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上午,媒体融合峰会在北京皇家大饭店召开,会上,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陆玉方发表了题为《苏州广电融合创新的六个转型》的演讲。
图为: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党委书记、台长陆玉方
以下为演讲精粹:
我们是一个基层的电视台,苏州电视台是一个地级媒体,实际在这轮媒体融合中还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我们自己感觉有点不上不下,特别是这论的县域融媒体建设建设,要求县域融媒体中心跟省级云平台对接,我们有很强的危机感和孤独感。当然,我觉得媒体融合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一件大事,推动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哪怕我们是地级媒体也同样要做好,对党对人民和时代做出一个答案。
总书记说过,媒体融合不能够一刀切,也不能一个样。特别是在现在的媒体融合,在传统媒体中,我们觉得现在成功的先例还不是很多。所以苏州台的媒体融合,一是符合新时代特点,二是符合自身的特点。我们有三个理念,一是在守正中结合创新,在创新中深化融合,在融合中驱动发展。具体来说,我们这三年一直在探索媒体融合之路,在六个方面实现转型,在思想、组织、生产、内容、运营、一体,这六个方面进行转型。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转型的心路。
第一,思想转型。
其实思想转型是最难的,也是对传统媒体人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因为实际上很多同志在传统媒体工作了很多年,一下子进入新时代,要向媒体融合方向转型,他自己的思想都没有转过弯来。而且传统面临现在面临非常巨大的压力,很多基层媒体连生存斗存在问题。一方面你要保持原来的存量,第二方面发展新媒体要有增量,而且大家都知道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确实需要钱,我们苏州台每年会接待行业内的同行,他们第一句话就说媒体融合什么时候给我们带来效应。社会效应肯定有的,但是经济效应什么时候产品?我跟他们讲,搞媒体融合,搞新媒体,对我们地级城市来说马上产生经济效应是不现实的事情,因为平台没建立起来,你的强大的影响力、传播力还没起来,谈经济效应可能是空中楼阁。但是媒体融合必须要讲这个,传统平台走向衰落,无论是广播还是电视走下行通道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旧的平台在衰落,新的平台不起来,那你就没有未来,所以媒体融合是我们转型的必由之路。等到新媒体的平台起来以后,你有了影响力、传播力,那社会效应、经济效应毕竟是会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我们苏州台这三年大会、小会就讲媒体融合,向新媒体的转型。
我们有句话,叫苦口婆心做工作,简单快捷抓落实。媒体融合不等不靠,能快则快,能融则融,能胜则胜,我们在体制机制上也做了非常大的改变,特别是以考核来倒逼。我们的传统媒体要求都是从新媒体的贡献率,考核从贡献率逐年增加,到现在为止,比如我们的电视栏目,除了过去的收视率、市场份额等等的考核以外,他对新媒体的贡献度必须达到50%,这样他才能拿到每个月的奖金。体制的倒逼,来推动媒体的融合,应该说,三年时间,思想上的转型还是取得巨大的效果。
第二,组织转型。
传统媒体有组织框架,我们从2017年开始打破了条块分割的局面,先撤无线的墙,为融合打基础,我们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机制,一个是总台成立了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做了一个决策层。生产层面形成了融媒体中心、全媒体编辑中心、全媒体采制中心。支撑层面设了两个新的部门,融媒制作中心、融媒管理中心,1+2+3的组织系统推动驱动我们的融媒转型。我们在这个机制中还是各有分工,融媒领导小组的智慧下,全媒体编辑中心要继续做精做优电视产品,在新的转型时代,新的平台没有完全形成,你就把老的平台丢失了,我们还是要继续巩固主业,推动融合。全媒体采制中心,我们在座的电视同行都知道,过去我们的采制都以点石为中心,我们从2017年开始把所有的采编队伍、记者队伍组成了一支全媒体的采访队伍,实现首发、快发、优发,向移动端倾斜,各个渠道、各个端口。融媒体中心把这几年着力打造的“看苏州”移动客户端做好维护工作、策划工作,同时我们在建立融媒体中心的同时也进行供给侧改革,把我们原来在电视端栏目进行归并,撤掉了三个栏目,把原来的几十个电视记者、编辑转移到融媒体中心,这些传统媒体人实现转型。刚才讲的,实际上对我们每个台来说都存在存量与增量的问题,一方面旧的平台要维护,第二方面新的平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我们通过供给侧改革使人力、物力得到最大的优化。
