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24日,CCBN2010数字技术未来系列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由CCBN组委会主办,由中广互联承办,以下为广电综合业务运营支撑系统研讨会中天威视讯总工徐江山的演讲,演讲主题是《:“三网融合”广电准备好了没有?》。
图为:天威视讯总工徐江山
徐江山: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的题目改为《三网融合态势下的广电网络行为要素分析》,这个行为要素主要是指技术方面的。首先从三网融合下的广电业务模型开始讲起,要支持这样一个业务模型,我认为我们现在广电行业从技术角度上来看应该有上面四个方面的工作需要重点准备,做好这样一个铺垫。首先是从广电行业的行业和全局性上来说,就是应该积聚内容内部互联,实现对等流量结算。业内专家都认为,三网融合之后,除了广电传统的视频业务之外,当然这个视频业务包括我们的广播视频和交互视频,更重要的一项业务就是我们的宽带数据业务,如果要实现宽带数据业务的全城全网互联,跟电信的对等互联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从现在开始,广电行业内部要积极打造自己的内容环网,集聚内容,跟电信实现内容上的对等互联。
下面是需要我重点讲述的,就是要打造开放融合的业务平台,实现交互业务的快速部署。从业务平台的角度来阐释我们广电行业应该积极部署的一些业务平台,实现今后各种交互的业务快速融合部署。刚才王总已经讲过了,我们要支持今后的业务分级管理,全国跨区域管理,实现多业务捆绑经营,以客户为中心理念的实现,我们要打造支持融合业务运营的管理平台,刚才王总已经做了非常详细的讲解,我就不再讲了。另外我认为我们现在除了讨论业务的问题之外,对三网融合的挑战,从技术角度来说,广电更重要的是实现全网的双向化,双向化的改造到底选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特别是针对我们广电行业既有的双向HFC网络的沉淀资产和技术体系,我们该怎么样逐步的演进面向下一步融合的业务,融合的终端,甚至是一种协议上的融合,提供我个人的一些意见。所以主要是讲开放性的平台和双向网络的实现。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在这里简单的阐述一下,天威对于广电在融合态势下从业务领域的角度出发的考量。天威认为,广电行业首先要做好自己的本行,视频领域是我们必须要占领的,我想试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大家现在盲目的考虑这样一个融合的业务,盲目的建立这样一个语音的通信平台,过了五年之后,你拿到了几万户语音的用户,可是你在视频领域丢掉了半壁江山,我们广电行业在三网融合的竞争下是站住了脚跟,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传统视频领域的打造,做到电信没有的我们必须要有,电信有的我们必须要比它更强,所以应该积极的实现高清电视,无论是广播的还是点播的,甚至今后的3D电视和超高清电视在我们网内的积极部署。
并且从天威的角度来说,现在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要抓住当前一两年电信在网络上还不能全面支持高清电视的时机,迅速的以一种比较低的门槛抢占我们的高清用户。从深圳的角度来说,提出的口号是以高清电视作为一个平台,以互动业务实现这样的盈利。所以天威又通过了这样一个高清互动的家庭计划,以租售机结合的方式来实现高清互动机顶盒的快速部署,从去年到现在,天威已经在深圳所覆盖的一百万数字用户的范围内快速的部署了12万户高清交互的用户。并且也实现了当初我们的这样一个设想,就是通过高清互动盒子的普及,来实现交互业务的增长。目前交互业务的订购率从最初6%逐步上升到现在的20%到30%,并且还在继续提高的过程中,这就是我要强调的观点。并且必须要把交互电视功能作为将来电视标配的功能,实现广电在视频领域成为一个优质视频专家的角色。
刚才格林研究的韩总和迪威特的王总都举了COMCAST的案例,宽带数据的业务是广电运营商或者综合运营商今后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业务品种,大家都知道,我们今后的业务是要往全业务的方向发展,往IP的方向上去发展,抢占宽带IP接入网站IP上的业务是我们现在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无论是现在做还是今后做,都是要做的,所以这个我认为是我们应该重点考虑的另一个内容。再就是语音的服务,语音我们认为是一种辅助的手段,当然作为今后一个捆绑业务的补充,甚至是跟电信作为竞争的一个手段,我们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我们提倡的是三网融合在国家的层面不是一种物理的融合,而是一种化学的反应,所谓化学的反应就是说我们要创造一个对于国家来说是一个共赢的增量,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语音通讯,在广电行业来说也不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挖电信祖坟的利器来对待,站在国家的层面是不希望看到这一点的。
