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深圳、天津媒体改革背后:“频道制”瓦解了吗?

导语:大多数电视频道遭遇观众流失、收视溃败和广告雪崩,甚至一些频道面临关停并转且无法逆转之时,频道制是否也难以再续?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大多数电视频道遭遇观众流失、收视溃败和广告雪崩,甚至一些频道面临关停并转且无法逆转之时,频道制是否也难以再续?

  天津的改革似乎打破了频道制。不仅如此,去年底,天津日报社、今晚报社、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广电传媒集团等机构撤销,合并组建了天津海河传媒中心。中心成立后,“对原来散落在不同媒体不同部门的采编资源进行逐步整合,实行按照业务条线垂直设置的‘中心制’”,以“重塑符合融媒体发展规律的策采编发流程,构建报网声屏端集约化发展的媒体新格局”。

  与大北方天津遥相呼应的是改革开放先行区深圳。一周前,深圳广电高调成立四大中心,融媒体中心同时亮相,集团管理模式也由“频道制”切换到了“中心制”。

  不难看出,天津和深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不是省会城市,传统媒体竞争环境相对单一且便于协同。而在同城竞争如火如荼的省会城市,省级地面频道和省会城市频道一直相互胶着,面对几乎相同的市场,拼抢几乎相同的资源(新闻资源和广告资源)。如果废除“频道制”,对省市广电高层来说,是否就意味着拱手让出市场,这确实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在过去的20年间,频道制一直被视为电视台面对竞争最有效的组织运营方式。

  那么,为什么是频道制呢?

  答案就是多频道的扩张和媒体市场的丰沛。也就是,一方面观众对电视节目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电视台多频道的协同创新和运营能力满足不了这一需求,于是频道制就应运而生。打个比方,尽管猴子不少,但当花果山上的果子足够多时,让猴子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能会比把这些猴子组成一个团队进行协同,能争抢到的果子更多。这就是频道制运营的底层逻辑。

  传统电视时代,频道制解决了什么?

  说白了,频道制主要解决这样三个问题:

  首先,以“责、权、利”的捆绑,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

  十多年前,我曾经在《同城竞争下省会城市广电集团组织变革研究》一文中说:多频道扩张后,许多广电机构对频道集群的整合管理运营水平还难以适应。作为一种直线职能式组织管理结构,原来适应单频道时代内容生产方式的中心(部门)制,由于管理层次过多造成决策缓慢,节目生产部门不关心受众需求和客户评价,广告经营部门和节目生产部门、购片编排部门缺乏充分沟通而互相推诿扯皮,大量与盈利无关的业务和机构设置造成媒体资源无谓的浪费等等。

  而频道制就是划小生产单位。“责、权、利”对应的“人、财、物”的到位,使频道拥有运营和发展的充分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频道的竞争活力。

  其次,以特色栏目的突围,解决频道品牌的问题。

  频道制后,频道自我发展意识和品牌意识增强。通过特色栏目和活动,使观众对频道有了比较清晰的品牌认知。比如,《1818黄金眼》之于浙江民生休闲频道,《阿六头说新闻》之于杭州明珠频道等。有了品牌栏目的抓手,频道的其它栏目和活动就由此延伸,从而形成较强烈的品牌认知。

  再次,以高效决策和贴地营销,解决同城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的问题。

  频道作为运营和利润中心,市场感应强,市场反应快,可以最凌厉的作风抢占市场份额,因此频道制更多应用在同城竞争激烈的市场。

  比如杭州台和浙江台,杭州台被认为是全国完全频道制最早的电视台,频道总监拥有预算内人事财务权、广告经营权和节目制作采购编排权。这种先发优势,让杭州台的收视份额连续五年处于上风,直到浙江卫视的崛起。南京台尽管后来效仿杭州台的频道体制,但彼时江苏台地面频道已经崛起,频道制效果并不明显。

  相反,不在省会的苏州台凭借富庶的经济区位和相对垄断的市场,采取中心制和频道制的结合,也就是频道制更多侧重内容生产,而节目采购、编排和广告经营,则由总台统一调度,在城市台中傲视群雄。

  可以说,频道制的关键是节目、品牌和广告。即通过节目的收视优势,和品牌势能以获取最大化的广告收益。因为频道制运营的核心是节目,侧重的是制造端,一旦需求端发生剧变,围绕原来的产品组织生产和运营的频道制也将面临生死考验。

  移动互联网语境下,频道制难以解决的三大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猴子并不见少,但花果山上的果子少了,这就意味着需要到别的地方觅食,但其它地方会有更多争食的飞禽走兽。这个时候如果还是放养,没有组织协同,没有技能训练,猴子抢到的食物可能只会越来越少。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智人所以最后能统治世界,一个关键就是他们的合作,尤其是“和陌生人的合作”。

  反映到当今的媒体生态,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勃发,使得传统的媒体市场萎缩,媒体平台更加多元,产品(逻辑)也随之变得面目全非。由此,如果电视频道的内容生产和组织运营模式没有改变,一样会陷入上顿不接下顿的窘境。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下,频道制难以解决这样三大问题:

  第一,难以解决电视频道整体收视和影响力下滑的颓势。

  根据CTR的数据,电视媒体2018年广告收入下滑明显,并出现0.3%的负增长,广告时长则下滑8.1%。其中拖累最大的就是省级地面频道和城市频道,省级地面频道广告总时长由2017年的下滑6.2%,进一步扩大到2018年的9.4%;城市频道的下滑则更是由1.0%迅速放大到13.3%。而省级地面频道和城市频道恰恰是之前频道制实行最彻底的。由于电视频道和观众的关系趋于疏离,内容传播和平台运营的效率就变得极其低下。

