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文化本同源,合作致共赢

首届海峡两岸影视节目展参与感悟

导语:在两岸电视业者持续交流并渴望深度合作之际,将台湾、大陆海峡两岸电视业者的先进理念、经验与大陆深厚电视市场结合起来,必然存在巨大的运作和发展空间!在共同的文化根本下,让两岸的文化交流超越政治范畴!

  11月26-27日,笔者参加了在台北松山文创园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影视节目展”。以下是笔者对该活动的回顾。

  (一)两岸影视产业亟待深层次交流合作

  据介绍,首届海峡两岸影视节目展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两岸影视互动展示。台湾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理事长汪威江表示,两岸影视交流因为某些干扰因素曾陷入停滞期,这两年正是两岸影视产业快速变革之际,若不尽速恢复交流,势必造成难以弥补的遗憾与损失。

  在“习马会”握手之际,两岸相关机构把握有利时机,在双方共同努力之下终于促成了此次首届海峡两岸节目展。据主办方九洲文化传播中心介绍,此次节目展从筹备到举办也就耗费了20多天,可见双方效率之高。除了有近期两岸良好的政治氛围之外,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双方此前的长期正式与非正式交流合作。可见,不管两岸的政治氛围,两岸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一直都是密切往来的。在与汪威江理事长的几天交流之中,笔者也多次感受到了汪理事长推动两岸交流、致力于两岸紧密合作与共赢的殷切之心,亲眼耳闻及目睹了一个电视节目领域元老级人物在促进产业进步中的赤子之心与巨大贡献!(请点赞)

  同样参与本次交流活动的国广星空CEO王明轩先生表示:大陆电视人“要有感恩的心态对待台湾的兄弟姐妹们”,从台湾的古装戏的引进,到综艺节目的传授,台湾的同行为大陆培养了电视制作能力的基础,“是我们走到今天的老师”。在过去的三年左右时间,由于其他因素干扰,使入岛开展两岸影视文化交流受到很多深层次的不利影响,近三年来大陆无法在台举办任何大型两岸影视文化交流活动。万达超媒体电视股份有限公司代表林嘉惠女士对此表示:回顧以往,觀諸兩岸文化交流,尤以影視產業間的深度合作,長期受到政治因素影響,使得雙方互動進程稍緩,未能與時俱進,實乃憾事。因此,值此媒体产业身处巨大变革及“习马会”握手之际,重新建立两岸影视产业紧密合作机制,非常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

  在亲切友好的互动氛围下,在两岸机构代表做了简短而热烈的开幕致辞,其后台湾中华节目内容制作产业发展协会与上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万达超媒体电视公司EYE TV戏剧台与北京华录百纳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频道排播华录百纳剧场协议”。

  在当天上午的开幕讲演中,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王杰介绍了涉及两岸影视文化交流的国家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尤其是特色资源库项目和行业大数据项目。特色资源库包括两岸影音图文资源库、两岸影视外延资源库。其一个工作是“自制台湾368”项目,该项目要在台网寻找目标合作伙伴,目标是采集台网368个乡镇行政区的基础内容和特色内容,以体现台网本地的文化内涵。笔者一直认为:海峡两岸的长期发展不仅需要双方在经济上互惠互利,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面达成更多的相互理解和认同——因为我们是同根同源的一家人;尤其是台湾地区依旧保存有一些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如若通过上述“自制台湾368”项目,在展现地方风土人情之时挖掘相关文化内涵,则对于两岸的和谐发展必然带来众多利益。


图为:​两岸影视机构战略签署合作协议


图为:两岸影音图文资源库

  王杰主任还介绍了两岸影视大数据及云服务共享平台。他说,未来将以行业大数据把脉两岸影视市场,内容涵盖大陆影视节目在台湾收视(票房)排行、台湾演员在大陆拍摄剧的数量、价位排行榜、台湾制作影视节目在大陆收视(票房)排行榜、涉台微电影及短视频影响力排行、大陆剧在台湾拍摄地排行等。

