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13日,第三届“融合创新研讨会暨首届智能网关与数字家庭发展论坛”在广州市亚洲国际大酒店举行。本届会议,除与全国各地的广电同仁共同研讨的融合创新发展之路之外,还对智能网关技术与数字家庭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13日上午的“首届智能网关与数字家庭发展论坛”的主题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博士、高级工程师王磊做了题为《智能家庭网关技术与市场展望》的演讲。王磊指出,在当前情况下,我们需要把握我们的优势,将家庭设备聚合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实现设备简的互操作,实现核心和基础设备的标准化,最终用家庭网关消费电子化,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博士、高级工程师王磊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和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参加首届智能网关与数字家庭发展论坛,我报告的题目是智能家庭与多屏互动。在这里很高兴能够跟大家分享广电近几年在数字家庭所开展的工作,以及我们对智能家庭和多屏互动的想法。
我的报告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回顾当年的背景和我们面临的现状,针对现状,我们广电有在这些方面开展了核心基础的研究。主要是介绍我们在具体操作中的多屏互动,如何利用内容做的技术和标准化的工作,最后是我们的总结和展望。
背景和现状
随着国家宽带战略的全面启动,今年4G网络正式商用,带来的问题是,随时随地的接触更多的高带宽,获取更多的资讯和服务,尤其是对我们数字电视行业来说,带来的冲击就是我们不是在家庭看电视,在外面也可以接触到很多的视频内容,对数字电视带来的冲击是比较大的。
业务层面,我们的互联网视频和互联网电视业务占领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和客厅,各种终端,包括山寨盒子也在用户的入口,PAD、手机等移动终端都在抢夺,对我们的冲击是比较大的,如何保持传统的优势,保留存量的用户,拓展新的用户,尤其是吸引年轻的更有价值的用户,这是我们面临重要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广电认为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技术聚合与互操作,以家庭的高清机顶盒或者是网关为中心,实现家庭设备内部的互操作,从而将各种小的生态系统聚合在大的广电生态系统中去,把控客厅的入口,占据客厅的优势地位。
更多的引进多元化、高质量,独家的内容,保持和放大广电内容的优势。在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部署内容保护的技术。
用户至上,我们在运营支撑的层面更多的完善,实现融合业务的技术。
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在智能家庭和多屏互动的过程中,分析了支撑核心技术。
互套作的多屏互动技术,融合业务运营支撑技术,内容保护技术,网络安全技术。我们在发改委和广电总局的支持下,在几家运营商进行了小规模的试点和推广,我们验证技术的可行性,大规模的部署要靠业界的努力。
互操作的多屏互动技术,技术层面聚合,实现互操作,能够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商业模式。
运营层面聚合多层面入口,开展新的运营模式的基础,比如说在线支付和融合业务的计费,基于内容的分析,可以反向分析商业模式,增强用户的体验。
内容保护技术,不仅仅是商业内容的保护,对于付费的节目,也可以保护住广告价值。在网络开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很大的问题,前一阶段时间曝出漏洞和攻击的问题,目前广电网络也不是封闭的,我们也要进行部署和防护。网络安全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网络和信息安全特殊评估的平台,为大家提供各种服务。
互操作的多屏互动技术
多屏互动的相关技术,多屏互动主要是设备的发现和控制,从而实现互联,技术支撑体系大家都是知道的,包括DLNA、UPNP、AIRPLAY、IGRS。
主要是内容和发现控制方面,SSDP、GENA、SOAP是基础的协议,UI—FIDIRECT是引擎和控制协议。
