通信技术的汽车产品。此外,小米也有相关布局,并于日前公布申请“对星方法、装置、介质及车辆”专利。
来自北京的户外探险、极限运动爱好者张先生认为汽车的卫星通信功能非常“实用”。他表示,在野外登山、攀岩时,确实会遇到意外情况,如受伤、迷路,或者遭遇恶劣天气等,如果汽车可以提供及时的通信支持,帮助联络救援,那就太有安全感了。
“发展科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人,因此我们商业航天从业者不仅要重视技术突破,更要开发广泛的应用,助力美好生活。”国电高科创始人、董事长吕强介绍道,在应用载体上,基于低轨窄带卫星传输,可以和老百姓日常使用的手机、对讲机、腕表、充电宝、汽车、应急包,甚至穿戴设备等日用品结合,通过增加卫星通信功能,为老百姓提供通信服务,弥补数字鸿沟。
随着支持直连卫星功能的大众消费类产品和应用服务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需享受天地一体融合通信服务。
出行、外卖、网购、气象……在这些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应用软件中,都有着“卫星”的元素,为导航和遥感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导航卫星就像人类的向导,当卫星向地面发送包含时间和地理位置信息的无线电信号后,人们可以通过具备卫星导航(如北斗、GPS等)信号接收能力的终端设备(如手机、手表、车载导航仪等)接收到信号,帮助人们判断位置、速度、时间等信息。遥感卫星则犹如人类的眼睛,帮人们时刻观察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并在需要时向人们提供预警等帮助。
从应用端来看,空天信息产业由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大板块构成。过去,这三方面的应用是相互独立的,“通导遥”虽然在本领域都各自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过去并没有形成整体,信息获取和利用效率不高。
目前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通导遥一体化”融合加速,将有更多太空信息和资源转化成智能大众化服务。
“通导遥”一体化是指在一颗卫星上可实现高分多模遥感、双向物联通信、星基导航增强三种功能。技术层面上,导航和通信一体化情况较多,两者在技术上已实现相互渗透。比如北斗系统,在定位导航外也提供一些基本的通信服务。此外,北斗和5G的融合带来相互赋能,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催生更多应用。
图为:航天宏图女娲星座卫星制造现场
国内领先的卫星互联网企业航天宏图高级副总裁白晓飞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称,航天宏图正在建设一期工程共54颗卫星的“女娲星座”,建成后,将融合通信、导航、遥感三项功能,形成“通导遥”空天地一体化卫星互联网,提升各行各业时空信息泛在感知和智能服务能力,让卫星数据应用更直观、用户更多,推动中国商业航天走进大众生活。
去年,中国航天科工宣布正式启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建设,同时具备通信、遥感功能,2030年将完成300颗卫星布局。中国航天科工空间工程总体部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总设计师张楠介绍说:“通过星上智能处理、星端直连、星间通信等,省去了地面集中处理数据环节,实现空间信息直达用户终端,孵化卫星直接服务于大众的新型产业生态。”
商业航天发展正如火如荼,但业内人士指出,卫星应用领域仍处于“大事业、小产业”的局面,原因之一是相关技术服务和产品应用的价格尚未让老百姓普遍接受。
图为:航天宏图一号“一主+三辅”车轮编队
“老百姓用不起的东西,不可能成为大产业,也很难持续发展。”在吕强看来,高科技与低价格并不冲突,商业航天从业者不仅要思考技术层面的问题,更要思考如何给老百姓提供用得起的卫星服务,如何让更多卫星消费终端进入千元,甚至百元时代,而且让信息费变成以“角”为单位,成为老百姓唾手可得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
这一理想的实现,要先从制造端降本做起。
“实现工业化造星,是民营卫星制造商的愿景。”时空道宇前瞻实验室负责人侯冰告诉记者,2021年9月,位于台州的卫星超级工厂制造基地建成,并完成首颗试产星下线,目前通过创新量产AIT(卫星的总装、集成和测试)模式,工厂研制周期大幅缩短,已经实现日产一颗卫星,而且生产成本下降45%左右,“商业航天研制能力大幅迭代,我们正像造车一样造卫星”。
若让大众能以更低成本享受卫星应用带来的便利和美好,运营服务方面也势必要做出努力。
中国电信相关负责人向《中国电子报》记者介绍说,目前,公司已针对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推出了多档资费标准,功能费为10元/月,含2分钟免费卫星主被叫通话,超出后国内主被叫通话9元/分钟;发送卫星短信5元/分钟,接收短信免费。用户也可以选择优惠语音包:直连卫星50、100、200分钟的语音包,定价也从200元/月、300元/月到500元/月不等。未来,面向大众的卫星通信服务资费还有下降空间。
若要实现“卫星+”大规模、广场景的商业化服务,火箭也是重要一环。
为了降低发射和运载成本,商业火箭公司正在验证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实现低成本、更高效地运输。
解决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后,更多太空应用有望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目前,围绕近地轨道的服务,包括载人和货物运输服务、太空旅游、深空探测和空间站等商业化开发尚处于摸索阶段;围绕深空探测的商业活动,如太空采矿及行星探测器制造等逐渐有民营企业参与进来;未来,航天需求还将探至实现太空居住,构建太空城市等。
“如果能将火箭发射价格降低到现有的一半以内,尽快将可重复使用火箭商业化,届时普通人实现太空旅行就将像如今乘坐航班一样简单。”星际荣耀总指挥谢红军表示。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