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周强:CCAP——引领融合的新时代

导语:在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专题报告环节,ARRIS公司中国区首席技术专家周强表示,无论是厂商还是运营商,会采用多种向“全功能”CCAP演进路径。CCAP是一种进化,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PON的功能将有可能集成到CCAP中,运营商可以支持并可以演进到PON。

  由中国有线、中广传播、南方传媒、东方有线、BIRTV组委会、DVB+OTT融合创新论坛主办,由中广互联、东方有线承办的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第二届DVB+OTT融合创新论坛年会于12月12日在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大电视 大数据 大生态下广电发展与转型之路”。

  在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专题报告环节,ARRIS公司中国区首席技术专家周强表示,无论是厂商还是运营商,会采用多种向“全功能”CCAP演进路径。CCAP是一种进化,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PON的功能将有可能集成到CCAP中,运营商可以支持并可以演进到PON。


图为:ARRIS公司中国区首席技术专家周强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下午好,刚才听了姚老师的报告也是蛮有体会的,接入网的各种技术的架构和流派在祖国大地到处开花,福兮祸兮?我们就从全球范围来看,CCAP是一个蛮主流的技术发展方向,作为全球的范围内,接入网设备的技术整体发展是往哪个方向走的?希望能让国内运营商在这样一个非常缤纷的环境下找准自己的路。因为国内的接网技术那么多,看得眼花缭乱,可能把自己都搞乱了,所以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外的情况,对于中国的运营商而言也不失为下一步重点考虑的发展内容。

  我的讲演目录包含四个方面:首先是做一些背景介绍,对于CCAP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对于3.1也提一下,最后是讲作为一个运营商如何从现有的技术体系向全CCAP演进的策略。

  今天上午和下午已经有很多对于背景的介绍,现在的视频观看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信息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终端和观看的手段都出现了很多新的形式,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对于网络而言,整个管道就要变得非常强壮和有力,能够承载更大量的数据、更大量内容的传输,对于接网的技术就要不断地适应现在的一些视频技术的发展,比如现在图上看到的就是由原来的网络带宽承载的能力逐步地需要向大量的承载方向发展,特别是对于DOCSIS而言,你能承载的数据量就需要通过绑定,将来可能需要通过一些调制方式来改善,提高这个数据传输的速度。

  这里先举一个例子,这是我去台湾的时候看到的一个广告。很多运营商也尝试过EOC这样的东西,台湾的情形和我们非常类似,人口的居住密度也比较相似,文化也比较相近,很多的情况都非常非常接近,也尝试过很多的EOC的手段,但是从现在来看目前采用的主流技术可以说是90%以上网络接入技术依然是DOCSIS。这是台湾的一个很大的运营商,叫做台湾宽频,它用DOCSIS3.0技术开展了一个宽带的接入,速度能够达到120兆,当然,3.0不止如此,这是一个市场定位,主要是和中华电信进行比较,中华电信提供的也是百兆的接入,我的能力比你强,提供的是120兆,这是一种市场定位的方式。我们知道3.0通过绑定可以达到好几百兆,如果绑定16信道可以达到很宽的速度,,可以与电信进行竞争。现在国内对于DOCSIS都有一些微辞,带宽能力不够也会逐渐落伍,现在DOCSIS技术是目前的这一代,不是下一代,这一代就能够达到如此之高的接入速度,而且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和空间,如果能够把这一代做好,下一代是3.1,我们还有非常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当然,北美那边也已经开始了3.0的部署,开始变得非常非常普及了,它的高带宽的用户接入也变得非常非常普及了。

  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一些其它的背景情况我只能一带而过了,就是在有线电视网络当中,因为我们是一个HFC的网络,频谱的使用方面会逐步地把更多的资源用于IP化的东西,用于互动的东西,传统的广播的内容,特别是模拟的都会关停掉,一些广播的内容会逐步地受到压缩,因为老百姓会更多地喜欢个性化的服务,这是行业本身的一种趋势。带宽频率作为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在它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会有些须的变化,更多的内容会放在更有价值的一些服务上面。从运营商的投入来讲,这里也是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下我们的运营商在整个网络的投资过程当中是随着你的业务不断地投入,运营商获得的带宽增长背后其实是市场的驱动,你得到了一个好的带宽,黑颜色的部分是你原来的旧有资产,绿颜色的部分是你新加的设备投入,也就是通过这样少量新加的设备投入获得一个更大的带宽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这种运营商在保护旧有资产、利用原有价值方面做得比较充分,DOCSIS技术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方式,在你旧有资产的保护和充分利用方面能够得到一种充分的体现,也就是通过少量的投资能够获得更大的、满足市场带宽的需求。

  国外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蛮有启发的,我也稍微归纳了一下。目前国外在这个阶段有三个比较明显的技术转变:第一个转变就是CMTS向CCAP转变,可能再过几年单纯的CMTS产品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就是CCAP产品。第二个转变就是传统的机顶盒会逐步地向Gateway转变。第三个转变就是DOCSIS从目前的这一代向下一代3.1转变。

