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台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形势下如何推动媒体发展做了具体部署。这意味着,传统主流媒体将迎来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勇于以改革创新精神迎接变革,才能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满足信息需求——
8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这条路到底该怎么走?传统媒体如何在保持内容优势的同时,利用新技术条件增强核心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移动互联网专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
记者:您认为近期中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有何重要意义?
陈金桥:《指导意见》的核心思路,是“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是顺应时势、高屋建瓴的。
融合发展方向的明确,预示着未来传媒格局的调整,从长远来看,也能为民众提供更高效、更实时、更接地气的媒体内容。
记者:您如何看待新的技术条件下,受众阅读新闻习惯和获取新闻方式上发生的变化?这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陈金桥:从统计来看,越是年轻、越是对新技术有兴趣的人,接触传统媒体越少,接触新兴媒体越多。人们已经从纸质阅读转向电子屏幕阅读,从深度阅读转向浅层阅读,注意力分散化、时间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明显特点。此外,人们接触的信息源也在增多,除了智能手机、电脑、智能电视,在地铁、出租车和写字楼里也有移动传媒。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应拓展与用户的接触点,走向多屏幕、多场所,并考虑受众不同的感官需求。未来,新闻资讯要多屏幕发布,并做到主动推送和被动点播相结合,对客户需求进行精准定位。
记者: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应该如何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陈金桥: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还是在内容,只有内容丰富、专业、全面,才能真正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但传统媒体一定要看清自身在融合发展中的短板。我认为,传统媒体的短板在于缺少技术、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3支团队。技术团队负责让内容数字化,通过不同平台快速传递到受众;产品研发负责从前端挖掘数据,为内容生产提供受众最关心的话题;营销团队则能让受众接触并活跃使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
记者: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
陈金桥:传统媒体要学会把“加法”作成“乘法”。在采用技术上,传统媒体不是简单的花钱买设备,而是要建立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的制度和激励机制。传统媒体不妨以一支由会策划、懂架构人员组建的队伍为核心,采用云计算、资源虚拟化的服务外包和合作方式寻求技术革新。而在内容方面,需要在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深度挖掘和加工,为差异化客户进行精准生产和定制,一次采访、多次加工,生产出呈现形式和角度均不同的新媒体产品。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传统媒体发展互联产品,应当考虑以最少的投入来收获最大的效益。这在融合发展中如何实现?
陈金桥:传统媒体开发新媒体时,应当考虑以最少的投入来收获最大的效益。效益不等同于利益,它还包括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一定要注意,不是任何事情都需要自己做,应该考虑吸纳社会力量。比如,推动APP覆盖,可以依靠传统线下的广告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力量;在商业模式上,媒体不妨向互联网公司所设计的视频、音乐付费产品学习产品开发模式和定价策略。
记者:您认为未来的媒体融合会呈现怎样的发展模式,其可持续性发展将如何实现?
陈金桥:未来的趋势是全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平台将会包括两种形式,即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生产内容)。UGC会是海量的,但PGC将更有深度、更权威。经营模式方面,目前媒体的经营模式停留在后向付费为主,即主要依靠广告获得收入;未来媒体经营模式将转向前后向付费的平衡,来自订阅收费的收入会增多。从未来的监管方向来看,监管部门对信息内容真实性和准确性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对版权保护将进一步加强,实现对优质内容的合理保护,建立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