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行业观察】手机公司的卫星竞赛

导语:如果说卫星通信和人工智能一样,是下一个时代的核心命题;那么科技公司的每一个研发项目,都关乎着中国工程师能够在全球市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定价。

  2024年,智能手机走进变革的前夜。

  最醒目的关键词是人工智能。刚一开年,各路手机厂商已争先恐后地打出了AI手机的旗号。

  然而,人工智能并非全部;伴随着华为与小米的强势入场,名为卫星通信的“黑科技”也渐渐浮出水面。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输几乎完全依赖地面无线通信。但由于自然环境等问题,信号难以覆盖到所有地方,例如偏远山区、沙漠以及北京地铁。

  卫星通信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它利用运行在地球轨道上的互联网卫星,实现了无死角的信号覆盖。

图片

图为:天通一号卫星

  2023年,华为率先在智能手机中用上了卫星通信;如今,小米将卫星通信推到了新高度。

  不久前的发布会上,小米宣布将卫星通信落地更多场景。最新的小米14Ultra就首发了双向卫星通信,并与可穿戴设备联动,可实时同步生命体征信息。当用户在无网络的野外环境遇到紧急情况时,可以使用该功能。

  严格来说,卫星通信并不是一项特别新的技术。由于整体体验有待提升,过去一直未能在民用领域激起太大波澜。

  那么问题来了:卫星通信为什么突然火了?

  马斯克先开的枪

  问题的答案,其实不算意外:又是马斯克干的。

  卫星进入太空之后,有三条可以运行的地球轨道,分别是同步轨道(GEO)、中轨道(MEO)以及低轨道(LEO)。

  此前,各国的探索多集中于同步轨道卫星:它的运行速度与地球自转一致,所以1颗卫星即可覆盖中国,3颗覆盖全球。

  然而,马斯克选择了另一条技术路线——低轨道卫星。

  它离地球更近,可以实现更高质量、低延迟的通信效果。固然,单颗卫星的覆盖率较低,远不及同步轨道卫星;但通过不断“堆量”、组合成卫星星座,低轨道卫星同样能实现全球覆盖。

  2015年1月,马斯克的SpaceX率先开始发射低轨道卫星,目标是建成一个由42000颗低轨道卫星构成的巨型星座,以便为偏远地区提供低成本的互联网通信服务。

  以此为起点,SpaceX加快了卫星通信产业化的脚步。

  截止至2023年底,SpaceX已经发射了超5000颗卫星,卫星通信业务Starlink也实现了盈利。目前,SpaceX已是全球最大的卫星通信运营商。

图片

图为:Starlink的低轨道卫星星座

  马斯克的成功,让全球都意识到了卫星通信的巨大潜力。

  过去几年,中国也加快了放卫星的脚步。“国家队”带头开始行动:

  首先是制度上大力支持。

  2021年,中国星网公司成立,负责整合、统筹我国的低轨道卫星星座计划。在这基础上,中央与各地都推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加速卫星通信发展。

  其次是新建更多发射场。

  此前,我国只有4个航天发射场;2023年底,第5个发射场,同时也是我国首个商业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一号发射位竣工,每年能发射16颗火箭。

图片

图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图源海南日报)

  与此同时,中国也加速了卫星通信的产业化进程,更多民营企业也开始参与其中。

  如今,航天公司开始尝试用更廉价的民用零件,来替换价格昂贵的宇航级零件,从而降低卫星的制造成本,实现大批量生产。

  当然,在大搞卫星通信的过程中,中国并没有盲目“抄作业”,而是两手抓。

  在同步轨道上,中国于2016年发射了天通一号01星,将信号覆盖到了中国及周边、中东、非洲等相关地区。2021年,第3颗天通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整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已初步成型。

  而在低轨道上,中国也加快了发射的脚步。

  2023年,我国共发射了7颗低轨道卫星,今后这个数字还将不断增加。目前,国内已有“鸿雁星座”“虹云工程”等多个重点项目。

  这就解释了卫星通信为什么突然爆红:当产业化的空间打开,产业资本就会跑步进场。

  同时,以手机、汽车、IoT产品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则是卫星通信产业化最重要的技术承接方。

  因此,小米不只是手机直连卫星通信,还整合了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连通。同一时期,华为也公开了相关的技术。作为车企的吉利,更是亲自下场发射低轨道卫星。

  肉眼可见的未来,越来越多的消费电子公司都会投身卫星通信的浪潮。

  小米和华为,谁更强

  有一个段子是这么说的:

  消费者拿着RTX3090显卡穿越回十年前拜访黄仁勋,本以为能吓老黄一跳,没想到老黄淡定掏出了RTX4090。

  虽然是夸张,但这个段子的含义在于,每家科技公司在“研发-验证-应用”的节奏上,都有自己的路线图,今年应用的技术可能三年前就已经在做验证和适配了。

  具体到卫星通信,各家科技公司都在跟随着供应链的步伐推动产品落地。

  但技术落地只是第一步,比“首发”更关键的,是谁的服务更好用。

  当用户离开熟悉的生活半径时,卫星通信功能可以提供一份安全保障,避免失联焦虑。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小米针对卫星通信做了多项技术创新,从底层更新了整个通信技术架构。受益于此,小米卫星通信的各项指标均领先于同行。

