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多屏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如何实现精准传播?

导语:本文从多屏传播时代入手,分析电视观众收看行为的特征和变化,从中找出在多屏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传播的策略和对策。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即时通讯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接触到的视听媒介不断多元化,手机、电脑、电视、公交车、地铁、户外楼宇等,越来越多的屏幕渗入到人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多屏传播时代已悄然到来。

  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受到了来自电脑、Ipad、手机等新媒体终端的冲击,人们的注意力在各种终端屏幕之间游走。越来越多的网站、手机终端推出了自己的新闻、综艺、体育、纪录片和电视剧等节目。

  而对普通的百姓而言,电视已不再是他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方便、及时、快捷获取节目信息成为他们的首要需求。本文从多屏传播时代入手,分析电视观众收看行为的特征和变化,从中找出在多屏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传播的策略和对策。

  一、什么是多屏传播时代

  三十年前,人们获知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报刊和广播;今天,随着我国推进三网融合进程的加快,IPTV、社交电视、智能手机、iPad等终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熟练使用。

  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上网、看电视、看新闻、玩微博、微信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型移动终端从书房延伸到客厅、卧室、公交车、地铁、户外,甚至任何一个地方,多屏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媒体形态和传播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二、多屏传播时代电视观众的特征

  在多屏传播时代,受众获得了更多主动权,其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他们是跨渠道的信息接受者,同时又是同渠道的信息传递者,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过程中,模糊了渠道的边界;另一方面,受众由单一体变成了共生体或者综合体,发言权大大增强,成为信息的左右者,成为“公众”。

  电视与互联网在众多的媒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近几年的发展趋势看,电视观众的地位和作用较网络媒体仍占有较大的优势。

  1.电视观众规模远高于网络用户

  2017年,我国电视观众的总体规模(表1)是12.87亿人,占全国4岁以上人口的97.5%;而互联网的网民规模为7.72亿,占总人口的55.8%;网络视频观众规模为5.79亿,占总人口的41.8%。虽然网络用户的数量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从占总人口的比例来看电视观众仍具有明显的优势。

  2.实际电视观众收看时间变化不大

  虽然我国的电视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人均收视时间)呈递减的趋势[2],但是近五年来,实际电视观众收视时间在250分钟左右浮动,由此可见电视观众的收看时间仍在高位,比CNNIC报告中网民每天231分钟的上网时间高19分钟。由此可见,电视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电视媒体的内容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3.中年观众流失明显,老年观众首次出现回落

  从各年龄段观众的人均日收视时长看(表3),35-54岁中年观众成为收视量同比绝对值下降最大的群体,其中35-44岁观众同比下降16分钟;45-54岁观众下降17分钟。

  55岁以上的中老年观众的收视时间五年来首次出现下降。由此看出,电视收视量的下滑已经开始蔓延到中老年观众,新媒体对电视受众进一步分流。

  4.年轻观众成时移收视主力军

  相比观众直播收视总量的降低,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网络提速降费的实施,一键回看等技术的革新,时移收视[3]水平的不断提升[4]。

  CSM媒介研究2017年15个城市时移收视数据显示:各地时移收视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时移收视的地域性差异,分年龄段时移收视时间分配比例显示,各年龄段人群时移收视量都有提升,年轻观众时移首播收视占比最高,接近5%,特别是4-24岁的年轻人群,比2016年增幅明显;55岁以上的老年观众时移首播收视占比也有明显增长,时移收视开始向高龄观众人群扩展。

  三、多屏传播中电视媒体的精准传播

  多屏传播中开放、双向、互动的传播理念,对于传统电视单向传播状态有着明显地优势。

  从用户的争夺、信息的围攻、受众的分流乃至话语权的解构等,对电视的冲击是残酷而现实的。尽管多项数据显示电视受众在多屏传播中的受众需求已经发生改变,并产生了一些分流和多屏化的趋势,但是电视在各类媒体中依然占有较大的优势。