流媒体技术与协议,RPSPHRTP是传统的,APPLES HIS是新的代表。
DLNA的媒体传输是基于HIP的协议,这是开放的技术体系,适应性更加的广泛。
Miracast是高质量的视频分发的协议,它的特点是只能是基于WIFI的协议进行互联或者是两个设备的直联,可以实现视频和音频分别传输到其他的设备商,这一点是DLNA做不到的。
DLNA和Miracast的区别,可以使用DLNA没有规定,理论上可以使用以太网、蓝牙、Miracast只能使用有线连接。
针对上面的家庭互联的协议技术体系,如何将他们整合在一起,我们提出了数字家庭协议体系互操作框架,在这个框架下,将DLNA、Miracast、UPNP、IGRS、RUI的基础技术和RPT/RTSP协议整合后,提供统一的属于描述和管理,以及媒体分发,在这样统一的互操作协议的框架下,可以实现不同的技术体系的设备应用和服务的互操作。
我们也是在一款高清机顶盒上做过这样的实现,目前可以实现DLNA、Miracast和RPT/RTSP的互联和互通,如何低成本的互联,家庭之间不同的设备,实现互联和分发。
做互操作的协议和框架后,可以支持云端的多屏互动,不同设备之间的互相控制都予以实现,我们希望跟大家多交流,将这样的框架和标准予以推广。
融合业务运营支撑技术
这是开展数字家庭和多屏互动的技术,包括在线支付,融合计算,交易结算,数据挖掘与推荐,服务质量评价。
融合计费技术
在国家数字家庭运营支撑的课题下,提出了融合计费的概念,这一概念模型从纵向的算法,产品、帐户模型等关联实体实现的二维融合计费的概念。
交易结算方面,提出了以结算关系和结算主体、结算关系、结算规则、结算帐户等层次构建数字家庭的结算模型,支撑多元化业务的交易结算。
后面重点介绍内容保护技术
首先看内容保护的需求,目前开展多元化的视频内容服务的时候,首先获取高质量的内容,就需要部署内容保护系统,保障我们能够从好莱坞片商获得有价值,有版权的内容,同时要开展数字家庭的点播等业务,也需要高的内容保护技术的支撑,从而保障内容的付费价值和广告价值。内容保护技术要支持灵活的商业模式,不应该限制某种具体的商业模式,尽可能的不影响用户的体验,而且是低成本的,尤其是较低的应用成本。为此总局在今年5月6日发布了GY/T277—2014互联网电视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规范,主要是广科院和清华大学等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包括了内容加密,授权、技术安全体系等内容,支持直播、点播、下载等应用场景。支持包括TIS和ISO的媒体格式等多种主流的流媒体的格式。这是我国首个技术创新的技术,不仅仅是对互联网电视,对于其他的以IP方式或者是广播方式开展的数字内容的运营,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下面来看一下GY/T277—2014的核心技术内容,蜜钥与蜜钥使用规则绑定,规定蜜钥的使用规则,开放的多级蜜钥体系支持灵活的商业模式,内容、蜜钥、蜜钥使用规则三者的绑定逻辑,有效规避国外专利,目前在前面说的,互操作的协议体系下设备的认证,安全策略管理等等都是采用蜜钥绑定的逻辑。
基于json的消费协议体系,适用于互联网传输,编码简单高效,易于实现,这一体系是轻量级的体系,适合用低端的设备内进行运行和实施。总的来说,GY/T277在安全性和高效性,跟现有的技术相比,综合优势是明显的。
数字版权管理系统框架
在服务端包括了内容加密,内容中心,终端可以支持现有的家庭内部的智能电视、个人电脑、移动终端和机顶盒多种设备,部署多种的商业模式。数字版权技术管理方面,我们作为公益性的科研机构,我们建立了数字版权管理基础和测试的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我们提出标准一致性的检测,互操作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评估,研发技术评估,推广数字版权的基础应用。
总结:聚合化、互操作、消费化、标准化。
当前情况下把握我们的优势,将家庭设备聚合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实现设备简的互操作,实现核心和基础设备的标准化,最终用家庭网关消费电子化,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最后介绍我们所的情况,面向国内数字媒体行业发展需求,构建具有数字媒体信息技术试验床和测试平台,主要是承担863信息安全和863课题,现在承担了准委员会内容的相关工作,我们实验室构建的内容存储和管理平台,媒体制作平台,运营支撑,终端研发和测试,信息安全测试和评估等等平台,也希望能够将我们的这些资源提供给大家使用和交流。
最后感谢主办方和各位业界同人的关注与支持,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