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姜文波:统筹运用有线、地面和卫星三种技术手段完善我国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

导语:姜文波指出,加快推进有线电视宽带建设推动城市家庭信息化应明确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定位服务受众,明确服务目标。以有线电视双向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建设,满足有线电视用户的宽带接入需求,大力扩大宽带用户规模,构建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互联网。

  由中国有线、中广传播、南方传媒、东方有线、BIRTV组委会、DVB+OTT融合创新论坛主办,由中广互联、东方有线承办的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第二届DVB+OTT融合创新论坛年会于12月12日在上海大华虹桥假日酒店召开。本届年会主题为“大电视 大数据 大生态下广电发展与转型之路”。

  在第六届广电行业趋势年会主题演讲环节,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做了题为《统筹运用有线、地面和卫星三种技术手段完善我国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的演讲。姜院长指出,加快推进有线电视宽带建设推动城市家庭信息化应明确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定位服务受众,明确服务目标。以有线电视双向化为契机,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建设,满足有线电视用户的宽带接入需求,大力扩大宽带用户规模,构建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互联网,推动我国城市家庭信息化。


图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院长姜文波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高主任,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主题是关于有线无线的话题,这个主题已经谈了十几年,如果统筹有线和无线的意义,完善我国城乡网络覆盖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用有线电视推动城市家庭的连接?针对农村用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完善我国网络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对于农村来说差距还比较大,这个时候是要完善广播电视服务体系。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现有情况,其实有线电视数字化是在2002年开始搞的,但是有线电视建设是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每个楼宇的共用天线上面发展起来的,2002年开展的有线电视数字化,目前整个广电完成了全网的整合,数字化率应该是达到了70%,双向覆盖率是35%,能够覆盖7000万户的有线电视用户,但是并不能实现宽带接入,我们可以做些固定电视的业务。另外双向用户交叉是1900万户,宽带接入用户只有564万户,直播卫星采用我们自己的接入体制,户户通用户目前有1282万户,2010年9月份在宁夏开了一个现场会,村村通用户大概有2000万户,所以用户比较多。2008年1月1号开展了北京地面直播,当年只有8个城市,后来发展到了300个城市,这个也是很大的用户数量。现在全国的家庭用户一共有4.18亿户,这个当然不含酒店,只是家庭用户,包括酒店的话这个数字会更大一些,有线电视用户是2.1亿户,直播卫星用户是3282万户,地面无线用户和直播卫星用户,包括收看C波段K波段用户一共有1.65亿户,现在的用户数有线占了一半,另外还有一半要通过无线用户,这一半主要在农村,另外还有城乡结合城市化发展比较快的城中村,还有一些商业小区也通过无线看电视,基本情况是这样。

  前面的数据介绍以后,下面我想先介绍一下城市有线电视用户的发展情况。提出的口号是“加快推进有线电视宽带建设,推动城市家庭信息化”。这里有一张图,就是现在有线电视的基本情况。传播的DVB直播平台包括一些互动电视覆盖7000万户,其中有1900万户。另外家庭还有一个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宽带接入,不管是用手机还是用计算机,目前有一种说法是上网比看电视需求更旺盛,而且比别人发展要快。另外我们还有广播互联网的融合,中央电视台经常会出现一个二维码,扫描一下就可以上网看一些相关的具体信息,今后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有线电视网实现相互的融合,这是有线电视的网络情况,实现家庭内部的分发,电视也好,包括家庭视频电话、手机、计算机、Pad。