  因此,需要我们时刻保持清晰的头脑,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出对策,对其进行精准传播。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国的电视媒体作为国家的媒体,是党的喉舌,起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

  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不仅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反映百姓生活,这是由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广播电视不仅是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的媒体,也是加强党和人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和党代表全国人民的最大利益的根本宗旨相一致。

  党的事业以群众为基础,群众的支持促使党的事业更好发展,媒体要在二者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百姓说话,反映他们的心理诉求,让党和政府准确了解百姓生活,更好地发挥执政功能,是媒体要做的重要工作。

  2.媒体融合提速升级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指出,媒体融合是2017年中国媒体发展的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提速升级,内容与平台、渠道、技术、管理一体化发展,向“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深度融合迈进。

  中央媒体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加强顶层设计、资源整合、机制创新,融合传播能力迅速提升。省级和市县级媒体因地制宜、主动作为,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融合发展模式。

  2015年以来,人民日报、央视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推出“中央厨房”式全媒体报道平台,加强融合传播能力建设,2017年3月,津云中央厨房正式启动运行。

  这种全媒体报道平台真正实现了从“相加”到“相融”, 虽然各地的“中央厨房”实践不尽相同,但是“新旧融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发布、全天滚动、多元覆盖”的基本共识,形成了在多屏传播中的精准传播。

  3.搭建中央厨房——全媒体内容聚合平台

  津云中央厨房是实践媒体融合较早的地方媒体,2017年3月31日在天津数字广播大厦正式启动运行。

  作为天津广电内容聚合的重要载体,自主研发了集新闻、资讯、直播、问政等内容和功能于一体的津云APP客户端,整合天津日报、天津网、今晚报、今晚网以及天津日报微博、微信并整体并入津云新媒体集团;撤并新闻117、前沿、问津三个客户端资源组建而成的,与北方网、系列双微、头条号等一体运营,形成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面广的新媒体传播矩阵[5]。

  运行一年多来,津云中央厨房发挥传统媒体的专业采编优势和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采取各取所长、细化流程、移动优先、合理激励的操作思路,新闻原创能力和传播力大大提高。

  借助津云客户端的用户画像”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整理,为用户推荐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实现新闻送达的“千人千面”,实现了对受众人群的精准传播。

  4.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

  电视媒体长久以来积累了大量的节目制作经验,而相对于网络媒体的流于表面,电视媒体更擅长对节目呈现的内容进行深加工。

  在技术层面,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电视画面更清晰、声音更逼真,为受众提供更加愉悦的视听享受。同时,现在,越来越多的数字电视具有一些社会化的交互功能,弥补了电视线性传播的缺陷,受众由单纯收看电视节目,变为能动、多样化地利用电视功能。

  在内容层面,深入发掘电视内容,做出新媒体无法企及的深入调查、辨析与思考。尤其是新闻节目,深度、客观、事件背后的调查等,这些思辨性的内容,有利于电视媒体在网络媒体竞争中胜出。

  人才方面,电视从业人员通常具有多年的摄制经验,对于画面的编辑和逻辑性有着更好的处理方式,在节目制作过程中,画面的镜头感、逻辑感、精致感更强,蒙太奇、镜头叙事、表达时空关系等电视语言的运用更具专业化和表现力。这些都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未来,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的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和速度将会有前所未有的增长,比较而言,传统媒体传播的特点是信息传递一点到多点,体现的是集体的、社会的、国家的意志,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则是信息传递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从必须“求同”,到允许“存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的重大变化,这种转变是技术的进步,是文化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重视精准传播。特别是电视媒体在报道大事、要事及深度报道方面具有其他新媒体望尘莫及的权威性,也是受众了解国事、天下事的主要渠道。

  从大众传播到精准传播,其实更像是从策划到播出,全流程贯穿全媒体传播理念的一个过程,这种传播实现了生产效率和媒体影响力的双重提升。因此,电视媒体借助新媒体的渠道资源,结合本身内容的优势,只有在不断的竞争中融合发展,才能进步,同时还要把握住“内容为王”这个根本,深挖源头和内涵,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