大家要关注现在我们电视行业发展的趋势,我们经营要规模化,服务要个性化,服务的个性化除了体现在我们的一些客户关系管理上,刚才我们在经营上的一些分级管理或者一些大客户的管理,或者是一些针对客户的消费行为的管理之外,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要做到对用户的收视记录采集和分析,建立用户的收视记录专项分析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用户个性化节目的推荐,实现广告定向的推送,甚至是一种窄告的功能,这是我们三网融合下的业务模型。要实现这样一些业务模型,就需要实现我刚才所讲的四个方面技术上的准备,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实现一个开放的数字电视增值应用平台,从平台的角度来说有四个方面的理念,一是要互动,互动是人机互动,人与人互动我们需要做到人与人之间节目的推荐,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这需要在我们系统平台设计里面考虑一种会话机制的建立,实现对于用户实时的管理功能。二是融合的目标,从界面、应用系统和终端都需要融合。三是互动,就是现在的三屏合一的概念,在电视、电脑和手机屏上实现内容的无缝的跨接。四是从媒体的角度来说,实现全媒体应用的实现。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在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的规划里面就需要考虑这样一些要素,首先要建立统一的设备用户和业务认证平台,这一点其实在IPTV的体系里面,或者在一些标准的IPTV的体系里面是有专门的描述的,我们希望今后我们的业务系统来了之后,是有一个统一的用户业务健全系统,来实现跟我们BOSS系统的对接,而不是每一项业务系统都要跟BOSS系统对接,实现多窗口的管理。再就是实现我们内容的统一管理,包括媒体层面的,也包括原数据层面的。另外就是实现统一的产品管理,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产品发布中心,这种统一的产品发布中心是跟流的传送系统对接,同时还要跟业务的呈现系统对接,同时要跟业务的管理系统、运营支撑系统对接,实现这样一个统一的产品管理。刚才讲到了,我们要建立统一的会话管理,从终端的角度跟前段之间要建立一个从终端到前段制定的会话联系过程的建立。不仅实现机顶盒终端状态的监控,软件版本的管理,同时要实现用户的业务进程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是现在不同业务之间的跨接,或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统一资源的管理,我们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下,特别是我们现在在使用这样一个资源的情况下,不同的业务系统在机房怎么样统一的调用这样一个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并且建立在这个统一的调度基础上,我们可以实现多交互系统前端管理平台的构想。另外包括统一的运营支撑,统一的呈现界面和多业务融合的终端。
从目前交互数字电视部署的情况来看,我觉得离我刚才讲的这些目标还有比较大的距离,主要就是体现在无法支持业务的快速部署,每部署一项新的业务都需要实现从前端到终端的集成开发,这是在我们的体系规划上存在问题的,不能快速的形成产品,快速的推向市场。这种问题主要体现在系统的方方面面,第一从原的角度上来看,目前我们原的调度大多数还是采用举证式的调度,主要是针对DVB的体系设计的,应该是建立在IP的交换平台上。第二个分析就是我们内容的体系,采集的体系还没有实现融合,是各自一套,从天威的角度来说,DVB系统我们有一套,网络电视部门有一套,相互之间是独立的,并没有完全实现这样一个针对不同的马力,不同的终端实现的统一采集和统一的调度。今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一个产品,就实现了不同码流对自动化的终端的设计。