  关于有线电视的发展,应该尽快明确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当前首要任务,就是定位服务受众、明确服务目标。为什么要定位服务受众呢?现在很多都是地面发展,农村的用户都是我们的用户,希望通过发展用户增长有线电视的发展,其实这应该说是一个误区,所以应该明确现在的宽带建设,就是城市用户,城市家庭也是我们的用户,农村家庭不是你的用户,即使你把网络铺到农村,维护网络的费用绝对比你的收入要高得多,你去一趟花的钱可能比收入都多,很多中西部的农村铺下去了,一百个家庭只有十来个家庭上了,每年只收几百块钱还不够一趟的车费。所以要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建设,满足有线电视用户宽带接入需求,这是一个基本需求,大力拓展宽带用户的规模,构建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宽带互联网,推动我国城市家庭的信息化。有线电视是城市覆盖最广泛的信息网络,今天我们还可以说有线电视是城市最普及的家庭信息网络,因为现在每个城市家庭都有这样一个终端,当然,现在也有退步的,但是终端还是保留下来了,已经进入家庭了。城市家庭作为看电视来说也是一个基本需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受众。有线电视有些现成的宽带网络,从有线电视升级到宽带网络,这也是行业的一个现状。前两天中国移动得到了宽带固网的业务牌照,现实是宽带资费远远大于有线电视收费,北京的有线电视收费是18元,宽带2M基本上是将近100元,所以差不多是5倍的费用。1个有线电视用户的收入只相当于1个宽带用户收入的1/5,如果把所有的有线电视用户变成宽带用户,这样就会增长将近5倍。当然,这个增长率还是比较高的,上海也好、深圳也好,有线电视的增长主要是靠宽带的发展。

  另外宽带用户也是有线电视潜在用户可以继续发展的,长远来说,运营层面要符合国家信息发展的要求,应该跟国家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才能发展起来,不能光是讲自己的一些东西,所以运营层面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大力拓展有线电视宽带业务和用户规模,这是有线电视发展下一步的主要增长点,另外要关注国家利益,将有线电视纳入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加入宽带中国、智慧城市和物联网战略推进国家的信息化,如果脱离了国家光谈广电有线网的发展,最终就不可能发展。我们也发了很多政策,现在对于宽带接入方面应该是不能回避了,包括我曾经跟领导到办公室看一个演示,一个宽带网络通过计算机上的电视可以看到各种视频和互联网的内容,这个是没法管控的。现在我们提的机顶盒、互联网不能上电视,这些基本上是管不了的,出台的政策实际上也是这样。另外就是由国家广电牵头,去年到今年促进各地有线电视互联互通,推动这项业务的发展。国网公司不应该整合地方网络,更多应该是建立平台促进各地网络的互联互通,并将流量留在广电内部。国网公司应该建立一套规则,现在没有结算平台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到互联互通。前期是想引到实验室去,但是很难,因为没有一个结算平台,好像是需要200脱机顶盒才行。还要建立内容分发网络,这个主要是解决IP层面的业务,主要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用户的体验。其实跨越业务并不是把本地的电视节目,比如上海市的直播电视节目移到北京去看,这个我觉得没有必要,只是通过IP平台就行了。

  建立开放的平台为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和平台开展跨越的视频业务,包括网站是提供视频业务的,我们搭建这样一个互联网平台,就是为业内提供的平台,通过这个创新一些信息服务,为有线电视网络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鼓励各界有线电视运营商以广播电视台开展网台联动满足用户需求,创新电视业务模式,促进广播电视与互联网的融合。前几年我们搞了台网分离,国外是搞产业融合,现在我们是做成独立的终端,个人不是太赞同。现在网台联动主要是对于运营商做些影视频点播和关联支付,围绕这些去做一些相应的网台联动。前些年我们的机顶盒做了很多业务,现在主要是直播和回看,还有很多开机广告和定制广告,确实也给有些运营商带来了一些收入。另外台网联动方面,现在电视台的制作节目成本是居高不下的,每个电视台都有一个广播平台,还有一个网站,他们提出希望把网站的节目和传统的电视制作整合到一起把资源共享,还有一些跟手中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做成一个台网协同。对于用户来说是多屏增发,不仅可以通过电视看到电视节目,还可以通过Pad和手机看到电视节目。

