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罗小布问道】关于有线应对策略的系列讨论(18)——“打蛇”要么打在“三寸”上,要么打在“七寸”上

导语:有线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不仅有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竞争……,还有体制和机制的竞争。

  常言道:“打蛇要么打在‘三寸’上,要么打在‘七寸’上”,为什么呢?因为 “三寸”是脊椎,往往蛇脊椎受伤会抬不起头来;而“七寸”是蛇的心脏。

  有线与竞争对手的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不仅有产品或技术的竞争,商业模式的竞争……,还有体制和机制的竞争。例如:在接入网产品上是同轴与光纤的竞争,在电视业务上是传统货币模式与流量兑换模式的竞争,还有许多领域是体制和机制竞争……

  体制与机制的“软肋”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寸”或“七寸”。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多么完美的体制和机制都有“软肋”;对竞争对手而言,“软肋”是容易击倒竞争对手的要害;对项目而言,“软肋”往往就是需求点或商业机会,也就是竞争优势体现的关键所在。

  也许有同仁问:如何寻找“软肋”呢?对竞争对手而言,“软肋”往往是在对手最强的反面。就拿有线自己来说,有线传输的内容丰富是有线优势或强项,有线的“三寸”是体制造成的不能跨域传输、不能对接互联网等,有线的“七寸”是体制要求的安全播出。OTT充分利用有线的“三寸”和“七寸”,不仅跨域传输,甚至跨境传输。有线对接互联网不是被“警告”,就是被“约谈”;OTT在同样保障版权和正能量的情况下,直接对接许多互联网的应用。对集客业务或政府项目而言,政府也有“软肋”,纵向部门之间的 “缝隙”就是政府的“三寸”;让人民满意不仅是政府职责,也是政府的“七寸”,也就是说,确实为民服务的项目,政府必然会支持。

  也许又有同仁问:有线竞争对手的“软肋”在哪里?IP TV的“软肋”就在强大的网台联合体的反面。IP TV经营者并不掌握用户数据或不掌握完整的用户数据,因为这是三大运营商的命根子;因此指名道姓的个性化服务靠的是宽带,而不是IP TV;同样,三大运营也不愿意为电视台构建直通网络、直面用户的增强型电视(AR)平台。OTT的“软肋”是不懂得客户服务的播控平台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地位,俗话讲“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NB-lOT的“软肋”在于其过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和难以网关局域网化。竞争对手专网业务的“软肋”是“网管权”不能移交……

  引出的问题是:有线能在诸多“软肋”中找到商业机会或提高竞争力吗?

  首先是对付OTT。OTT只是转播电视,不会重构电视。重构电视就是有线有力的竞争武器,包括重构直播、重构回看……

  其次“雪亮工程”中“只进不出”和“人脸识别”恰恰是其 “软肋”。可以重构“智慧城管工程”、“智慧环卫工程”、“智慧消防工程”等。“智慧城管工程”和“智慧环卫工程”需要的不仅是监控,而且动/静识别。城管关心的是乱摆摊、乱停车和“黑车”三大城市管理的顽疾;“环卫关心”的是乱丢垃圾……。有线可以通过“监控+智能识别+舆情监控等”构建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其中,舆情监控主要利用“爬虫技术”,通过构建“城管TAG库”和“环卫TAG库”进行互联网信息爬取,并将信息即时或实时地通报给相关部门。“智慧消防工程”可以采用有线物联网的方式进行服务;需要提醒的是“智慧消防工程”也是多级同步传输,由于误报率较高,因此不要OTT;有线完整的“智慧消防工程”方案可以简化为“传感器+LoRa网关+探头监控+多级同步传输网+消防报警管理系统”。

  第三,政府各机构的专网,移交“网管”是有线竞争的“杀手锏”;也是竞争对手的“软肋”所在。

  第四,通过政府机构间接面对用户,是有线面对许多互联网企业竞争的“杀手锏”。例如:远程医疗大数据,互联网企业喜欢自己掌握数据,这恰恰是其“软肋”;有线要让社区医生掌握数据,自身只是数据维护服务者;所有数据分析是有线提供工具给医生去分析,而不是代替医生去分析。

  第五,县级融媒体平台,无论电视台主导,还是报业主导;完全开放的平台及其完全开放的工具、自由数据交换等是其“软肋”。各县级融媒体平台,与互联网对接、跨体制汇聚信息等是其“软肋”。

  第六,对智慧城市,传统的APP及其运作方式(传统的方式是“别人的事情,我来做主”,而不是“别人的事情,让别人自己做主”)是其“软肋”。有线可以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和腾讯地图合作,借鉴Foursqare模式,构建完全开放的“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打造贴近百姓生活、实现“别人的事情,别人自己做主”、方便信息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的新型APP。

  还有没有其他“软肋”或机会?当然有。只要有线认真分析对手的体制和机制,就不难发现其“三寸”或“七寸”,《关于有线应对策略的系列讨论(7)冒名不顶替》就是分析对手宽带业务体制和机制的结果。同样,仔细分析政府体制和机制的“软肋”就不难立项,也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穷有线要钱更要研究体制和机制,找准了政府的“三寸”或“七寸”就容易要钱……

  有线“先做后要”的政府民生项目运作模式也是基于政府体制和机制“软肋”分析的结果。“先做后要”模式具体描述为“勾画愿景+做样板间+‘四哭’+‘三大职业哭手’”……

  首先是“勾画愿景”。就是按照政府战略和百姓的需求,用场景描述或故事的方式勾画项目的美好愿景。

  其次是“做样板间”。就是按照愿景,构建实际应用的场景;一方面让政府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让百姓实际去享受服务或鉴定服务是否满足百姓需求;用事实证明该项目符合“让政府满意,让百姓开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百姓的“掌声”构建对政府的呼声或环境“压力”。

  第三是“四哭”。就是按照街道/乡镇、区/县、地市/市、省四级,逐级申诉项目;不怕前一级说“没钱”,只是需要“前一级”愿意向“上一级”反应或请求即可;即街道/乡镇对区/县“哭诉”、区/县对地市/市“哭诉”、四级地市/市对省级“哭诉”、省向国家“哭诉”。也就是,一直“哭诉”到政府愿意大力推广、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为止……

  最后是“三大职业哭手”。“三大职业哭手”分别是退休老干部、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旨在解决某些有线“不会哭”的问题。只要是符合政府战略和对百姓有益的项目,“三大职业哭手”一般会主动跳出来“为民请愿”。如果有线不会“哭诉”,或者找不到“哭诉”路径,或者需要加大“哭诉”的力度等,可以动员“三大职业哭手”“逼宫”……

  《“打蛇”要么打在“三寸”上,要么打在“七寸”上》依然是仅供同仁们参考和讨论。认为有价值,建议就尝试一下找找竞争对手和项目的“软肋”,或者尝试一下“先做后要”的政府民生项目运作模式;如果认为没有价值,就只当是谈资笑料。

【责任编辑: 白晶 】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专栏作者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