  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转变就是CMTS向CCAP转变,那么什么是CCAP?还是运营商需求的体现。CCAP初期的时候其实是由运营商提出的,北美有两大运营商,一个运营商是Comcast,另一个运营商是时代华纳。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组织架构,分别叫做CMAP和CESAR,两个架构大同小异,他们的想法其实是一样的,因为技术还在迅速增长,很多很多的设备都在机房里面增加,对于运营商来说管理起来耗电和空间的紧张都带来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在探讨能不能把很多东西融合在一起,能够把一些相似的东西放到一起变成一个平台,管理起来方便,空间也省了。DOCSIS原来提出过M-CMTS架构,把原来CMTS中的IPQAM部分分离了出来,IPQAM与视频用得IPQAM功能上很多都是非常相似,甚至可以用统一的IPQAM来做。这是当时提出这个架构的一个想法,就是IPQAM能够将CMTS的IPQAM部分和视频方面统一。当然,后来在CMTS技术演绎方面分成两个方向,一个是走I的架构,一个是走M的架构。最后发现对于设备的造价而言都能够得到很明显的造价下降,所以各自的道路都很成功。我只是讲这样一个思想,就是把两种方式统一。

  关于现在CCAP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到前面机房里面包括CMTS的、点播的、广播的,目前点播和广播还是分开的,因为点播需要很强的资源管理在背后支撑,所以还是排在第二的,大致分为三套系统,加上其它模拟的东西进来。CCAP的想法就是把这些都变到一个平台里面,CMTS、点播和广播都放到一个平台,这个就是CCAP提出的想法。

  顾名思义,CCAP就是一个融合的有线电视接入平台。因为模拟的现在还做不到(完全融入这个平台),当然,模拟会逐渐消失,也会逐渐地从网络当中变得没有了,最后全部数字化之后是用这样一个平台,全部以QAM的方式进行传输。通过这样一个转变,资源的调动方面会更加灵活,也就是可以比较灵活地分配资源用于数据还是视频,因为都是QAM的形式,资源方面也都统一了,都是最后IPQAM进行调动,所以资源分配方面更加灵活一些,可以通过后台软件来做,这是它给运营商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好处。

  这张图是CCAP平台能够承担的功能,上面是它所承载的业务,现在能够看到的所有业务都接入到这样的平台当中,和后面的网络进行对接。左边的是HFC,CCAP也留有一些选项空间。这里有个EPON接口,可以把这些业务对接到EPON上面,目前EPON已经是CCAP标准中的一种选项,实现方面还没有看到,未来会是各厂家自己进行产品规划,可能会有相应的系列产品出现,下面是和我们的网络进行对接。整个接入前端机房都统一到这样的平台上面,使得机房变得非常简化。具体的CCAP详细内容大家可以从网上下载,包括它的定义和规范的描述这里由于时间关系就不详细介绍了。

  这张图是规范当中描述的,通过CCAP这种方式,可以看到原来的旧有系统对于前端设备的使用量会大大降低,会减少很多,所以机房的空间腾出来了,也省电了。CMTS在原来发展当中出现了两个派别,一个是I-CMTS,一个是M-CMTS,是不是到了CCAP阶段也会出现两个流派?I是集成式的,M是模块式的,确实在最初的CCAP讨论稿当中仍然有两个架构,一个是I-CCAP架构,另一个是M-CCAP架构,最终发布版本当中把M-CCAP架构拿掉了,也就是只保留了I-CCAP架构。我们知道CCAP的初衷和目标是什么,它的目标是让机房简化,在一个平台上面能够解决的问题全都解决,就是让机房简化,这是它的目标,但是M要把不同的功能放到不同的机架里面,这和CCAP本身的初衷是有些违背的,所以后来就是M架构的方式在CCAP最终发布版本当中去掉了。现在CCAP只定义了I的架构,也希望大家在选CCAP的时候能够了解。

  我们ARRIS已经正式发布了我们CCAP的产品,这也是基于ARRIS在产业当中三个方面的经验,因为包括了CMTS,包括了非常高密度、非常强大的全功能QAM设备,还有光传输的PON设备,要有各方面的经验才能做这样一个CCAP产品,包括ARRIS和摩托合并,摩托也有非富经验支撑新的CCAP技术发展。ARRIS的产品已经在今年正式发布了,这是产品的简单介绍。因为这是一个新的平台,可以看到原来的C4平台、BSR平台的CMTS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全新的平台。它的支撑能力和原来的CMTS相比是好几倍,将近10倍的增长,包括密度也都是这样的增长,详细情况就不做介绍了。