  按照有线电视发展的要求研究广播网与互联网融合终端的技术体制,研制样机开展技术试验、制定技术标准、引导产业发展。广电网络里面有线电视的每个运营商几乎都是自己定制的机顶盒,但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来说定制机顶盒就没有意义了,其它平台可能还有点意义,因为不用到外地去播出,但是互联网这个平台并没有说哪个地区的互联网,就连国界都没有,一定是一个通用性的要求。终端的研制还是要尊重DVB平台,这些作为我们终端研究的内容,我们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制定一些终端的技术标准,下午我们的有线所所长也会为大家详细定义标准的具体情况。终端是控制用户获取信息和业务的一个入口,用户都是通过终端获取广电信息,包括上网也有一个网关,电信作为宽带和互联网接入也是一个网关和终端,所以用户都是通过终端去的,包括小米、乐视,现在发终端也是基于这个思路去做的。另外对于直播来说这是基本的业务,直播现在是我们的基本业务,关联用户的信息和需求我们定点推送很多节目,包括现在微信也是这个模式。融合终端定位是引入互联网技术、保持现有的广告平台不变,同时支持DVB和互联网业务的终端,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需求,即使我们家里不看电视,但是希望可以随时能够打开来看。即使现在家里不需要互联网,但是有电信的互联网,我也可以提供追踪,通过一个机顶盒实现,可以比较方便地通过有线网实现互联网的介入。另外还要支持跨越互联网的落地,包括互联网服务的关联互动。融合终端方面也分为两类,就是三合一的终端,还有宽带接入的端口,这也符合现在的主流要求,家里的网关并不是直接上电视的,所以三合一的网关对于现在的政策没有多大问题。可以通过电视的入口,通过简单的操作来看相关的信息,不需要扫描二维码了,这些东西做起来也有一定的过程。

  这是融合终端应用场景的图,前面电视台的信息通过有线网进行传输分发到家庭,包括互动电视平台,视频中心以及许可牌照等等,牌照商通过终端剥离过去进行分发,然后通过互联网信息中心,互联网提供的业务都是通过这个平台去做,其实各个家庭也很需要,包括上网邮件都是这样做的,这是融合终端的应用场景。

  再说一下有线,希望现在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全力发展宽带接入:进行网改满足宽带业务的提升需求,发展用户满足更多的用户数量和需求,这样以后有线会有很好的前景。如果用户都是单纯地看电视,最终会被IPTV挤垮,因为用户更多的是互联网接入的需求。

  下面介绍一下地面数字建设卫星直播覆盖,完善我国农村网络覆盖体系。这是我们国家地面网络电视的图,通过卫星可以形成一个平台,可以通过带宽做一些户外信息推送,还有基于公交移动的地面电视,现在是做一个调频数字广播的,我们整个技术体制是比较乱的,不像欧洲,他们有DVB-S、DVB-D,美国也是一样,中国的体制比较复杂,这是ABS-S,但是并不影响我们的应用。无线电视现在有48个频道,原来有68个频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把这个平台给了移动电视,以前我们是在1G以内,这个在九十年代已经给移动了,就是2G的应用。这个已经是作为电视频频道的二波段,也是给了一些移动通讯固定通讯,还有一部分给了调频。目前我们一共有47个频道,这几年由于4G的应用,通信部提出希望把这些全部挪为4G应用。其实国外也有,全世界有美国和日本已经把一部分作为移动互联网接入通讯方面,目前广电还在用。欧洲现在有人提出反对,俄罗斯也有提出,但只是作为研究。为什么美国和日本会率先用于移动通讯呢?我们查了一下数据,美国和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0%,他们的农民是归农场主负责,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看电视听广播,满足上网的需求,所以电视服务对于美国和日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1%左右,这几年也在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是特别快,而且城市里的城中村也很多,通过有线电视来看电视的只有不到一半,更多的是通过无线看电视,所以地面电视应用还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广电还是更多地希望用这个方式进行农村的网络覆盖,如果中国能达到美国和日本的城市化率应该可以,但是现阶段可能还有些问题。