通过今天这样一个平台的设计,特别是三屏融合终端的设计上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第三就是原数据服务方面,也是没有实现融合。其实我们在做系统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套广播的机制,我们广播内容原数据的描述又是一套,我们如何实现点播视频和广播视频的无缝切换?从华视的理念商来说,是要融合视频在广播系统和点播系统的界限,让大家觉得你在看视频节目,你在看广播节目的同时,如果这个节目完了,会马上给你推荐一个相关的节目,而不区别这个节目是在广播视频里面还是在点播视频里面。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实现原数据的统一管理。另外在接入这一块,我们现在是把某一个单波的流映射到一个固定的平点上去的,我们现在的交互电子系统有没有既同时支持这样一种模式的又同时支持这种单播模式的?我们至少没有统一的产品。如果你今后面向一种融合的接入网络的话,我们现在可能目前是采用的这样一种DVB的架构或者IPQAM的VOD系统,但是你今后面向大带宽的业务提供的时候,这种方式还能否承载?我们如果要跨接到IPTV的这套模式上去之后,在前端都是一样的,在终端接入层以下我们该如何调度?所以必须要考虑现在同一套系统,既支持IPTV单播的模式,又支持IPQAM的模式。
统一的产品服务,统一的接入认证服务,统一的资源管理还有统一的广告服务。统一的广告服务在今后的技术形式上,我们可以创造出很多的界面广告,甚至是这种定向的广告,并且这种广告跟是节目、跟用户、跟时段关联的。所有这些关联的因素就必须要有一个统一、全面的广告发布平台和发布引擎,这些都是建立在标准的体系架构之上的,这一块我们现在也没考虑。所以从目前我们这样的点播系统上,我们仅仅是一个VOB系统,并不能支持今后多业务的快速部署,从这个体系架构上来说,我们目前是以端到端的独立系统的并行架构为主,终端以嵌入式的架构为主,这个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种体系架构我认为是不能支持我们今后在三网融合下业务的快速融合部署的。
从现在开始我们该做什么工作呢?首先我们要对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的规划实现一种分层架构,从承载层到业务层到应用层来进行规划,当然承载层、业务层和应用层有不同的能力和功能,在这里不做仔细的讲述。我们认为在这个技术平台的规范里面有这样十个模块是必须要考虑的,一是业务的管理模块,二是业务的安全管理,三是运维支撑,四是广告管理,五是导航服务,六是媒体交付服务等等。从业务管理的模块当中来说,主要是负责与业务密切相关的管理工作,包括产品的管理,用户的认证,授权的服务,资源的管理,业务的策略等等。从内容管理的角度来说,内容管理从体系当中是分成两个,一个是内容的采集,另外是内容的管理,这一块也是分开的,也可以放到一起,来实现对于内容统一的采集、编辑、编目、存储、检索、安全的审核和内容的发布,要处在一个标准的接口。运营支撑是一个必备的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广告服务模块,导航服务模块,建立统一的导航页面,还有媒体交互。
用户行为的采集和分析我在这里重点讲一讲。目前从广电的角度来说,很少考虑对机顶盒终端的管理,从电信的角度来说是要考虑机顶盒的管理的,首先是机顶盒运行的状态,另外就是对于机顶盒这样一个软件版本的管理,还有就是从机顶盒业务目前进程的管理,都是要进行管理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立统一规划管理的基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做用户收视信息的采集。在这个采集数据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数据的挖掘,在数据挖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做个性化的服务,所以从这一块来讲,我们认为是在现在的系统规划里面应该是一个基础的模块。
我前面是简要的为大家讲了一下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应该考虑的方面。当然这些方面,从广电行业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个标准的体系,我们可以借鉴IPTV的体系,并且还可以借鉴IMS的架构来考虑我们下一代网络的规划。下面重点讲一下我们在网络的改造过程当中该怎么考虑,这里我更多的考虑可能是建立在我们对已有的双向网络资产条件下的考虑。大家都知道目前我们在接入网这一块存在多种技术体系的选择,首先是网络,里面有GPON和EPON,今年这样的产品和标准都会成熟。另外一个方面是在CMPS这样一个体系上,捆绑四个点的下行的产品已经商业化。在北美他们也在研究基于RFOG的体系架构,把DOC协议架构在POA上的体系架构,另外还有就是EOC的技术方案,还有就是我们从刚才说的角度出发,考虑把CMTS这样一个大型的设备能不能搬到街区和楼栋去,减少我们模拟传输设备的占有,减少针对目前双向网络上大家感到最为困扰的问题,就是双向回传噪声的问题。