  我们再做一个比较,也就是用CCAP的东西来做前端部署和用CMTS来做前端部署,它的差别和差异在哪里?如果我们支撑56个服务组,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讲一个光节点算一个服务组,如果每个光节点500户的话大概是2-3万户的覆盖。对于国内来讲服务组要更大一点,国内的运营商都喜欢用更大的服务组,大概就是2000户1个下行服务组,56个下行服务组的话就是10万户的网络,所以1台设备对于中国国内运营商最初部署的时候是完全可以覆盖1个机房的范围。对于CCAP而言,我们就用这样一个设备就可以了,不需要像M-CMTS那样,需要加上一个保护,外置的QAM等等,因为这么大的服务组需要很好的保护,还有时间服务器等等,采用CCAP平台可以得到非常大的节省。当然,如果将来带宽扩容的话,你需要更多的板卡、更多的支持,比如用M-CMTS的话就需要从另外一个机架进行扩容,这是一个很充分的对比。

  我们现在再看连线,它的复杂程度就不多说了,已经是有这样一个巨大的差别了。因为CCAP本身就要体现这样一种特点,就是往上对接业务平台,往下对接接入网的平台,其实它的连线本身会非常简洁,但是M-CMTS就要复杂得多。这是用CCAP平台的对比,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是传统CMTS可能就越来越少了,实际上看到的都是CCAP方式的东西。还有一点非常方便,就是通过你的后台管理手段,可以把你的资源进行一些灵活的配置,特别是在迁移的过程当中传统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广播的东西会越来越少,都会转到IP。通过后台可以把这些资源转到IP,没有浪费。对于运营商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缓慢的、平滑演进的手段,原有的东西都还在,都能用上,只不过转到IP上面,这是CCAP转变之后对于运营商带来很多的一系列好处。还有就是空间的省电,还有空调等等一系列的成本都会得到降低。

  我们也看到了IP化演进的一些东西,3.1在今年10月31号正式发布文本,目标就是10Gbps的下行,文本里面也描述得很清楚了,10Gbps的通道是到桌面,这是它的发布文本时间表,2015年产品就会出现并进行网络实际部署了,它的时间表还是蛮紧的,但还是按照时间表走的,发布的东西大家在网络上也都能看得到,主要采用的技术是两个方面,物理层方面是前向纠错和OFDM调制,另一个就是QOS的主动队列管理,所以主要是这两个方面。

  运营商也好、厂家也好,总得往CCAP演进吧?这样的演进也要基于现有的条件,将来可能要把点播和广播以及数据都放到这个平台当中,那么怎么演进?这是目前运营商关心的两种东西,就是演进会不会出差错。另外就是产品方面,有的擅长做CMTS,有的擅长于做IPQAM,它有它的演进方式,传统的厂家可能会沿着第一条道路做产品规划,还有专门做IPQAM的厂家,可能会做非路由的CCAP的东西,只不过路由功能是放在前面的路由器上面,CCAP这部分不做路由计算,只做CCAP其它的事情,这个适合于现在现有的对于IPQAM擅长的厂家。另外还有就是沿着M去走,但是特别要注意M这种东西在CCAP里面是非标的,如果厂家要推这个设备的话要注意它的非标性,不是在CCAP的范围之内。厂家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于CCAP的一些功能,因为CCAP要包含诸多的一系列功能,甚至将来3.1的功能加入进去,对于什么时候加入进去有自己的时间表,运营商和厂家的沟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不可能一下子加,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对于各自厂家产品的发展演进路线要有所了解,可能会先做CMTS。运营商要根据自己的业务发展规划,再根据厂家的发展情况跟厂家合作来制定自己的演进策略,你要考虑这样一些东西,将来融合方面什么都要加进去,所以很多因素的考虑这里都列出来了,运营商考虑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想清楚以后再看怎么做。如果运营商的现有系统是I-CMTS,重点发展数据业务,则CCAP里面应该先做DOCSIS,然后再逐渐地把点播的、广播的加到里面,最后3.1成熟以后再加到这个平台当中,对于运营商来说是蛮合适的路线,如果运营商的现有系统用的是M的CMTS,也是重点发展数据业务,基本上演进路线是一样的,但是所不同的是M-CMTS一直是拖着一个“核”,因为将来CCAP里面没这个东西,问题就在于这个“核”在什么时候点上扔掉。这是原有采用M-CMTS架构的运营商需要考量的。

  大家一定要注意一点,CCAP是一个充分融合的东西,它的包容性实在是太广泛了,所以我们要看未来它含有的包容性。现有的标准里已经写到了EPON的东西融入到了平台当中,现在还在考虑HFC的事情,能不能把传统HFC的对接,是不是能够把光纤接口直接对接到CCAP上面,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可能有多种方式,我先把光模块放到CCAP里面,这些东西现在都在考虑当中。还有一个想法是利用一些成熟的数字基带技术。CCAP平台将来包容的东西会更多,我们会继续跟踪这个技术的发展方向。

  CCAP平台是一个演进,就是体现了充分包容性的技术演进,而且在未来几年当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和演进的进程,所以希望大家多关注这样的技术。

返回第六届中国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DOF年会专题页面】 

【责任编辑: 苗梦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