  关于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还是要按照十八大精神提出的小康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均等化上下功夫。当前的农村广播电视是什么现状?地面电视一般传输的是中一、中七和省内一套二套,卫星传播是中央的一些节目和本地部分省市的卫视节目,就是直播卫星上的节目,当前城市的覆盖都有高清节目,还有本地的十几套电视节目,所以从电视服务来说农村比城市要落后得多,而且用户的体验也差,城市有线电视还可以做宽带接入,所以城乡的差距可以看得很清楚。总结来说,无线电视提供的电视节目和服务项目比有线电视要少得多,农村享受的广播电视服务要比城市小得多,另外直播卫星和地面电视分属两个技术体系,有线电视是一个技术体系,所以服务体验要差。农村可能要装个地面卫视机顶盒,通过摇控器可以看电视,这是体验很差的,城市里面只有一个摇控器,还说摇控器做得不合理不好,经常出来这种抱怨,这个农村的抱怨可能更多,有线电视有多个运营商,你到湖南去看,一个地方一般有两到三个运营商在搞电视,所以这个服务的质量很差,你有问题找多个人,解决很多同样的问题,所以服务更麻烦,就是节目数量少、体验差、服务麻烦。

  采取地面与卫星协同的方式可以实现相当于城市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的居民享受到与城市相当的,只在广播电视服务,不包括互动电视和宽带接入,通过直播卫星我们看到一些卫视上的节目,通过地面数字电视可以看到本地的节目,包括省里的非卫视节目,市里有多少套,县里有多少套,这是可以满足相当的要求,如果做到一个盒子里面。如果真是要享受相同的服务至少得有十几个电视频道才能满足这个要求,一个电视频道现在传输一套高清两套高清,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个数量。现在国家的高清电视已经有二十多套了,一个信号传两个高清也要十几个地面频道传输,本地的高清节目只能通过地面,这是比较合理的,所以通过直播卫星和地面协同覆盖方式是构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一个很好的思路。

  当前农村无线广播电视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明确运营主体落实责任。现在对于农村公共服务中央和国家执行力都很高,村村通也好、户户通也好,都是国家拿钱免费给农民去看,但是我认为缺少一个主体,都是政府在做事,不是跟中国社会发展企业化的操作去做的,国家给钱搞几年,村村通九十年代就开始搞起,现在搞了三四轮了,基本上是翻烙饼,系统坏了再换一个,盒子坏了再换一个,只有市场化的角度推进才能让它产生自我发展、自我壮大。应该根据地面数字电视的服务特点、借鉴省有线电视的发展经验,确定地面电视发展服务主体,确保网络优化、业务策划以及用户服务。为什么说以省为单位?现在有线电视发了也有将近十年,其实在无线来说更应该是一个大区域管理比较好,省里肯定是跨界的,北京发射的无线信号肯定要到天津也能收到,但是为什么不以国家为准?因为现在省里可以协调各个市县的资源,包括组建一些公司也是比较正常的,一刀切我认为很难,切不出来,所以目前以省为单位是比较好的,国家通过协调就行了,以省里为单位,这样避免在省里互相干扰。如果县与县之间协调起来是很难的,组建一个公司会比较好做。目前省里国家还有一个基本机制,通过总局牵头协调基本上能解决这个问题,就跟国家与国家的协调是一样的,先有一个机制,市与市的协调机制很难实现。首先是开展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协同覆盖发展的规划研究,指导体系建设和技术引进。因为广电历来不太重视规划,今年规划院成立十年,其实也是很失职的,规划做得不太好,但是从我做规划的经验来看,广电的技术发展规划一定要加强,这样才可能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发展得比较快,所以规划不能缺,最好是加大这方面的规划,到底协同覆盖怎么去发展,技术上怎么发展,产业上怎么演进,怎么才能可持续发展。

  要在现有的地面基础上根据地面数字电视提出特点和覆盖运行需要,以省为单位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全数字频率规划,为地面电视数字化明确目标,减少模拟向数字转化过程中的重复建设。这个怎么说呢?地面电视如果没有规划的话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地面电视必须具备单位网络特点,通过这个网络可以不断做大,做到一个单体网覆盖,这种干扰是最小的,我们必须把每个省的规划做起来,这样对于后面的建设就有指导意义了。为什么是以省为单位?为什么不是全国的?现在每个省都有支配,所以基于现有的模拟类评估情况下省与省之间互相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全数字规划是比较现实的,也是比较可行的,否则肯定是一盘烂棋更难做,所以要遵循现有模拟情况下的连接支配,开展全数字规划,以全数字规划为目标进行地面电视的数字化。