我们在考虑这种接入网的接入体系选择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五年的流量模型,分成两个阶段,一到三年内,在广播的话我们还要提供60个点的数字电视的广播,无论是标清的还是高且的。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考虑为用户提供基于.264点播的传输。另外我们给用户提供下行4兆和上行1兆的宽带数据的接入,在一到三年内这个目标是比较现实的,并不是太超前的。VOIP的带宽是很少的,这样算下来,我们对于整个的带宽有60个模拟频点的资源,再加上14兆和1兆的数据带宽。对于未来三到五年的模型,我们仍然保留60个模拟频点的广播节目,同时我们对于交互视频的频点,我们考虑给用户20兆带宽的占有。宽带数据上我们提高到下行10兆和上行2.5兆,对于VOIP的考虑是一样的,对于整个用户的业务模型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初步的估算。这种业务模型情况下还要考虑用户的渗透率和业务的并发率,从一到三年的模型上来看,我们认为宽带数据的渗透率我们如果三年之内从全国的范围内能做到30%用户的渗透率已经非常不错了。并发率我们考虑10%,我们考虑交互点播有四成的用户都会使用交互视频高清点播,视频的并发率是长时间占有的,所以我们要考虑20%,这样的话户均的带宽就是820K。这样的话,三到五年渗透率宽带数据提高了50%,交互视频我们认为在5年之内,所有的用户都应该使用上双向的高清互动的机顶盒,都要实现高清电视的点播功能,并且并发率我们稍微降低一下,达到15%。这样的话我们可以计算出户均带宽的模型,在一到三年内下行可能是900多K,不到1兆,上行大概是50K,三到五年我们认为下行户均静态带宽应该能达到不到4兆,上行就是这样计算出来的,会有一个值,这是我们在规划接入网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对于每一个用户静态带宽的分析。
同时我们要考虑,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这样一些典型设备典型的技术参数,特别是在供电耗能方面的参数。IPCAM是在15%并发率的基础上会大量使用的设备,必须要考虑能量的需求。我们以哈雷公社NSG9000的产品为例,计算出来设备的耗能需求。为什么要考虑这个情况呢?就是我们要考虑在这样一种技术体系的选择下,你的基础设施到时候能不能承载?就是你要达到百分之百高清用户发展的时候,你现有的基础设施能不能承载?或者不能承载,你该做什么样的工作?所以现在就要开始规划你在基础设施上的一些需求。首先我们考虑传统的的方式,实现一到三年的流量,经过分析可以看硃,这种技术方式对于实现刚才说的一到三年的业务模型和业务流量需求,在五万户的机房里面,从设备耗能的角度上来说需要12.5千瓦的容量,按照天威目前对于这样一种基础设施的支持,目前我们是15千瓦的工艺电总量支持,这种技术体系1到3年内勉强能够支持5万户用户的发展。对于3到5年内这种技术体系就需要35.36千瓦的耗能,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现在我们暂且不讨论这种技术模式,从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上来说,我是不能支持的。所以现在大家在考虑谈业务层面的时候,其实我们一直认为,就是业务层面需要考虑,但是更重要的就是要在脚下走起,现在要考虑到今后对于基础设施的布局。而且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规划到真正的建成没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是不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如果选用了这样一个技术,实现我们刚才所说的视频专家的角色的话,那么你就必须现在对于5万户的机房进行拆分,甚至要拆分到两到三个。大家试想想,广电在这一块一直是非常薄弱的。第二种技术CMTS我们主要放在了街区,结论是一样的,一到三年的业务是能够支持的,三到五年的业务是不能支持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的耗能仍然要29.05千瓦,要对机房进行这样一个拆分。如果是HFC+PON这样一个技术是完全能够支持的,因为在这种技术体系下,我们把交互电视的媒体放到IP上,用的是IPTV的这样一种技术架构,用EPON+EOC的业务实现,实现全IP的承载。IPQAM设备没有了,在分机房我们整个1310这一套体系也没有了,所以这样对于分机房的需求是非常小的,对于耗能的需求也是很小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种纯IP的宽带介入方式,对于分机房来说是非常优化的一种技术选择。对于广播视频的传输我们是用1550的,直接发送到节点,RFOG我就不做阐述了。
