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有线、中广传播、南方传媒、东方有线、BIRTV组委会、DVB+OTT融合创新论坛主办,由中广互联、东方有线承办的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第二届DVB+OTT融合创新论坛年会于12月12日在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大电视 大数据 大生态下广电发展与转型之路”。
在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专题报告环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理事姚永表示DOCSIS最重要的是终端的前后兼容和多厂家互通,CM成本低;特别是机顶盒SoC芯片可以内置CM。缺点是技术复杂、单位带宽成本高,信道要求高,核心技术和设备生产高度垄断。
图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理事姚永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同行,下午好。首先我想讲一下形势,我们这个行业现在最缺的就是数据,讲大数据首先要有数据的积累,现在要找一些基本数据都很难,官方的双向数据几乎找不到,只能从行业研究机构来找,他们只是调查分析数据,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计数据。具体的数据大家都看得到,我就不细讲了,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看到双向覆盖是稳定增长,渗透和业务是快速增长,总体发展水平较低,这是坏的一面,但是从好的一面来看,对于厂商来讲潜力很大,很有发展余地。电信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8.2亿,3G上网用户达到2.75亿,互联网宽带接口达到3.55亿。总体上讲,电信的宽带接入用户超过有线电视用户,电信的FTTH用户超过双向覆盖的用户,这个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下面我讲一些细分数据,就是看看现在的趋势到底是什么情况。具体的数据我也不讲了,大家都可以看得到,主要是讲一些结论。现在CMTS占的份额还是最大的,占到46%左右,但是增速已经大大减缓了。去年这个时候我们看到CMTS份额还在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就已经不到一半了,原因就是它的增长速度减缓,反过来就是UC的速度大大上涨,特别是现在总局推荐的HPIV是增长最快的,MoCA接入终端增长也是最快的。当然,MoCA的覆盖率增长不如AV,因为基数大所以才体现出爆发式增长。另外就是原有的技术出现了负增长,比如WiFi、窄带、基带等等慢慢地都呈现出了降低的趋势,这也很正常,总局推荐了三种技术以后基本上都在收敛。这也是个好现象,原有的高频现在一直是空白,降频WiFi是最早进入市场的,原有的份额还比较大,但是因为厂商不支持,现在已经呈现下降的趋势,MoCA虽然上来了,但是覆盖量增长得并不快,其它的技术已经基本上慢慢地被淘汰了。
DOCSIS的优势大家讲了很多,其实我觉得主要的不是在技术上的优势,重要的是终端的兼容和多厂家互通,因为它有很大的规模长期积累下来的优势,所以终端很便宜,2.0猫大概就是150元以下,特别是机顶盒,因为它很成熟,机顶盒的芯片可以把ISO进去,这样成本就更低。还有一项大家平时讲得比较少的,天然的兼容IP是TS流,这个在现阶段可以降低机顶盒的成本,就是可以单通道,其它的如果是双向的一般都是双通道。另外就是它的劣势,主要是技术复杂,单位大型成本高、性能要求高,核心技术和设备生产是高度垄断的,基本上过去国外是三家半,现在是两家半,国内基本上没有厂商生产,如果有的话也没有什么气候。这个主要适合已经成功采用这项技术、有技术实力、有资金实力、业务开展得比较好、要求比较高的地区,特别适合大面积覆盖而总带宽要求不高的这些地方,不适合上层带宽要求高的地方应用。光纤深入到500户(不含)以上节点没有继续深入的,有些地方根本就不太好深入,由于城市管道等等各种原因光纤没法继续深入下去,这种地方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只有选择DOCSIS,因为只有DOCSIS可以支持大面积覆盖多用户接入,其它技术目前都不支持。对于性能要求较高,反向通道的调试技术比较复杂,网络基础较差,因此这个技术实力比较差,特别是没有应用过的地区在选择这项技术的时候要慎重,如果要选择需要对设计、工程、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否则原来很多用过的都甩掉了,或者没有用好,或者只有很少量,其实都是这个原因。