新媒体的建设路就是为总台所有的新媒体进行服务,比如服务和保障,这几年我们开发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等,这样一些项目。刚才我去看了展览会,现在技术进步的非常快,各种解决方案都有,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需要什么样的进步。苏州台这几年一直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团队,我们现在的新媒体团队已经有三支团队,近百号人。因为只有自己的团队掌握了核心技术以后才能为媒体融合提供真正的支撑,这两年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挖掘都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也不排除跟很多基层公司进行合作,我们的融媒体管理同样也为媒体转型提供了强大的管理和服务。过去传统每个台都有一个总编室负责媒体之间的协调、上线、下达。既然我们要向新媒体转移,我们还需要这样一个部门来协调各个采编部门、各个传统端口跟新媒体的融合,也要协调新媒体跟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也要来主张考核,当然也要为媒体的融合提供解决方案,为我们的决策做好参谋工作。所以管理部每个礼拜,每天都会把各个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做统计,每天把传统媒体跟新媒体融合中产生的效果数据呈现,推动媒体融合。我们推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考核提供依据。
第三,生产转型。
我们的平台和渠道初具规模,我们注重理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定位和角色,真正形成迭代关系而不是取代关系。总书记特别讲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不是谁取代谁的关系,我理解是升级换代的关系。所以这几年,大屏上传播的产品,也能在小屏上传播的产品,比如2019年党的十九大之前,我们按照总书记讲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苏州台发起,由人民日报党内公共平台共同参与,策划了“喜迎十九大,全国党端在联动”,这个新闻策划进行试水,我们策划既能跟苏州有关联的,又能跟全国产生影响的新闻策划,因为上海离我们很近,我们在十九大之前,总书记一直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中国不忘初心可能就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天开始,所以我们联合人民日报策划了这样一个报道。应该说,我们也联合了从一大的会址一直到十八大召开的地方,所有沿线的平台,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有十几家党端,生产的产品有200多件,总的阅读量突破了2000多万。这样一个正面报道,能够在苏州,包括在全国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力,充分说明移动媒体,媒体融合发生的作用。可以在十九大之前,成为在全国产生影响最大的报道之一。很巧合,十九大以后,总书记就带领常委们也到一大的会址重温,我们这次报道得到中宣部包括人民日报高层的高度肯定。
同样,我们现在在日常报道中,特别是在一些在重要节点,我们做快问快答,一改过去传统媒体做专访、做专题比较刻板的印象,更加注重把大篇、小篇打通,特别是能够在移动端上传播的产品。这一轮的生产转型以后,应该说在总编内部还是出现了一种此长彼长的现象。这三年,苏州台传统的电视五个频道的黄金时段的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局统计我们一直占据全国城市台的数一、数二,把我们的广播现在还在本土占了86%的份额。同样,“看苏州”到目前为止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但是本地下载量已经达到220万左右。其实我们苏州不是一个很大的城市,苏州现在本土人口600万,外界人口也是600万,大概1200万人,“看苏州”还是一个本土的人文移动平台、本土APP,有200多万的下载量,在两年多时间,应该说覆盖面、影响力在我们当地是巨大的,已经成为苏州下载量、影响力第一的移动平台。
第四,内容转型。
