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第三届大数据与传媒产业峰会”在贵阳隆重召开。近几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应用,广电传媒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等讲话精神。在本次会议上,业内专家和领导探讨传媒行业发展之“道”,探寻大数据实际应用之“术”,共同为传媒数据产业快速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广电的深度融合》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内容:
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主席给大会的贺信都提到要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接下来我阐述一下这些技术怎么和广电进行深度融合。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的建设。这些概念当中,究竟是什么联系?也就是说智慧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之间有什么联系?什么是智慧社会,美国的ALEX出版了一个《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的书,专门对智慧社会有一个论述,什么是智慧社会,社会物理学派对于现实问题的探索,遵从一定的模式并具较严的逻辑,在寻求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如下的基本认知框架承认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人文系统,无一例外地随处随时都呈现出差异的绝对性,只要存在各种的差异或者差异集合,必然产生广义的梯度,就必然会产生广义的力,必然产生广义的流,社会物理学着重探索广义流的存在形式,演化方向、行进速率和表现强度,相互关系,响应程度反馈特征及其敏感性。
这方面的概念全世界有很多,比如德国提出工业4.0,把工业划分为四个阶段,目前是4.0,就是物网结合。日本提出了社会5.0,把社会分成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狩猎,第二个阶段是农耕,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和超智慧的社会,这个是物网融合的过程。我认为实际上,我们现在主要的空间可以分成三个空间,一个空间是物理空间,这个部分包括了物联、人联和智联;第二个是网络表达,这个包括了隐私和安全保护;第三个是社会层面,包括了家庭、社区、政治、军事、国家。
这三个层面里面包括了媒体、通信、博客、微信、对这些层面进行相互的联系,想法流影响了这三个层面的拟合程度或者是矛盾的程度,或者是不矛盾的程度,最后形成了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比如说我们可以有舆情的监测,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这些都是在这个阶段可以混合在一起,而深度空间如果可以精准拟合的及基础就是ICT它的基础设施加是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也就是说,我认为这张图可以把我们现在所提到的这些概念全部可以集合在这个里面,表现出相互之间的关系。
这个图也是我要努力的目标,因为我们原来好像舆论导向等等好像没有一个基础,我觉得这个里面说的很清楚,如果没有舆论导向,没有舆论监督,这个里面的想法流有可能会混乱,或者流的不太好,这个图我觉得是可以把我们现在的一些东西总括在里面的。
现在的发展趋势就是物理和网络空间紧密的联系,随着ITC的运用,手机已经成为每个人的必备,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个人的信息、标记和轨迹更加清楚,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所有物的标记也非常的清楚,随着智慧医疗和保健的发展,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瞳孔识别,甚至有的是DNA识别,这样就在网络空间当中形成了一个数字个人,数字个人逐步越来越清晰,随着技术的生物化,生物的技术化,数字卵生越来越清晰的出生在我们的网络空间当中,也使得我们在做一些东西的时候会来利用这个东西,这个里面同时也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和数字鸿沟。
数字领域的差异主要成因是信息不对称,包括了上下不对称,左右不对称,能力不对称,上下不对称上面知道的情况比较多,宏观的东西比较多,下面知道的具体情况比较多,这样造成了决策、执行当中的矛盾,左右的不对称就是现在越来越圈子的形成,微信的运用,包括算法的应用造成了不同圈子之间信息交流不同通常。另外还有能力的不对称,比如网络速度的差异造成的不对称,这个需要我们的手中的权力把它消除的问题。还有发展不平衡的对称,技术的发展一般是领先于个人得发展,领先于业务的发展,领先于政策的制定,政策的制定落实与业务、商务和技术的发展,这些也会引起我们一些滞后的问题。智慧社会的主要技术支撑主要是由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和人工分析,这些能否和三个层面精准的拟合在一起。