前面讲过,DOCSIS在技术上的优势并不明显,过去我们总是有一种误解,认为DOCSIS在技术上有很大的优势,其实技术上没有太大优势,和现有的技术比甚至有的时候还不如现有技术。这是DOCSIS3.1,10月31号的标的已经发布了。另外就是总局推荐的C-DOCSIS,主要优势是吸取了一框架一UC的体系架构优势,采用数字光纤替代模拟光纤。本来DOCSIS是一体化的,从光纤和前端开始全部都是模拟传输,包括光纤段是模拟光纤,就是模拟的光发射机,但是到了框架UC和C-DOCSIS不一样,就是模拟光纤和数字光纤,数字光纤有很大的优势,传输质量高成本低。另外就是提出了电缆宽带接收分布式部署集中式管理的架构,对于系统逻辑、功能模块和相应的接口协议,通过功能模块的共同组合明确了三种系统的实现方式和相应的社会形态,大幅度降低了局部成本,和CMTS相比成本大大降低了。社会生产量打破了垄断,主要是国内生产。现在我只看到思科也在做C-DOCSIS,但是它和国内厂商搞得不一样,而且还没有产品。另外就是保留了DOCSIS协议的优点,因为它的协议体系还是DOCSIS,集成了开关互通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就是2.0和3.0的猫完全可以通用。由于目前生产的C-DOCSISI型和II型设备数据层都在边缘,因此在吸取—框架—UC体系架构优势的同时也同样存在—框架—UC的劣势,就是破坏了DOCSIS原来端到端的优势,边缘化的CMC维护量和总耗电量都比CMTS要高,目前50户覆盖成本还比较高,因此不适合50户节点的应用,现在正在想办法解决。C-DOCSIS到目前为止还不是一个大规模应用的技术,协议成熟不代表产品成熟,CMC依然需要成熟期,这是技术风险,中国设备厂商只有集端没有终端,因为原来机顶盒已经大量生产了,所以厂商生产这个设备的时候有很大风险,市场份额很小。还有一部分原来的DOCSIS运营商在传统的DOCSIS和C-DOCSIS之间摇摆不定,所以这也是一个市场风险,有些用过C-DOCSIS再用CCAP。C-DOCSIS有三种体系架构,这样就更分散了市场。这种技术适用于原来采用了DOCSIS又扩展了带宽的地区,还有的基础比较好,技术实力、资金实力比较强的地区,接入200户以内,厂家号称512户,但是从应用的角度讲只能支持200户,因为标签只有1024个,一个用户四五个应用就不能支持那么多。800-900兆的频段容易对移动通信项目干扰,因为它的抗干扰能力很差,2.0将和3.1融合统一,现在已经在和开发商协商,已经成为它的一个分支。另外就是ICTE也在研究分布式架构,最近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吸取了C-DOCSIS的成果。
关于—框架—UC的体系架构,总体来说就是采用数字光纤,骨干传输跟DVB是分离的,因为带宽发展空间大成本低,抗干扰性能得到提升,技术相对简单,采用TDD模式可以灵活配置带宽,可以用最好的子芯道和芯道条件要求比较低的,比如QSK这种子信道包括网络管理,DOCSIS五是不具备的,因为只有一个窄波,劣势是缺乏端到端的控制和QoS。这是到目前为止多数借鉴了家庭联网技术,没有大规模生产,最大规模也没有超过千万级,终端很难互通,即使是相同的技术同一个标准不同厂家也难互通,没有大规模生产,没有认定体系。DOCSIS五是有很严格的认证体系的,设备质量良莠不齐,终端成本高于2.0。由于不成熟和缺乏足够的规模,目前也没有IOC,因为芯片厂商不可能把不成熟的技术做成IOC。技术能力比较差、资金能力比较差,大多数的后续改造地区都属于这个范围,因为前面改造的都是实力比较强的地方,或者是服务节点比较小、带宽要求比较高的地区。具体来讲,现在有几种技术:总局推荐的HiNoC研发技术是足够的,包括香港科技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高通、海尔等芯片厂家、华为、上海高清等厂家参与,研究力量应该是足够的,同时效率提高、信道均衡、QoS机制方面都有很多创新,但是前期不够开放,运营商几乎没有参与,近期也有改进,但还是比较封闭。产业化是薄弱环节,1.0标准去年已经发布,但是至今还没有商用芯片,2.0芯片就更成问题,2.0芯片存在软肋,最主要的是APDA,即使是国外厂家都有一定难度,国内厂家目前可以是128的单芯道基本做不出来,如果分成两个64的芯道就可以做出来。还有就是国际化大厂其实都是一种观望摇摆的态度,包括国内的华为、国外的高通,虽然参加了研讨组但是不成立。
DOCSIS商业化大概需要四五年以后,如果能在四五年之内形成产业规模,成功商用就有希望,如果能够和EPoC绑定就有更大的希望。现在实际上北大西电非常积极地参与标准研制,而且积极把HiNoC推动到EPoC上面,可惜的是时间晚了一些,而且EPOS标准基本已经是制定讨论的东西,提案已经基本上完了,明年1月份就要出草案了,所以统一看起来不太可能,但是融合绑定还是有可能的。为什么没有加C-DOCSIS因为现在市场上没有CHPID,实际上都是HPID。这个优势是损耗小、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是最突出的优点。低频段不需要射频处理,所以成本相对较低。总局推荐的技术现在真正有规模的就是AV,C-DOCSIS也才刚刚开始,HiNoC现在没有,所以市场占有率最高、规模最大。本年度单是高通一家就有682频,这是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劣势是因为采用了同传这些抗干扰措施,自己测试的数据大概只有60毫秒,实际上在现网应用当中100多毫秒也很平常。采用了TDMA机制以后是略有改善,当然,如果要重新做芯片的话理论上可以改善,但是现在芯片都是在原有的硬件基础上做软件、做固件的优化,所以很难有根本的改善。目前实际上还是采用CSMA机制,多种接入以后效率急剧下降,适合广覆盖少接入场景,因为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综合以后刚好传输距离远可以广覆盖,接入用户多了以后效率下降那么就少接入,这个刚好就是城郊和农村比较适合。为什么有这么多缺陷还要选择?实际上作为前期来讲没有可选,还有就是它的性能要求低,轻则可以满足应用,过去有些人讲AV不能满足视频应用,这是不对的,其实从很多应用来看视频应用可以满足,但是你要解决问题,不要出了问题就说不能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从厂家测试的情况来看,目前新改的版本已经可以支持16位高清或者32位高清。后续标准化是厂家宣传的东西,不一定可信,特别是高通厂家常常说话不算话。