前面说了,主要讲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媒体融合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我们还是要根据传统的广播、电视特点做媒体融合。同样的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报纸的转型更重视深度和高度,但是传统广电更注重我们的速度,还有我们自身的优势,有强大的主持人队伍。所以我们在内容生产方面,主播秀在2017年在APP上推出,苏州广电、电视和广播的主持人有100多号人,从2017年包括社交平台都有很多网红。中宣部提出我们要做正能量的网红,这些主持人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都是中传毕业的,我们做网红是正能量的网红,这是一个优势。我们现在每天会有三到五位主持人在APP上做主播秀,是自己策划、自己互动,而且我们每天一个主持人必须要做半小时到一小时的主播秀,结合他自身的特点和主持节目的内容去做,目前为止我们做了2000多场直播,总量现在突破了5000万,特别把过去一些传统的电视栏目的主持人经过重新包装以后把优质内容呈现在移动平台上,也得到了非常好的反馈,以前一些老的主持人经过把自己内容的重新包装后,在新的平台上又成了网红。比如名人谈,这是一个老的主持人,在电视上做的一档节目,从1994年开到现在,这个节目已经很边缘化,但这两年我们利用了移动平台来做苏昆评的保护,我们苏州是一个非常永久的城市,现在京剧都是从昆剧发展出来的,我们的平台,这些剧种在现在这个时代有淘汰的危险。我们把这些老艺人通过访谈的形式进行抢救性的保护,然后把访谈节目搬到了移动平台,黄蕾名人谈,现在成为移动端上非常受欢迎的主播秀,也通过这种方式使所有的主持人通过这一轮的主播秀知道了现在的移动端应该怎么玩,现在的新媒体到底有哪些用户,通过这样一种互动把很多移动端上获得的经验反哺到传统平台。前面讲,我们苏州台现在的电视节目为什么还能保持全国第一的市场份额,排在全国前面的收视率。就是把媒体融合中一些新媒体的很多玩法放到传统电视上,吸引了更多年轻的观众。
第五,运营转型。
总书记最近的几次讲话都亲自媒体的服务功能,要求媒体融合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情,还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上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的大数据、政策传递优势,转化为巩固和壮大社会舆论的重大优势。2000年,苏州台就成立了名城说的网站,这几年我们也在重新进行内容定位,把它作为苏州一个最大的网络信息、互联网广告、政务外包的服务公司,经过几年努力已经成为苏州最大的信息服务商。所以今年1月份,我们名城苏州信息网络公司已经在新三板挂牌,同样无线苏州,在座的很多跟无线苏州合作的伙伴,我们从2011年打造的一个APP,现在是一个媒体融合+智慧城市服务的平台,目前为止跟全国50多个城市进行了合作,现在也有40多个城市已经上线,目前用户超过2000万,我们已经成为一个咨询整合城市生活服务平台。去年我们又跟兰州合作,把“爱兰州”移动端5.0成功上线,也打造了一个新闻叫做“党建+政务+服务”的最新模式,基于这个模式我们下一步融媒体建设中也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第六,个体转型。
我想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最关键的还是人的转型,所以我们在顶层设计中没有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干裂,不是说到融媒体的人是搞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人还是搞老媒体,我们是通过日常生产机制推动传统的转型。我们每年组织一次融媒创新大赛,要求每个员工都要提出新媒体的融合方案,到现在已经连续进行四届,每年都有几百份方案,推动全员转型。第二,我们给每一个传统服务单元,比如电视、广播的每个栏目,每天必须要把生产的优质的产品打造成互联网产品,比如电视栏目每天拿到素材以后,在栏目布设之前把好的素材变成一个短视频,在移动端率先播出,每个月累计以后,这个贡献占到考核的50%。我们通过这种考核要求倒逼传统媒体人,他每天都要去研究我的新媒体产品应该怎么做,我的新媒体产品做了以后怎么影响传播率和点击率,每个月都会统计数据,来倒逼传统媒体人转型。应该说,通过这六个转型,初步实现了总书记讲的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内部融合,我们三年走了三步,下面我们要不断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社会资源,要把我们的移动端打造成信息+服务最终+电商的平台,使媒体转型、媒体融合不断走向纵深。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