  (二)节目模式交流展现本位思索与文化内涵

  为期两天的展会还包含网络电视剧及综艺节目高峰论坛(某视频网站专场)、节目与模式设计趋势讲座、媒体平台趋势概念论坛、节目与广告合作趋势讲座等活动。

  刘熙晨:《节目模式引进与潮流发展》

  在节目模式设计方面,世熙传媒董事长的刘熙晨先生做了《节目模式引进与潮流发展》的讲演。这是笔者第一次比较近距离的听节目界专业人士阐述其对节目模式的认识并介绍大陆节目模式阶段性发展状况。颇有儒商风范的刘熙晨先生指出:“节目模式是一种先进的(或成功的)制作方法;节目模式是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产物;节目模式是国际市场成熟的电视产品”。笔者认为:上述节目模式的定义,正是节目制作人对“电视产品”的深层次思考,与所谓“互联网思维”的“产品”有异曲同工之秒。

  事实上,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各个领域的今天,之所以造成众人言必称“互联网思维”的局面,并不是互联网思维有多神奇,而是很多行业都是非市场化运作,没有把“本位”做好而已——原来依靠垄断的传统电视行业也是如此。在与刘熙晨先生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作为最早从事节目模式运作的“老电视人”,刘熙晨先生对欧美节目模式的“Bible”(“宝书”)及其蕴含的经验规律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笔者认为上述节目模式的定义体现了一个电视人对本行业客观规律的尊重与清晰的认识。

  作为节目模式领域的真专家,刘熙晨先生回顾了大陆引进节目模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2006年《舞动奇迹》为代表,节目模式第一次(按照以季授权的国际商业模式)引进中国;第二阶段是2010年《中国达人秀》为代表,该节目在内容上形成个突破(秀的内容更加多元),引领中国大陆节目;第三阶段一2012年《中国好声音》为代表,在节目商业模式(对赌模式)形成突破,同时节目导师作为选秀节目的核心看点也是一大突破;第四阶段就是目前户外真人秀异军突起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刘熙晨先生介绍世熙传媒与韩国CJ E&M集团联合研发并在四川卫视播出的《咱们穿越吧》这一节目。该节目作为一个“明星+小鲜肉”的历史体验真人秀,在第一季穿越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唐朝(丝绸之路)、南宋(书院)及明朝(郑义门)。该节目力求体现真实历史环境,尤其体现时代文化特征与文化内涵。刘熙晨先生着重介绍了明朝郑义门的历史背景,强调节目力图从方方面面展现郑氏家族的家风家教,由此表现传统文化内涵。

  注解:浙江浦江县郑宅镇的郑氏义门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一个奇迹。从春秋始祖郑桓公第六十六代孙郑绮开始,以朱熹家礼为 蓝本,从祖宗祭祀、婚姻嫁娶礼仪、家庭管理、家长职权、人员分工、财产分配、妇规、社交和睦邻关系,都作了详细规定。大大促进了家庭和邻里之间的团结,使 人伦风俗面貌一新,成为绵延十五代大家庭,鼎盛时有成员3300多人同居一起。黎明即起,钟鸣四下,盥洗八下,全体到祠堂聆听祖训,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 饭后各就所业,种桑绩麻,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息达330年。朱元璋闻听当时郑义门已九世同堂,特赐匾江南第一家。

  义门是对多代同居的赞誉之辞,也是中华传统儒家文化人类社会大同理想的宝贵实践。郑义门自宋经元一直到清,绵延十五代达三百三十年,在人类发展史上绝无仅有。这个家族的历史向后人昭示了极其宝贵的治国安邦的经验,证实了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从而印证了大家风范之根源就是教养,世代传承尊师重教。治家有方在这里不是空谈,洋洋洒洒百余条家规天天聆听背诵,成为行为准则,无人敢逾矩。​
——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
 


图为:《中国爸爸》节目画面

  对于当前节目模式的发展,刘熙晨先生特别强调了“素人真人秀”的发展潜力,并介绍了《中国爸爸》这一以“素人”为核心、关注普通家庭亲情伦理的新型节目。该节目以父母在境外工作(或打工或外派等情形)的家庭为大背景,记录孩子到海外寻找父母(由节目组陪同,并且父母本人不知晓)的过程,展现了儿童的天真与家庭亲情伦理,其节目场景令在场许多同行都热泪盈眶。

  作为对两岸交流的一个呼应,汪威江理事长也发出一个请求,即邀请《咱们穿越吧》节目组在某一季,“穿越”到台湾历史的某个时段,体现台湾的地域历史文化。刘熙晨先生在场也对此表示了欣然赞同。(请再次点赞!)

  姚小莹:《音乐大师课》

  如果说刘熙晨先生颇有儒商风范的话,那《音乐大师课》总导演姚小莹看起来有点“小鲜肉”范。但这位小鲜肉导演的作品《音乐大师课》却非常Power!