今年将要推出7411L低价节能终端,这是一个好消息,就是目前EOC终端成本比2.0要高,推出这个以后不管是功耗还是价格都会有一定的优势。还有就是宣传后期要推出CHP、EPoC、HiNoC兼容的芯片,但是我觉得这个要打个问号。另外是不是会有博通加入?这一点现在也是问号,我们希望博通加入,如果博通加入的话是个利好。晨星现在已经加入了,但是现在它们都是不能互通的。另外就是CLINK,这是基于MoCA协议底层技术开发的,目前天津和成都都有百万级的覆盖和40万级的渗透,应该说已经是一种成熟应用的技术了。这个实验指标是最突出的,目前所有技术当中它是最好的,包括DOCSIS加在一起都很好。它的劣势也很突出,主要是传输损耗较大、传输距离受限,超过55的覆盖范围一般不好用,还有高频处理技术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因此成本比较高。应用当中发现受到干扰掉线,这是需要运营商去处理的,最适合的是实施性要求比较高的场景。现在已经是1.1,马上就会推出1.1+这个版本,可以局部绑定,支持800兆的吞吐量,支持252个终端,实际上HiNoC2.0芯片主要研制是CHPIC,将来做的芯片就会把CLINK和HiNoC融合在一起。
演进方面就不细讲了,只是有两项技术需要重视。一个是多线道绑定,一个是FTC。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有些文章网上都有,大家可以去看一下。另外就是融合统一方向,这是必须要看到的,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多信道绑定,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使得融合统一变得非常简单,就像现在移动通信一样,2G3G4G各种制式都做成一块芯片,这不是一件难事。不管是统一还是融合,将来的大方向是融合统一。还有就是业务全IP化,最主要的原因是OTT的快速发展。由于这个因素DVB逐步转向IP组播,这是大家要看清楚的,将来这个网采取什么样的方案、采取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就要适应这种业务的发展方向,DVB要逐步缩小到这种效果,全部转向IP。现在欧美已经开始,中国也有一些个别地区、个别地方在试点。还有就是端到端的以太网,作为IP最简单的承载网络,以太网从局域网发展到城域网,现在从千兆发展到了万兆和百G,势不可挡。前面的很多统计数据并不是符合端到端的以太网发展方向,什么符合端到端的以太网,什么就是将来的发展方向。还有IPV6,除了IPV4以外网络可控不仅对于安全管理意义重大,对于运营商同样不可缺少。接入网和IPV6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其它技术都是只是号称诞生,没有经过验证,因此有必要制定IPV6规范,到底是否支持,支持到什么程度。
传输技术的进步促使数字光纤替代模拟光纤,这是从中国开始创造发明的。首先数字替代可以再生通信,因此传输质量高,数字传输充分利用了光纤带宽的优势,我们常常讲光纤带宽可以到10T,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正是因为带宽很大,根据相应的定律,这样可以降低发送电频增加动态带宽。宽带一般只有13分贝,数字可以达到30分贝,进一步扩大同轴的传输带宽,可以说如果不用数字光纤实现不了。现在ICPE研究的结果就是进一步扩大带宽必须采用数字光纤。数据格式统一的以太网是大趋势,数字光纤成本越来越低于模拟光纤,大宽带时代这个优势更加突出。它是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随着计算能力、存储容量和传输带宽的迅速增大,交互路由、交互控制越来越升到云端,应用和处理越来越分散到终端,终端越来越简单,层次越来越少,只是用了创新管道。大家不要担心,技术发展得那么快,我是不是等一等?不要等,服务差异化是决定了将来技术的发展。
具体的DOCSIS3.1的演进我就不讲了,大家可以自己看,主要是讲FTTH的问题。大部分都是搞FTTH,这个我不赞成,它不是技术问题,技术肯定是FTTH好,但不是好就能采用,最主要的是我们没有竞争优势,整体的光纤资源没有电信多,技术积累比电信差,采购成本比电信高得多,差不多要高一倍,这样你跟电信竞争没有优势。电信现在也不做这种全覆盖式的FTTH,因为沉淀资本太大,开通用户太少。广电要做能占多大份额?还有边缘建设问题比较多,旧楼改造难度很大,任何运营商想垄断都是不可能的,如果你把这些都放弃我说你是傻瓜,用户不用你的FTTH怎么办?同轴是100%服务的基础。二三十年以后FTTH到底是什么样子?欧洲走的是点到点的路,将来到底什么样不知道,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试点是必要的,但是大规模去做现在还不到时候。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