  要尽快明确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的节目政策,什么情况下公共服务是什么,免费传输是什么东西,付费卫星上是不是可以做些别的东西,比如剩下一个0.5兆的带宽,做点数据传输看看允不允许,应该是允许的,我觉得这个并不违反其它政策,包括传输什么节目,什么节目能收费,什么节目能免费,这个都要给出具体的政策。还要明确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业务的管理、用户的质量、服务的质量、技术演进的路线,这个是可以明确的技术政策,这样各地方发展起来心里就有谱了,要不然永远没有谱,这个不能做又没有规律。还有就是建设资金、维护资金、增值业务资金和终端补贴。美国的地面数字电视也是拿出了20个亿的美金作为补贴终端才发展起来,毕竟越是穷的人越是通过地面模拟电视看电视,所以更应该进行补贴,这也是作为中国分配体制必须要做的,所以财务也要搞起来,包括经过运营的主体怎么做,靠什么来维持发展,现有的地面数字电视建好了以后,我是2008年开始建的300多个地方,设备下去了,由于没有运营资金,现在80%以上的设备都可以用,当年财政部给了5个亿,现在基本上都在用了。

  要积极开展各项业务,探索基于其它高效网络的衔接,发挥地面空间的优势,提升其在农村信息化中的作用,促进全网络稳定发展。全国的覆盖是很难的,本地的覆盖还是很有意义的,地震发生全国都震了,因为广播本来就是传达比较快的,所以紧急广播更多应该在地方。另外就是本地的一些公告、本市县的一些公告,这是一个公共服务比较广泛的平台,尤其是在农村现在这个平台不好找,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效的。收视率也比较长,我们可以做些双向终端和收视率行为调查,这是为广播电视台提供一些咨询,另外还可以提升运营商本身的价值,因为收视率行为的调查是很具有商业价值的数据。定制和定向的推送广告,包括开机广告、回看广告,这些都可以去做,只要不要使用户太麻烦都是可以做的。还要推送一些农村的电影播映,通过这个平台推到家庭里面也是可以做的,并且可以做得很完善。现在农村的设备坏了你还得重新换,如果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发下去就可以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了。还有就是一些频道的套餐,可以适当地探索做些付费电视业务,即使不是付费电视也可以做些服务项目。

  要按照地面数字电视和直播卫星发展的要求研究融合终端技术体制样机开展实验、制定技术标准、引导产业发展。这个融合终端和有线电视融合终端不是一个概念,等于是直播卫星融合终端,所以终端的技术规范也是适应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的发展需求,面向农村用户,在用户服务内容、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三个方面下功夫,尽量缩小城乡广播电视服务的差距。刚才提到了一些差距,我们希望通过终端体现。可以给很多人提供服务,但是通过一个终端来体现它,这样作为运营商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要满足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两个技术体系的要求,不要因为技术调控导致质量下降,这是业务实施和用户管理的抓手。广播电视总是不精细,以前说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以上,这个数字我觉得都是有点胡扯,为什么呢?一个直播卫星上去以后中国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就应该到了100%,没有必要再说98%或者99%,盲区在南海那边基本没有人住,所以以前广播电视覆盖率基本上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所以我觉得应该对终端进行管理,到底覆盖了多少用户,这个数据才有用,多少用户在看什么电视,新闻联播大家是不是都在看需要通过实际网络,现在我们的技术都能实现,大数据分析可以得到这个结果,所以精细化服务是广播电视现在发展的一个必由之路,你不找这一块广播电视很难走出困局。另外管理要有一个频道,到底哪个频道怎么播的,也会管理用户,用户到底在看什么用什么,这种收视行为要体现出来。还有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建设的融合终端,融合终端的分类也有基本形态和增强形态,基本形态就是高清标清,增强形态可以通过3G、4G来做互动业务。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返回第六届中国广电行业趋势年会暨DOF年会专题页面

【责任编辑: 徐芳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