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融媒体案例之江苏广电2018(上)

导语:作为典型的媒体融合案例,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技术平台创新建设、组织机制变革创新、内容产品创新、“走出去“实践、县市融媒体平台支撑方面,都非常值得借鉴。

  2019年3月初,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与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媒体融合推进委员会正式对外发布了《2017-2018中国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报告》。本公众号将结合该报告内容,陆续推出一系列融媒体案例。本篇介绍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江苏广电”)在2018年的媒体融合情况。

  一、面向融媒体的“荔枝云”平台整体规划

  2014年起,江苏广电开始着力谋划媒体融合的基础性云平台,并形成了云平台建设的整体构想。2015年,江苏广电利用承接广电总局融媒体平台建设相关研究课题[1]的契机,将研究成果加以转化和运用,投入巨资打造“荔枝云”媒体融合业务支撑服务平台。“荔枝云”项目的实施将推动实现资源全方位采集、内容全媒体生产、渠道多元化发布、业务多模式创新、用户全方位服务,是江苏广电贯彻落实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

  项目总体规划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统筹传媒行业范围包括广播、电视、新媒体、报刊等媒体内容生产、汇聚、共享和多终端分发。荔枝云项目组由技术管理部、电视技术部、广播技术部和新媒体事业部共同组成,执行云平台建设和运维保障任务。“荔枝云”平台于2015年11月17日正式上线,具备内容汇聚、智能分析、策划组织、融合生产、多元发布、拓展合作六大基本功能,逐步成为功能完备、实现常态化应用的媒体云平台。

  对于传统电视业务来说,通过该项目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节目策划、采集、制作、内容管理、分发等环节,能够更好地应用新媒体技术、业务,提升现有节目制作,在生产流程中能更好地兼顾新媒体发布,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展现传播内容,推进台网互动、全媒体整合传播和营销。

  对于新兴媒体业务来说,通过该项目可以能够聚合多来源、多格式、海量内容的外部资源,提供视音频制作、文字/图片制作、网页制作、App开发、运营管理、订单管理、营销管理等多种功能,面向手机电视、网络电视、OTT、App、IPTV、视频网站等多种终端,开展互动、社交、学习、生活、娱乐、影音、自媒体等多种业务,并构建包括大数据分析、BOSS、计费、用户管理等功能在内的统一运营数据中心,适应新兴媒体流程动态重构、自我造血、独立发展的要求。

  2018年以来,江苏广电总台进一步打通广播与电视、频道与频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生产流程,统一工作平台,个性化用户界面,部署适用于不同平台的应用工具集,“多来源内容汇聚、多媒体制作生产、多渠道内容发布”的生产模式基本实现,以荔枝云平台为中心的融媒体生产技术生态已然形成。

  二、媒体融合相关的组织架构与顶层设计

  江苏广电总台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工作,并专设战略规划与媒体融合研究中心,其融媒体新闻业务也经历了多次调整。2017年初,江苏广电总台整合原总台电视新闻中心、新闻广播部、公共·新闻频道、城市频道、教育频道以及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技术、人力等资源,成立了融媒体新闻中心。2018年年底融媒体新闻中心调整该机构设置,将原属于新媒体事业部的网络传播部一并纳入,以促进真正的“大采编”格局(如下图所示)。

图为:江苏广电媒体融合相关组织机构

  江苏广电总台于2017年启动的融媒体新闻调度指挥中心,在十九大期间正式投入使用,强化总台“采编指挥调度”、“重大选题策划”的统筹协调能力,并推进协调调度指挥常态化。与之相对应,总台新闻类节目分管副台长和宣传管理部、融媒体新闻中心、各相关频道频率主要负责人组成新闻协调小组,作为融媒体新闻调度指挥中心日常运行的主要协调机构。

  融媒体新闻中心立足“荔枝云”平台和“调度指挥中心”,按照“大采大编”思想重构“策采编审发”流程,实现“一体化采集,多样化分发”的机制。融媒体新闻中心负责新闻素材的集中采编,为新闻广播频率、公共·新闻频道、城市频道、教育频道以及网络广播电视台、IPTV新闻栏目等各类播出平台提供新闻内容,以此既体现融合,又保留频道的节目个性。其中江苏公共·新闻频道由融媒体新闻中心单独负责运营。融媒体新闻中心网络传播部负责重要主题新闻的新媒体宣传,包括江苏广电门户网站、荔枝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互动平台及各新闻栏目的新媒体发布和互动。