  相比之前行业的最高标准,小米的搜星速度快60%、连接速度快29%、连通速度快13%。

图片

  这背后,得益于小米长期以来的研发投入。

  过去5年,小米投入了1000亿用于研发硬核科技,在通信技术领域突飞猛进: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小米在通信技术领域全球范围内共拥有5900多件授权专利,并有14000余件专利正在审查中。近三年的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95%。

  运营商也对小米的通信技术实力给予了肯定。

  中国移动发布的2023年智能硬件质量报告中,在5G直板手机综合评测排行榜4000+价位段,小米14 Pro稳居第一名。

  同时,小米针对具体的极限场景,定制了诸多功能性模块,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比如,当用户即将进入无网络的区域时,小米的终端会自动触发“电子围栏”功能,提醒用户开启卫星通信服务;

  当设备电量不足、进入“超级省电模式”时,设备会优先保障卫星通信电量供给。仅需5%的电量,即可保障13分钟的卫星通话和14条双向短信。

  另外,小米还提供了“一键救援”功能。当终端屏幕因为事故而损坏时,用户可以用按键操作来开启卫星通信。

  在技术逐步应用后,小米在利用新技术提升用户体验上,打出了第一枪,也把卫星通信做出了新的高度。

  与此同时,每家公司的优势与战略各不相同;如何发挥长处,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也很重要。

  小米在研发产品与技术创新时,特别擅长将技术“平台化”,贯穿手机、AIoT等终端系统。此前公开的澎湃操作系统,正是该思路的一个体现。

  在卫星通信上,小米也延续了这一做法。

  目前,最新款的小米14 Ultra,以及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能在手机使用卫星通信时进行互联互通。当用户在极端环境遇到紧急情况时,手环、手表等设备还能同步发送用户的体征信息。

  伴随小米汽车上市在即,汽车业务成为小米最核心的业务。与之对应,小米集团的战略重心也从原本的“手机 X AIoT”,升级为“人车家全生态”。

  在新能源汽车上,卫星通信同样具备丰富的想象空间。

  在华为率先坐上牌桌后,小米又将卫星通信,推到了令人惊讶的水平。

  当然,短期来看,卫星通信能给智能手机、汽车等终端带来多大的变革,仍需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和AI一样,大概率是未来最重要的创新方向。

  如此看来,卫星通信不会是一场小众游戏。随着更多手机厂商露出底牌,这场“卫星竞赛”会变得愈发热闹。

  从点到面,深入上游

  科技创新往往有这么一个规律:

  它先诞生于军事领域,然后往民间外溢。在这过程中,民间的科技公司会诞生更多新的创新,实现低成本分发。曾经的半导体、无人机、自动驾驶是如此,今天的卫星通信也不例外。

  中国在大力发展卫星通信产业的过程中,也延续了这一规律,即国家队带头,民营企业发光发热的状态,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正逐渐铺开。

  从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到卫星运营服务,上述环节都能看到星河动力航天等民间科技公司活跃的身影。

图片

图为: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

  而在最下游的应用端,以华为、小米为首的手机厂商,与作为车企的吉利是代表角色。

  目前,我国卫星通信产业遇到的主要难点,并不是缺少核心技术,而是难以低成本、大规模量产卫星,发射成本过高、缺少应用场景等。因此民营企业的参与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尤其下游科技公司的大规模应用,能起到不少助力。

  出于商业上的考量,下游科技公司在应用新技术时,往往不会简单“适配”,而是会主动深入产业链上游搞创新,以此构建竞争力。这种技术创新,最终会反哺整个行业。

  小米就是个典型案例:

  在硬件端,小米全维度升级重构了整套天线架构,设计了“4 低频+4 中高频”的最强天线组合,并增加了14%的天线数量。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满足野外低频5G环境下的连接需求。

  同时,天线的辐射面积也较上代增加28%,低频性能提升了91%。

  小米还推出了自研的澎湃T1信号增强芯片,它可以使得蜂窝通信性能最大提升37%,Wi-Fi和蓝牙的通信性能最大能够提升16%。

  而在软件端,小米重构了澎湃OS的AI子系统,首次接入了通信模块。

  重构后的软件系统可以自动学习场景信息,分析途径基站的状态强弱,并择优链接,以获得最稳定、最高效的信号链接。

  但在卫星通信领域,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的投入,还有更深远的意义。

  当下,中国的卫星通信事业距离先头部队仍有肉眼可见的差距。我国的低轨道卫星仍未踏入大规模发射阶段,星座建设远远没有完成。民间针对卫星通信相关初创公司的融资,近几年也一直不温不火。

  既有重要性,又有紧迫性,卫星通信的竞争已然上升到经济体的层面,成为2024年最重要的科技关键词之一。

图片

图为:海南发射场2号发射位正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因此,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意志具体的承接者。

  更何况智能手机本就是全球最普及的电子终端,每年全球会卖出10亿部,其中半数以上都来自中国品牌——没有比这更理想的落地场景了。

  同时,这也是在向资本市场传递一个信号:是时候该往卫星通信产业砸钱了。

  如果说卫星通信和人工智能一样,是下一个时代的核心命题;那么科技公司的每一个研发项目,都关乎着中国工程师能够在全球市场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定价。

  参考资料

  [1] 奇点将至:论我国低轨卫星通信产业化落地,华创证券

  [2] 卫星通信发展提速,星地一体未来可期,中信证券

  [3] 论高低轨道在我国未来卫星通信中的应用,张更新、甘仲民、牛鑫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