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又是关于3568的诉讼,又是一样的戏码,最近,N多的消息围绕着直播版权、直播渠道等等,翻来覆去,各说各理,面红耳赤。但不可否认种种迹象表明,有线曾经所谓“垄断”的内容,已经渐渐随着市场的开放不再独享了。
维权当然是必须的,那些掩耳盗铃和混淆视听的做法的确让人不齿,但有多少又是无可奈何。凡事还是要多向前看、向内看,下一步的全面开放并不是危言耸听,有线如何能够在内容建设上获得生机,必须认真思考并尽快践行。否则,当下一个四年,或者不远的将来,也许就会没有也许。
无论现在何种业务形态或发展模式,坚守宣传主阵地的核心理念不能动摇,而且要愈发加强,“安全稳定、及时准确”应是关键字,红网、绿网必须落笔为浓。诚然,在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新的技术、渠道、平台等,已不能停留在研判的阶段,必须实际应用而不断完善。不能自我设限,谁也没说有线就是那根线,不能做移动,不能做多屏。不论何种形式,终究要打造核心,补短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扬长,“反木桶”原理(让自己的长处愈发长到竞争对手不能企及)也许更适合。
有线平台上的内容要富有时代感,与时俱进。腾讯、爱奇艺等每年花大量的钱用在节目制作和版权,尤其是一些自制内容,吸睛能力很强,培养了大批的忠粉,在品质上更是超过许多地方卫视的节目。这其中有爆款IP,但更多的是构成了新的视频资源池。有线与这些内容方进行合作,将内容进行导入,除了丰富自身内容、提升点播平台体验外,还可以学习到更符合用户收视习惯需求的内容编排、宣传推广模式、广告植入形式等,更有利于唤回那些“掐线族”和“无线族”(放弃有线电视转向网络视频的被称为“掐线族”。直接不安装有线电视的被称为“无线族”),说白了就是借力圈粉。此外,只要把握好度,短视频,如抖音、快手等的引入也未尝不可。
有线致力于内容本地化,目前来看是当之无愧的突破口,也是构建新优势的方向。做本地化,有线有着先天的优势,只是一直没有做好。从战略上来讲是打造生态圈,服务于本地用户生活服务的都应当纳入其范畴。以智慧社区为例,如果没有针对社区的内容建设,只是靠某个噱头铺上机顶盒,卖点业务套餐,依靠所谓的一朝关系,难以长久。相反,如果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居民形成互动,以平台为基础,以内容作为切入点,搭建“一公里”生活圈,将会产生额外的效果。“最好的”一定不如“最适合的”“最懂你的”来得实在、来得长远。与此同时,台网合作,是一种抱团取暖,再续“前缘”,仍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不能渐行渐远,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线人大多是技术出身,再就是更多的引进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内容方面的人才引入和培养相对较少,或者说水平有待提高。这里不仅仅是指内容制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是涵盖了内容的整合重构、价值挖掘、宣传推广、分析研究等一整套能力要求,以此与内容建设需求相匹配。内容建设与成不费用不能画上等号。有线不以内容生产为主,但要以平台聚合和精准传播为要,这些事情谁来干,当然是人了。简而言之,就是食材不少,但是会做饭的,能做出好饭的人,还是少。
有句谚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有人说,机顶盒给有线快速发展助力,但当下渐渐成为阻力。其实成本是一回事,机顶盒是阶段性的产物,自身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却不应限制于当下。机顶盒定位于智慧家庭的入口最为合适,给有线带来先入为主的优势,这也早已成为运营商兵家必争之地。机顶盒于内容传输,更应彰显出“智慧”。这除了硬件上的升级外(诸如4K之类),软件的研发到应用,可迭代性更为主要,有线视频如何满足用户,用户体验如何提升,这最后一站尤为重要,强化视频传输核心,基于内容的功能和形式,如语音操控、智能快搜等,需要人性化的设计并快速应用。
总之,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有线必须一改以往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入手,内容建设理应首当其中,不下功夫,更待何时呢?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