图为: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

图为: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业务流程

  在人员编制方面,江苏广电总台按照人员精简、效率提升的原则,将广播、电视、新媒体新闻采编人员划归至融媒体新闻中心,频道保留原有制片人及相关编播人员。融媒体新闻中心根据记者的特长、熟悉的行业领域、专业背景、直播能力等重新梳理和调整了全媒体采编人员队伍,打造“既专又能、一体多用”全媒体新闻记者队伍,跨媒介、跨部门作业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技术方面,荔枝云平台作为融媒体新闻中心的日常生产运行的基础技术支撑平台。荔枝云平台集融合媒体内容汇聚、内容共享管理、内容加工、多渠道分发、智能化分析为一体,通过统筹舆情线索、选题策划、采访部署、资源调度、素材采集、编辑制作、传输发布,实现新闻生产“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三、融媒体运作模式与机制创新

  江苏广电总台要求打破单一产品、单一渠道传播的局面,明确移动优先原则,从而形成立体化传播的格局。江苏广电总台要求广播电视记者具备新媒体意识,在素材采集中除了带回广播电视稿件,还要带回新媒体产品。在重大主题报道上继续探索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的联动和立体化传播;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要成为“指挥中枢”和“大脑”,进一步推动全台新闻报道从“几张皮”转变为“一盘棋”。运转机制要常态化、动态化,随时针对新情况、新变化、新选题进行跟踪和统筹;各部门变报选题为报来龙去脉、报策划安排,由指挥中心深度统筹形成方案;发挥好荔枝云技术平台的支撑作用,提升对新闻生产的服务能力。

  1、广播、电视、新媒体平台融合生产发布

  (1)电视新闻部

  电视新闻部设采访部门、编播部门、综合节目部门、公共部门等四类部门,细分时政新闻采访部、社会新闻采访部、直播部等前期采访部门,后期编辑部、评论部和新媒体互动部,以及一些可定制节目的专题部门等。

  A、新闻采集部门(各类新闻的前期采访部门)

  新闻采集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汇聚来自各方的信息,第一时间采访拍摄制作。如果把融媒体新闻中心比作一个“中央厨房”,“新闻采集部门”的作用就是根据用户需求“买菜”和“炒菜”。

  B、新闻编辑部门(各类新闻的制作平台)

  各频道、栏目、新媒体的编辑们各取所需又分工合作,对采访部门制作好的新闻单片进行串联、整合和再编辑加工,如增加“新闻背景”、“新闻短评”等,直至顺利播出。这个部门的功能如中央厨房里的“点菜”和“上菜”。

  C、综合节目部门(专题类、定制类新闻节目制作部门)

  综合节目部门主要为特定用户提供独特的新闻内容如政风、法治等,并为未来发展预留可能新增定制栏目的空间等。该部门生产的是中央厨房里的“特色菜”。

  D、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为融媒体中心正常运营提供必要服务支持。

  融媒体新闻中心新闻采编依托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平台,采用分类负责、轮流值班制度。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对日常运行负全责;政经新闻采访部日常运行管理由融媒体新闻中心主任及相关副主任承担完成,政经相关重大活动宣传、主题报道、新闻行动方案执行由融媒体新闻中心和新闻广播部、网络广播电视台(网络传播部)商议后实施;社会新闻采访部、摄像部等前期采访部门日常运行管理人员,由公共·新闻频道、城市频道、教育频道、网络广播电视台在融媒体新闻中心兼职的副总监等共同组成。

  (2)广播新闻部

  广播新闻部在原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部基础上组建。

  广播传媒中心新闻广播部成立于2007年,10年来按时序优质完成主题报道任务,全国两会、十九大报道等多次获得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表扬,获得省委宣传部和省局《收听收看》点名表扬次数持续增长。

  广播新闻部全员贯彻数字优先理念,积极推进融合转型,优质内容提升平台影响力。所辖江苏新闻广播的收听率占有率连续8年保持南京地区前两位,2018年以来占有率超过22%,创历史新高。蜻蜓App和喜马拉雅App收听位均居全省第一,全国地方台前五、新闻广播前三(含中央台)。据人民网舆情研究中心数据,2017年,新闻广播综合传播综合实力已经跃居全国广播频率前十,地方广播第一。

  广播新闻部鼓励记者在采访中除音频素材外,带回视频、图片,加工成网络新闻稿件或是电视新闻稿件,同时对记者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平台上的原创稿件进行考核,大幅提高了传统广播媒体的传播影响力。在媒体融合工作推进过程中,新闻广播通过荔枝云平台实现了从报题到内容成品的完全共享,融合传播工作发展机制和电视、网络新闻生产机制进一步对接整合,传播效果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3)网络传播部

