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格兰旗下网站:中广互联  格视网  卫星界  社区
登录注册

登录X

没有账号?  快速注册>

首页新闻正文

广播电视文艺40年:繁荣缘于时代 创作只为人民

导语:广播电视文艺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诞生,是中国文艺的主阵地和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文艺经历了从复兴走向繁荣的历史进程。

  编者按:改革开放40周年,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壮进行曲。中国广播电视不仅见证了这一改变世界格局的时代进程,记录了中国从“追赶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成就,行业自身也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性跨越。总结分析这40年的发展经验,将改革精神发扬光大,对推动新时代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广电智库”从今天起开辟专栏《致敬改革开放40年》,刊发系列观察文章。今天刊出第二篇:《广播电视文艺40年:繁荣缘于时代 创作只为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是对以往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性总结,更为新时代文艺发展指明方向、确定道路。

  广播电视文艺伴随着新中国成立而诞生,是中国文艺的主阵地和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文艺经历了从复兴走向繁荣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事业发展活力迸发,广播电视文艺百花绽放

  1979年8月18日至27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电视节目全国性会议。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明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随后,各级广播电视台陆续推出一系列文艺节目,上海台在1978-1985年间就生产单本剧150部;中央台1980年开办了《广播剧院》。电视文艺方面,有央视的《舞台与银幕》《曲艺与杂技》、广东电视台的《万紫千红》《百花园》、上海电视台的《大世界》《大舞台》等等,同时,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一系列大型电视文艺竞赛活动,也是这一时期电视文艺的主要形态。此外,电视连续剧创作趋于成熟,出现了《红楼梦》《西游记》等优秀作品,设立了电视类政府奖“飞天奖”。

  时代要求广播电视文艺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 “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促使广播电视文艺真正站立起来。

  20世纪90年代:广播电视文艺生产力逐步释放,多样化发展初发芬芳

  综观20世纪90年代,大量风格迥异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和长篇优秀电视剧陆续涌现,体现了这一现代艺术形式走向成熟。如中央台的《综艺大观》《正大综艺》《曲苑杂坛》,上海台的《今夜星辰》浙江台的《调色板》等等。电视剧如《渴望》、浙剧、鲁剧等都具有代表性。同时,广播电视文艺在对外交流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广播电视文艺注重深入基层,进行一系列慰问演出,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但在受到观众喜爱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求新、求变的问题。

  21世纪初:多媒体语境下不断创新,广播电视文艺走向专业化精品化

  媒介技术的发展促进节目传播的全球化,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快速广泛的传递,作为广播电视文艺更是面临着如何在新世纪多媒体语境中坚守与创新的重任。

  应该说,21世纪初,广播电视文艺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进一步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姿多彩的节目。音乐广播、交通广播、广播剧和《艺术人生》《开心辞典》《同一首歌》《非常6+1》《星光大道》等电视文艺节目都曾创造辉煌。

  另外,电视剧除了延续关注百姓生活的特色外,更因其独特优势,注重产业化发展,这期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和播出国。同时,综艺节目、电视剧的营销竞争激烈,其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的性质被过分重视,也出现大量平庸之作,观众对精品的呼唤尤为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播电视文艺致力铸造中国气派,努力从创作大国迈向创作强国

  中央连续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大政策,为文艺创作营造良好环境,是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开创文化建设新局面的行动指南。

  在相关战略和利好政策的驱动下,广播电视文艺进一步焕发生机,广播剧、电视剧、文艺节目、纪录片、动画片、网络文艺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着力彰显主流价值底色、书写时代风骨、传承文化根脉、体现国际视野,开拓了新局面。

  综观40年来,广播电视文艺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但也夹杂着“泛娱乐化”的噪音,其中的经验和启示昭示了未来之路。

  1.紧跟时代变革步伐,全方位描绘大时代的风采,多种角度共同奏响时代主旋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乐记》有论述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40年来,一些在思想性和艺术性表现突出的作品无不是对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及人民生活状况的反映,如,电视剧《今夜有暴风雪》《四世同堂》《激情燃烧的岁月》《长征》《海棠依旧》等等,在历史题材范围内塑造经典,再现各个时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和发展进步。

  2.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主旨,关注现实聚焦大众生活,攫取创作源泉,强调全民互动并把平民作为主角

  40年来,广播电视文艺从关注“严肃文化”到关注“大众文化”,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方才不断取得创作的源泉。如,电视连续剧《凯旋在子夜》《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金婚》《士兵突击》《媳妇的美好时代》,电视栏目《开心辞典》《幸运52》等等成功的艺术实践,给予我们启示:只要创作者从桎梏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将镜头对准沸腾的社会生活,对准发生重大变革的历史时代,对准为祖国献身的优秀儿女,那么小小的荧屏,完全可以映射大千世界。

  3.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引领主流价值取向,弘扬中国精神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从央视的《曲苑杂坛》到《百家讲坛》再到《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北京卫视《传承者》、山东卫视的《我是先生》、四川卫视《诗歌之王》等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类节目火爆多屏获得不俗口碑,可谓形成一股视觉清流,引发“文化节目的春天来了”的呼声。长篇电视剧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当时更是几年磨一剑。这些反响好的文艺作品的共通之处是用主流价值来引领观众,使之生发出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豪感,更唤醒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4.注重新技术与广播电视手段结合,文艺形态跨界融合,革新传播模式,不断创新不断升级

  40年来,广播电视文艺面对不同时代背景下观众呈现的不同特性,面对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在形式和内容上作出相应调整,使之更符合观众的时代需求,是其能够长盛不衰的法宝,从而推出新的文艺形态,勾勒鲜明时代特色。一批节目锐意探索,不过度依赖明星效应和娱乐主题,选取普通观众和特殊题材,将综艺、国防、文化、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合与碰撞,找到与当代人的共鸣,挖掘节目创新生长点。如,央视的《加油!向未来》,内蒙古卫视《开卷有理》,《社会主义“有点潮”》等,又如,创新广播剧形态,微广播剧创作趋于成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下一步,新时期的广播电视文艺要牢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要求,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增强责任意识,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前些年,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曾是过度娱乐化的重灾区,这种状况是创作者和传播者对“愉悦”的理解出现偏差、主观上放弃社会责任、在价值判断上出现了问题造成的。节目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节目的提升,归根结底是需要创作者和传播者思想境界的提升。

  二是增强精品意识,处理好主流价值引领与艺术化呈现的关系

  目前,广播电视文艺存在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在反映火热现实社会生活方面不够“火候”,还欠功力。这就需要我们学习和继承优良传统,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深入生活,沉心弃浮躁,潜心搞创作,这样才能创作生产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好节目好作品。

  三是增强原创意识,处理好引进模式与本土传承创新的关系

  通过这些年的引导,文艺节目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本土原创节目逐渐增多,赢得喝彩。在创作生产全过程中,功夫要做厚做实,避免过多过滥重复改编,确保创作环节无忧,生产链条不断,在传承民族精神命脉、回应时代精神诉求、应对国际文化竞争中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原创之路。

【责任编辑: 胥雪琪 】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

作者专栏更多

关注我们

    中广互联
  1.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2. 电视瞭望塔
  3.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4. 5G Plus
  5.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6. 4K8K
  7.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8. 中广圈子
  9.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10. 格兰研究
  11.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12. 卫星界
  13.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