  为了寻求生存,许多频道转而为政府和企业定制宣传和活动,尽管可以收窄营收下滑,但这样一方面大幅加大了成本支出,另一方面频道的品牌趋于模糊,和观众更加渐行渐远。同时,公信力的过度变现和透支,也将伤及自身的平台价值,让媒体的传播力和舆论力大打折扣。

  我既不认为电视频道成为红木家具的卖场,就能救频道于既倒;也同样不认为在主流观众流失的情形下,To G会成为今后电视频道的主要盈利模式。对主流媒体来说,活着是一个问题;怎么活着,更是一个问题。

  第二,难以解决移动互联网语境下,融媒体矩阵产品的打造和运营。

  频道制下,频道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传统电视节目的运营,以及活动的创收上。因为对其而言,生存是第一要务,尽管广告滑坡,但相对新媒体而言,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变现还相对是块诱人的甜饼。

  由于生存压力和路径依赖,频道在媒体融合上就难有实质性的推进。一是无法凭借一己之力,实现移动互联网下海量内容的协同生产和传播;二是无暇在多个产品孵化中完成视频IP产品的打造。可以说,投入和风险,以及快速迭代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是任何一个互联网内容产品所需要直面的,但这对生存压力巨大且疲于奔命的单一频道显然无法承受。

  当然,这并不是说,融媒体矩阵是通过顶层设计出来的。事实上它是逆向操作,通过产品团队的创新和迭代进化而来。但前提首先是组织内部价值导向的一致,以及足够多的团队和资源的投入。因为就互联网“完全去中心化”的技术存在而言,“只要遵守传播协议,任何人都可以发挥奇思异想来散布或补充传播内容。”

  也许有人以为,新媒体矩阵就是将各个频道的新媒体产品整合捆绑就能形成,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因为新媒体矩阵,既有内容产品的不同属性,也有不同平台甚至不同用户生态的定位,而不像传统电视频道,是在同一个生态中生产和传播。

  第三,难以解决用户数据运营和媒体产品商业价值的开发。

  像前面所说,频道运营的核心是节目。然而对新媒体来说,运营的核心则是用户,也就是连接不同平台和产品的用户和数据,实现传播效率最大化,并将其带给商业客户。美国在线的创建者史蒂夫说:“网络的王牌应用,就是用户”,而和用户“连接的能力是媒体产业扩大和建立规模经济与协同效应的关键因素”。

  不过,不同的价值导向,势必无法在一个组织内获得行为的协同,也无法达成对用户生态和媒体生态的理解。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公司只是一个故事;按照德鲁克的说法,这个故事必须符合逻辑。也就是说,一个公司不可能存在两个故事,两种事业逻辑。

  尤其是当一个新媒体寄生在老的媒体组织的时候,很可能会导致麦克卢汉所谓的后视镜主义,即:根据传统媒介来定义新兴的媒介和交往实践,因而低估了后者的潜能和前景。就像在一个马车铺里生产汽车,造出来的最多也只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车”或者“玩具车”,终究无法实现商业转化和市场量产。同样,造这些“概念车”的工匠也终究会因为无法得到市场的丰厚回馈,而失去创新的动力和欲望。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频道制已经很难让电视台,尤其是省级地面频道和城市频道再续竞争优势,这时就要代之以一种新的组织方式重新出发。

  深圳广电去频道制的三点启示

  深圳广电集团这次推出的四大中心及九个工作室,被视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一大举措,还被解读为“集团的管理模式从‘频道制’切换到‘中心制’”,以集约化调度使用媒体资源、一体化组织指挥,加快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新格局。

  这四个中心分别是卫视中心、融媒体中心、广播中心和专业频道运营中心。九个工作室则包括融媒体数据新闻工作室和八个广播主持人工作室。

  结合融媒体时代对频道制的讨论,深圳广电的组织架构调整,至少给我们如下启示:

  第一,在价值导向上,电视频道和移动产品并重,甚至将移动产品放在更优先级考量。

  与之前不同,融媒体中心不再游离于频道之外或是游走于频道的边缘地带,而是成为一个与卫视等量齐观的中心。

  同时,“既要做好电视大屏,更要发力移动端小屏”,也并非停留于口号,而是将原新闻中心、都市频道、公共频道、新媒体中心、影视剧中心、法制节目中心、媒体运营管理中心和香港办事处等8个机构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也就是将原先与电视频道捆绑的采编资源剥离出来,面向多平台、全媒体生产传播,落实“移动优先”战略。

  第二,在采编流程再造和团队转型融合上,以新媒体头部产品驱动,而非“顶层设计”。

  “壹直微微抖”是其新媒体矩阵的别号,它包括壹深圳、直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和抖音等部分合作平台。

  其中,“壹深圳”依托于王牌新闻节目《第一现场》,APP下载量530万,日活用户30万,位列深圳本土新闻类APP客户端榜首。

  而“直新闻”则是由深圳卫视品牌栏目《直播港澳台》、《决胜制高点》、《军情直播室》和《关键洞察力》等升级而来,提供最好懂的硬新闻,在垂直领域服务用户。

  可以说,当互联网成为基础设施后,没有新媒体头部产品驱动的流程再造和团队转型,大都将无功而返。

  第三,在营销运营上,将融媒体产品整体打包。

  将广告运营中心纳入到融媒体中心,为客户提供全媒体“组合包式”服务,既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需求,也让新媒体产品有了更多变现路径,为新媒体产品进化提供最直接的市场反馈和机制动力。

  当然,文无定法,组织架构也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因地制宜的同时,也要因势而动,毕竟融媒体“四全”的趋势已无法逆转。“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说:“变不是最重要的,变化的趋势或趋势的变化是最重要的,趋势的变化能让人发现看得见的未来。”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