  网络传播部以“移动优先”为基本方向,负责开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阵地。

  配合融媒体调度指挥中心,提升传统广播电视传播有效性

  网络传播部利用总台各部门联动的优秀稿件推荐报送机制,围绕宣传重点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下发“选题单”、精心定制相关内容,不断创新形式,打造优质内容。

  深度联动总台重大主题活动

  网络传播部主动对接总台重大新闻宣传和主题活动,大力拓展宣传新样式、新手段,注重互动性、参与性,打造包括VR互动直播在内的多款亮眼交互产品。

  打造互动制播和短视频版块

  网络传播部整合全台直播资源,开辟了专属直播频道,在大事要闻之外覆盖各种民生热点;并整合总台各频道节目资源,积极探索短视频业务。网络传播部已推出短视频品牌《荔枝视频》,包括《荔枝快报》、《荔枝生活》、《荔枝军事》、《娱荔派》、《动荔派》五大栏目。

  打造核心新媒体平台“荔枝新闻”客户端

  截至2018年12月底,荔枝新闻客户端下载用户突破2000万,已成为江苏网络媒体中的排头兵。该客户端近几年先后获得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最具影响力网络广播电视台”、国家广电总局融媒体创新经典案例、国家广电总局经典融媒体案例一等奖、国家广电总局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台App市场指数榜十佳、江苏省三网融合创新产品大赛第一名等各类荣誉和奖项,每年都有多件原创作品和栏目获得江苏新闻奖、江苏年度网络好新闻一、二等奖。

  此外,网络传播部还依托荔枝云平台,为各地方传统媒体提供深度订制服务,搭建满足当地个性化需求的融媒体新闻资讯平台,目前已成功开展南京“紫金山”、“宜兴发布”、“金坛手机台”等新闻资讯类App系统的开发运营。

  2、激励考核机制

  江苏广电总台提出:要充分发挥好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加大对编辑记者新媒体发稿的考核力度,优化新闻报道的评价机制,解决融合创新的动力问题。为激励和促进全台新闻编辑记者队伍全面向全媒型新闻队伍转型,提升新闻融合传播效果。江苏广电总台在内部试运行“融合新闻生产人员考核方案”和“融合新闻榜单统计方案”。

  融合新闻生产人员考核

  按照“动存量、补增量”的原则,各新闻生产部门在考核时从编辑记者存量绩效薪酬中拿出一定比例与新媒体平台发稿挂钩,同时总台设立“新闻融合奖励基金”,鼓励向新媒体部多发稿、发好稿。

  具体操作上,由各相关部门对本部门编辑记者新媒体发稿工作进行考核,避免多头管理。部门调整对编辑记者岗位员工的绩效考核办法,将其现有绩效薪酬与新媒体平台发稿挂钩,鼓励编辑记者掌握新媒体技能,向新媒体平台多发稿。新媒体发稿权重不能低于现有绩效薪酬总额的20%。用稿情况由总台新媒体部每月统计汇总,经宣传管理部审核后,人力资源部向发稿部门拨付稿酬,由部门统筹分配。

  江苏广电总台设立新闻融合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发布在总台新媒体部荔枝、我苏两网两端上质量高、时效性强、点击量高、影响力强的好稿。年度基金总额由宣传管理部负责管理。奖励标准根据稿件质量、时效性、点击量、影响力等维度确定,由宣传管理部、人力资源部及各相关部门共同商定。江苏广电总台新媒体部每月统计好稿条目、作者名单、奖励金额等情况,经宣传管理部审核后,人力资源部向部门拨付奖励,由部门统筹分配。奖励对象包括:在融媒体新闻调度指挥工作例会上被列为重点的选题、全网首发稿件及被省委网信办、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的稿件,及荔枝、我苏两网两端点击量10万+稿件、100万+的稿件、500万+的稿件。

  江苏广电总台对新媒体稿件细化评价标准,包括:

  ①导向正确,内容真实,新闻性强,主题鲜明,突出独家性、原创性。

  ②时效性强,事件性新闻原则上自发生起,一般不超过6小时发稿,其他新闻一般不超过12小时,监督调查等独家稿件除外。

  ③体现“移动优先”原则,稿件原则上第一时间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

  ④内容和标题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形式上含有图片、动图或短视频等视觉元素,版式、风格等达到新媒体发布要求,页面结构清晰,逻辑分明,布局合理,制作精良,符合用户阅读习惯,体现新闻性、艺术性和网络特点的统一。