  音乐大师课是由世熙传媒打造并在北京卫视播出,其节目内容是由顶级音乐人(杨钰莹、曹格、韩磊、林志炫)教天赋少年(16位6-13岁的天赋少年)唱经典歌曲,是一档真正的少儿音乐成长节目。与《中国好声音》类似之处是,节目的四位导师都是非常有个人魅力和性格(母爱型、非科班励志型、大叔型、暖男型),是节目的重要看点。但最重要的是,《音乐大师课》是“一档没有淘汰,只展现正面评价、演唱经典歌曲的音乐教育类综艺真人秀节目”。笔者认为:这一定位实际上正是对音乐、对(儿童)教育的回归!

  节目场景有非常多的符号学设计,如音乐礼堂、校服、书包、音乐教室、毕业纪念册、音乐徽章等。在人物方面,除了四位极具魅力的导师外,还邀请李谷一、刘欢、费翔等担任名誉校长、特约听课团、特约大师等职务;当然,由音乐天赋少年演绎经典,其清新之风也必然是充满整个屏幕。该节目不局限于固定教师,而是要展现导师作为歌手之外不为人知——但为人师表的一面,并在其中体现导师和学生关于人生、关于自身的方方面面。姚小莹女士是如此阐述该节目的内核:“不仅是音乐课,也是人生课”,“经典老歌通过孩童的天籁之声,打开成年人的记忆之门”,“展现老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代系关系”,“直击孩子教育问题!”


图为:《音乐大师课》的符号设计


图为:《音乐大师课》中的师生深度交流

  “本为道之源”

  在当下节目模式主打娱乐牌的背景下,笔者非常认为刘熙晨先生及姚小莹女士在节目模式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展现和对人文关怀的回归。1996年12月,联合国大会指定每年的11月21日为世界电视日并指出:“世界电视日不仅只是一个庆祝电视这种工具的日子,更重要的是认可电视所代表的哲学。电视是现代世界的传播和全球化的象征。”在上上周中广互联发起的的“中国电视大会”上,在策划该活动宣传片时,笔者对“电视哲学”如此解释:“正是广播电视为最广泛的人民大众带来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电视塑造了最基本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共识”。

  基于这一“电视哲学”,笔者非常赞同上述电视节目模式中体现的文化关怀。作为致力于“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研究人,笔者在反思“广播电视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的根本差异中,推出的观点是:广电区别于互联网信息属性的根本特性在于其作为“文化”产业的属性。笔者在在今年的BIRTV及中国电视日大会都曾表示:“文化是信息的信息,是深层次的信息”。在今天文化缺失的背景下,如果丢失文化本身而全力致力于浅层次信息娱乐,很可能会造成“皮之不存,毛将附焉”的局面。

  王明轩先生认为:“文物、古籍,那是‘化石文化’,是死文化,只有真正的学者才能解读” ,而文化的应用、发展、传承,需要“塑造出拥有该文化特质、心理的活生生的人”,这才是“活的文化”。王明轩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存在于台湾,活的中国文化在台湾繁衍。

  笔者也基本赞同上述观点:“易者,易也,不易”。任何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物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在特定时代背景都不复存在时,很多文化物品该进博物馆的就进博物馆,更多应该作为学术研究。但中华文化的根本(即儒、释、道的精髓)却是不变的,在现代社会中需要用新的表现手法、新的元素却呈现和推动人际的传播。而电视行业,正是传播共同价值观、塑造社会共识最重要的领域。这正是今天电视业者的使命!

  台湾不仅保留着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根本,而且台湾业者还通过一些非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动着和传播“活的文化”。台湾业者的专业、专著精神正是大陆同行所应学习和引进的。当然,笔者也一直认为:在很多世俗之人不留意之处,一些大陆同胞依然以自身的力量和坚持,留存着中华文化的根!前述世熙传媒在两个电视节目中对文化的关怀,正是最实际的体现。也正是双方都保留了最根本的认同,彼此才能一直不离不弃和加强理解,并有望携手向前!

  在两岸电视业者持续交流并渴望深度合作之际,将台湾、大陆海峡两岸电视业者的先进理念、经验与大陆深厚电视市场结合起来,必然存在巨大的运作和发展空间!在共同的文化根本下,让两岸的文化交流超越政治范畴!

  在雾霾威胁下的首都,谨以此文怀念宝岛的前辈及兄弟姐妹亲们!

  (下文待续,请关注)

【责任编辑: 温靖 】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