广电在智慧社会当中的作用是什么?建设创新型的国家目标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从智慧经济、智慧城市,我们不仅要解决社区问题,家庭问题,还解决社会的问题。物理和社会信息的深度空间要靠智能和智慧发展,加快智慧广电的建设,在信息空间加强舆论和信息的引导和对外,提高精准化的社会和个性化的服务,减少数字鸿沟,我想这三个大的部分就是广电在智慧社会中的作用。
聂部长强调了要加快优化升级、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包括以改革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以创新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提到了坚持机制创新、加大节目创新,推动业态创新,加速智慧广电生态建设,积极探索新产品、新功能、新新模式、新业态,探索智慧家庭,混合现实娱乐平台等新产品新服务、建设综合形成,智慧化,融合型的泛媒体。
习近平在2017年12月8日指出,要实施国家大数据的战略,同时去年国务院也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三步走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到,大数据处理就是从刚才我们所说的三个空间对数据进行管理、传感和分析,最后得出我们的应用,这才是大数据的处理。数据实际上要从收集到可操作的知识这么一个提炼的过程。
AI和大数据处理实际上是整体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有了大数据,那么没有AI实际上也是不行的,AI现在发展非常快,AI增长高于摩尔定律,2012年以来,AI训练运行中所使用的计算力呈指数增长,每3.5个月增长一倍,这个指标已经增长了30万倍,或者有一些突破就是近一两年的事情,而且还会加速突破,AI算力增长可以分为四个时代,第一个是2012年之前,2012年到2014年,多个GPU也不常见,2014年到2016年,大数据使用10到100个GPU,到2016年到2017年允许更大算法并行性方法,更大的批量,架构搜索和专家迭代,大大增加了计算的能力,同时有几个巨大的突破,一个是语言到文字的机器转换率差错率下降了5%,而且可以看到,下降的更厉害,大概现在已经有非常准确的速率。具体的不同机器的学习方法有自动的,有经典的学习、有监督的和没有监督的,还有深度学习。
牛津大学最近的一个统计报告显示,中美在AI主要的驱动比较有一个AI的潜力指数,在硬件方面,2015年国际半导体产量市场份额,中国大概占世界的4%,美国占50%,2017年美国FPGA的芯片中国占7.6%,美国大概在42.4%,但是中国的移动用户占世界的20%,美国只有5.5%,所以在应用方面美国是落后我们的。在研究和算法方法,AI的专家数量中国占13.1%,美国占26.2%,研究和算法在2015年AAAI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论文数,中国占20.5%,美国在48.4%,这个是目前的状况,如果根据我们国家发布的三个阶段,最后可能超过美国。
AI的基础架构有一些开放的基础架构,整个百度、腾讯和其他开放架构的,利用开放AI平台的星标和叉标的数量,相对来说,第一是百度、第二是腾讯,第三是谷歌,这些相对来说我们这个使用量还是美国的比较多一点。
所以广电如何建?举一个例子,百度的人工智能平台,百度的人工智能平台包括了天算、天像,天工和智能平台,其他的阿里云、仙女、腾讯前两年刚刚宣布他们的AI也对公众开放。相对来说,广电的人工智能也已经开始,实际上已经贯穿到制作、集成、传输、分发和接受,在网络舆论和舆情领域实际上是一个攻防站,网络舆论有四个阶段,开始是爆发,然后是反应,然后是二次,然后是治理,这四个过程当中都会有一系列AI的参与,在这个鉴黄方面我们用深度学习分析海量视频的违规,用户画像的精准投放,千人千面的大智慧运营平台。然后还有可寻址电视,我们的广告可以根据目标把广告送到相应的用户,可以很精准做到这一点,也叫可编程电视。
还有原创内容的发现,以及发现类似的内容,使用机器学习预测内容的价值,智能操作系统,包括云平台的智能化,广电现在开展了很多云平台的建设,包括了国际台、江苏台和云南台,重庆台、四川台、辽宁台、湖南台,其中贵州做的比较好的,贵州有一个有有线电视、宽带,包括了智慧农村政务,智慧医疗,实现了整个乡村镇所和家庭的联系,同时还有可以打通了省、市、县它的远程医疗。
最后提一点,数据的的滥用和数据隐私的问题,打顺风车的时候司机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信息,这个人的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包括了剑桥分析,用面书的数据,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治理,欧洲的GDPR,这个与以前的法规有什么不同,第一是数据处理都要个人同意,必须告诉这个数据是怎么保护和处理的,因为深度学习里面不知道这个机器是怎么处理的,是不是就不符合GDPR的规范,这个问题现在还在讨论,最后也可以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加拿大开始试验区块链的身份识别,也就是说,有医院、银行和政府对个人做一个身份钱包,贷款的时候只要信用超过规定的分,就可以做到这一点。我的信息我做主,经过了银行、政府部门对你的信用在区块链进行了认证,在用的时候,只要出示需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大数据处理需要有两个方面的,一个是加快应用、一个是方面是加快保护。
以下为演讲PPT: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