  融合新闻榜单

  江苏广电总台对荔枝、我苏两网两端发布的新媒体稿件进行全网数据统计,定期形成榜单。稿件榜单分周榜、月榜、总榜。统计范围为总台融媒体新闻生产相关部门(融媒体新闻中心、城市频道、教育频道、新闻广播部)向总台新媒体部提供的稿件,以及新媒体部的综编稿件和原创稿件。统计方法为本网点击量和包括今日头条、网易、大鱼号、企鹅号、一点资讯5个合作平台分发推广产生的外网点击量。月榜和总榜以每周的周榜数据为基础,不再重新统计点击量,根据每周点击量做月榜和总榜排名。

  榜单栏目包括稿件名、发稿部门、发稿记者、发布日期。榜单在荔枝云融媒体新闻调度指挥中心大屏、荔枝云登录界面公告栏发布,新闻采编人员可随时查看。

  3、大型新闻活动融合报道

  从2017年开始,江苏广电总台形成了大型新闻活动融合报道的新做法。在2017年江苏发展大会、十九大报道、国家公祭日、全国两会中,总台强化媒体融合思维,促进采访力量的共享和整合,提升电视、广播、新媒体全平台传播能力。总台领导亲自统筹部署报道方案,各新闻生产部门与技术部门紧密配合,围绕“荔枝云”新闻融合平台应用,着力探索“报题”、“文稿”、“素材”、“成片”四个共享并成功固化,基本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报道模式(参考后续描述)。技术部门梳理全媒体新闻采编播流程,利用荔枝云平台实现现场新闻生产、文稿一键推送、素材视频快传、移动写稿审核等应用服务,选型挑选简洁轻便、性价比高,适用于新媒体内容采编的拍摄采访设备,如Gopro、OSMO+、手持云台等,全面提升了总台全媒体采访能力。

  附:江苏广电全媒体记者团队建设

  2012年,江苏广电总台做了一个“全媒体新闻联动平台”,并在全台范围内招募全媒体记者,由这些全国性记者团队利用工作之余,为江苏广电新媒体传稿。2017年,江苏广电总台成立了融媒体新闻中心,并遵照“移动优先”的原则,优先给荔枝新闻客户端供稿。

  融媒体新闻中心对全媒体记者提出了“快、新、深”的要求。快:在事件进行的同时就要发回一些报道——到达现场,拿出手机,拍摄现场图片、视频,第一时间在“荔枝新闻”和“江苏新闻”微博、微信发布。新:语态和表达上,根据不同平台需求定制。深:电视的优势始终是深度,记者在新媒体发稿后,深度挖掘新闻内容。

  如何调动记者的激情热情?在全面推行“移动优先”的同时,融媒体新闻中心在机制上做了一些尝试。融媒体新闻中心除了对记者给新媒体供稿给予奖励外,还探索了“日常节目部门化运行、重大报道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并在重大项目、重大报道中,成立专题项目组,以项目负责人制度运行,既有利于统筹调度所有节目生产需要的力量,也有利于培养队伍的积极性、发掘人才。成立专项组,调动最适合的记者参与最适合的项目,对重大项目的执行事半功倍,更能发挥各方效应的最大化。比如今年以来《江苏新时空》推出的环保监督专栏《“263”在行动》,之所以能持续性地发现众多线索、挖掘出存在的问题,除了巧妙地抓住政策推动的契机外,以“调查记者、环保条口记者、直播记者、热线组、网络互动组等”各方面人才形成的“263”专项组可以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再如,2017年的“一带一路江苏风”第二季,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在做好电视报道的同时,又制作了以记者为主体的见闻式的花絮报道。

  江苏广电的新媒体团队近200人,平均年龄在26岁。江苏广电在把握好导向的前提下,充分发挥80后、90后互联网“原住民”的作用,跳出传统框架思维用创新方式呈现,利用漫画、长图、动图、超链接、短视频等多种可视化表达手段,不断提升新媒体传播效果(参考后续描述)。

  更多2018媒体融合发展政策、趋势、案例请关注:《2017-2018中国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以下是报告整体框架(报告购买请咨询张女士:15611597395)

  [1] 2014-2015年期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设立了“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电视台全台网和全媒体制播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面向媒体融合的广播电视台全台网升级改造研究和试验”两个科研项目,并委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牵头展开相关研究。

  在媒体融合实践方面,本报告反映的省级电视媒体机构包括江苏广播电视台、浙江广播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台、重庆广播电视台、海南广播电视台、山西广播电视台、云南广播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山西广播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河南广播电视台、甘肃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西藏广播电视台、天津还和传媒中心、深圳广播电视总台等近20家机构媒体融合发展情况;在城市台方面则包括南京广播电视台、苏州广播电视台、扬州广播电视台、无锡广播电视台、武汉广播电视台、广州广播电视台、金华广播电视台这7家的媒体融合情况。县级融媒体中心推进介绍则涉及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情况及5个典型案例。

【责任编辑: 白晶 】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