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央视纪录片《创新中国》首创人工智能配音

导语: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

  当各种黑科技听起来还只是传说时,纪录片这个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的文化领地,却一不小心成了高科技的“首秀场”。

  1月18日上午,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未来剧院”举行。据悉,这部在CCTV-9央视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节目解说部分全程运用人工智能配音。已逝“配音大师”的声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现”,李瑞英、朱军等央视“国脸”悉数到场,见证这奇妙又激动人心的时刻。

见证“奇迹” 全球首部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即将上线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段深沉雄厚、气势不凡的声音是很多人岁月记忆中的一部分。声音的主人叫李易,我国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业内享誉极高。但这位优秀的播音员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50岁。

  很多人怀念李易老师以及他的声音,特别是纪录片导演。《创新中国》总导演史岩就是其中之一,当他在考虑节目配音员人选时,反复思量仍觉得李易是最适合的,然而斯人已逝,无力回天。但一次特殊的机缘也因此造就。

  《创新中国》是一部关注中国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节目,节目组曾花了半年时间,在浩如烟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筛选,可以说对国内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中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片专门为此拍摄和制作了一个段落。总导演史岩因此“灵机一动”,想到一个点子:能不能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李易的声音?

  科研人员得知这个点子后,也感到这是一次优化算法、提升人工智能水准的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但后面经历的磨难是大家都没想到的。为此,从人工智能工程师到导演和音乐编辑,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日夜加班,不断改进,才有了今天的精彩表现。

  首映式现场还播放了一段李易老师生前的作品和《创新中国》中人工智能模拟的声音进行对比,这让十分了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军等“国脸”直呼“吓人”,纷纷表示基本听不出差别,体育频道主播沙桐更表示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威胁。

  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只是对李易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而弘扬创新精神、鼓舞创新者,是《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正是出于对这个核心理念的坚持,与以往首映式不同的是,这次首映式不仅为节目本身进行宣介,还延展出丰富的内容,希望大众关注中国的创新实践和创新努力,呼吁全社会爱护创新者,弘扬创新精神。

讲好创新故事 让科学和艺术结缘

  从发布会上首次曝光的节目宣传片可以看出,《创新中国》不仅呈现出中国创新实践的宏伟与浩大,还将镜头对准推动中国创新的个体与群像。据导演组透露,这部片子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来呈现主题。

  “讲好创新故事”几乎成了剧组的口号,而这并非易事。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国内还是首次尝试,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只能靠创作组自己摸索。制片人刘颖表示,每个故事改七八遍甚至十几遍,都是很正常的。有些年轻导演因为不堪重负而哭了鼻子。

  “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总导演史岩说:“我们通过制作《创新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有时候,坚持比创意更重要。我们要向科学致敬,向科学精神致敬。”

  制片人徐欢透露,片中的每一个故事几乎都充满了“坎坷”和“磨折”,而这些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实际上在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重大科技项目的非凡历程展现出来,是对所有创作人员的考验。科大讯飞联合创始人江涛也表示,这是科技向艺术的致敬。

  “几乎每一个故事都可以扩展成为一个系列片,”总导演史岩说:“现在我们才发现,科技领域的故事并非人们认为的那样平淡而刻板,恰恰相反,它们都是纪录片最好的题材。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导演关注这个领域,去拍摄和展现当代中国的创新故事。”

  正因为这个心愿,今天举办的活动特意邀请了很多科研人员参加,包括在节目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角色”。

畅谈科技改变生活 灵感与脑洞齐飞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院士、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负责人龚先祖……这些科研人员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距离普通人看似遥远,但一旦成功,却将改写我们的生活。“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途径;“人造小太阳”则是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盐碱地的成功改造将在2020年贡献出100亿斤粮食;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则能我们把送往更为遥远的太空。

  据导演组透露,这样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于他们在遴选时都会感到“痛苦”,每个故事之间都在“争分夺秒”。这部纪录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它们也许在新闻热点中曾经出现,但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

  所有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如何将尖端、专业的科技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表达,对创作人员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观赏的乐趣,而且也希望给观众补充科学营养”,执行总导演胡博和史慧说。

  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确实显得颇有些“另类”,它把科学和艺术结合在一起,试图打通这两个看起来完全相异的领域,让人们从中获得更为完整和丰富的体验。“这是一次尝试,”制片人刘颖谦逊地表示:“我们只是先行者。”

清华学霸合唱团纵情高歌 《祖国不会忘记》响彻全场

  “不需要你认识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进,融进祖国的江河…”,这是一曲大家耳熟能详的《祖国不会忘记》,演唱它的是一支平均年龄74岁,最大年龄88岁的合唱团。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合唱团,又被人称为“学霸合唱团”,而这首歌的歌词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些老一辈创新者们的情怀。

  中国第一代飞机设计师,合唱团科学家代表程不时在发布会上说:“创新是人类有生以来就赋予的品质,但容易被后天环境掩盖,但我们现在的时代要唤醒这种品质”

  除了程不时,还有两位资深院士也到场为“创新引领中国”的主题助力,他们是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王越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两位德高望重的前辈都表示,中国科技发展需要建立在大众创新的基础上,能够让这样的纪录片进入家家户户,这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正如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总裁岳川江发布会现场谈到 “《创新中国》立意高远,这部精品力作从策划到拍摄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精彩绝伦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创新者一往无前,创新永无止境。”

央视继文化综艺后发力科技纪录片 引领探索创新风潮

  近几年,从《朗读者》、《国家宝藏》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到以《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品质纪录片,央视一直在电视节目创作上打磨符合自己定位的“爆款”和“现象级”。确实,越来越多的科技、公益、文化类的节目受到观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在“真实记录”逐渐成为电视节目发展新趋势的今天,央视对优秀纪录片的集中发力将使其继续保持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据悉,《创新中国》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 聚焦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等深具影响的领域,以宏大的国际视野探讨中国的创新成长以及由此引领的世界影响。

【责任编辑: 李思楚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