我们对于这种技术选择上有各种方案优缺点的比较,首先我们讲到的HFC+CMTS+IPCAM这种体系的话,我们从许许多多的广电网络公司的角度来说是保存了现有广电网络公司的这一套技术体系、技术平台和终端设备,它的优点是这样。并且我们双向数据的交互终端是一个工业级的产品,是成熟的终端,终端的成本具有优势。它的劣势就是分机房要严格控制在三万户范围内,供电和机房空间难以支撑,机房用户规模还要划分到两万户以内。从天威公司的角度来说,我们目前在整个百万户的用户上,我们是有30多个分机房来提供这种业务的接入,还需要增加20个这样的机房。在接入成本方面,应该来说对于这种大容量、高带宽的业务承载,它的成本上比较高的。并且回传带宽难以支撑5年以后下一代宽带业务。并且因为在媒体流的层面采用了DVB封装,跟采用IP化的技术发展趋势不符,对于今后画中画等业务支撑能力缺乏。所以我们仍然建议,对于下一步面向五年之后的广电网络的布局,还是建议这种技术方式,当然要进行考虑改良。作为PON+EOC的这种模型,刚才讲到了在分机房来面的结构,拓扑是非常简洁,网络的布线非常清晰,对于分机房基础设施方面的占有非常小,并且还有一些冗余的带宽可以做扩展,与整个IT发展方向趋势是一致的。但是对于我们现在的广电网络公司整个接入网的技术体系,甚至交互数字电视平台的技术体系颠覆性太大。目前EOC的技术标准多种多样,没有形成一个工业级稳定可靠的产品体系,产品的价格也比较高。所以从目前的角度上来说,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我们认为也是风险比较大的。我们认为这个技术方式我们应该跟踪,但是不建议作为目前公司在近期内网络建设的唯一方案。
从现在开始,我们认为应该考虑两个方案融合的方案,就是HFC+PON混合模式。简述的话,我们目前在一到三年内仍然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承载目前交互数据的业务发展,同时对于新建的楼盘,商业用户我们考虑采用EPON光线到户的模式来实现这样一个接入。同时要建立起一个宽带的光纤接入网平台。其实我刚才没讲,就是因为我在上面有些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基于今后三到五年这样一个业务模型,从EOC的头端和我们的一些光节点的考虑上来说,认为128户的光节点是比较适合今后两种技术的结合的,同时我们认为这也是我们业界的共识,有线电视网络不要盲目的实施光纤用户。因为我们电缆的带宽是非常大的,并且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同轴电缆的资源,我们在确保光节点以下是无缘的,并且确保光节点一下我们可以做到1.25级,在器件的选择上,尽量的把带宽拓展,实现光进铜退的潮流。并且在分机房上,在基础设施上布局好。在集成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面向下一代高渗透、大带宽业务进行规划演变,在工程实施上保持网络演变的可实施性,进行第二段基础设施的改造,同时预留一两年的时间等待和推动相关EOC设备技术的成熟。
在这个时候我刚才也提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今后要实现两个平台共同的运营,所以在平台上就必须要支持两种介入技术体系,用户和业务的认证体系,所以我们现在就要考虑对于交互数字电视平台对于IPCAM和IP的支持,开放应用的终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基础接入网络进行演变时不至于颠覆和影响业务的开发。另外我们在BOSS里面要支持传统的DHCP的方式,也要支持EPON的这样一种认证方式。另外一方面,在新建楼盘的时候现在就可以部署这样一种新的接入方式。
归纳起来讲,我们认为在接入网技术体系的选择方面,站在对于既有网络资源的集成和既有技术体系集成的角度出发,同时站在一个标准化的工业级产品稳定可靠运营的前提下,我们目前应该采用成熟的技术来推动我们当前交互业务的发展,并且在基础设施方面,机房和同轴电缆的建设方面,为未来的技术选型打下基础,来适应今后三网融合业务的高速推广。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