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22日,第三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21日下午,“中国电视媒体融合峰会”上,苏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晓雄分享了苏州广电融媒体转型的探索之路。
苏州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王晓雄
以下是演讲内容:
最近两年,传统广电,特别是城市台、县级台来说经历了很多困难,今天,我就城市台转型中碰到过的一些坑和正在经历的一些事情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5个维度来分析,重点说其中的两个维度。
如今的广电很多都在进军互联网,碰到的种种问题当中,我只简单梳理了几个,涨粉慢,做App没人看,有的城市台说做App,还没开始做,要么在路上,要么在走向死亡的路上。员工还觉得管理者不懂互联网,有很多的管理者都是比中年油腻男年龄还要大的。新媒体部门觉得你到了城市台这一级,先顾着过日子,所以战略投入很困难,而且也没有资源。新媒体部门改革之前还要靠传统的电视台,所以新媒体在体制内活得更加没有尊严。苏州广电媒体也做了很多的探索。
我们从组织转型、生产转型、内容转型、运营转型、个体转型来做。
原来在城市台中是条块分得很细,从台长、部门总监再到制片人管理一个栏目,我们也在逐渐打破条块分割的局面,学习互联网的理念,希望城市台能成为对各个板块赋能的平台。按照这个模块来走我们现在走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配合原来电台、电视台栏目,基于平台做两微发布端的小融。
第二阶段,生产端的融合,搭建中央厨房两大职能采集和分发,成立了总编调度中心,有物理和虚拟调度平台。未来要真正走通,这一步还没敢迈出去,因为对我们来说,电视和广播还有6-7个亿的股票收益,现在的体制还不敢贸然就打破,但未来肯定要从生产、发布到营销端整个融合。
我们在生产转型方面有个理念,第一,选择互联网时代肯定是要做平台的,我们是做原创内容的,要把原创内容移到优良的平台上进行传播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我们内部也建立了一个矩阵,自己台里有一个定位,做区域媒体的主流平台,传统媒体+新媒体,新媒体我们自己确立了App客户端——“看苏州”,就是1个超级平台,超级平台从去年到现在做了130万的用户流,我们认为真正要达到传播,在一个城市里还是不够的,所以我们把两微一端都加进来,内容也在这个主流渠道发布。比较特色的是顺应现代的媒体环境。
我们还加入了两个属性,进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达成合作协议,是广电媒体中第一个和人民日报合作的。去年还签订了一个协议,打造中央厨房的广电地方版。作为地方媒体,在地方上政治是第一位的。加入之后我们在十九大之前发起了一个活动。人民日报中央厨房,现在升级为版媒共同平台,刚开始是十几个媒体共同来做,最后参加的是38个媒体。当中做了一系列的融媒产品。
原来的思路还是城市的电视台做,我们一开始改变了想法,党端借用中央厨房平台联手一起来做,取得了比较亮眼的成绩。第一,政治上拥抱大平台,对接大平台。第二是与市场合作,主要是和头部机构合作,学习短视频。这样的合作对象,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思考。
最早引入的是梨视频,但梨视频是偏新闻属性的,风险巨大。此外,还引入过短视频加电商,但和我们的定位不是很吻合。最后我们选择短视频+生活方式的二更,它展现城市生活方式,发布三观很正的正能量的东西,也能达到爆款传播的效果。所以,去年我们进行了战略活动,做一个“二更”的城市号。
我们团队刚开始做的一个案例叫《红白羊肉情缘》。这对我们传统媒体有教育意义,原来社会媒体认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思想老旧,行动迟缓,还有点好逸恶劳,这个片子上线之后一周之内达到1800万,作为短视频的投入机构,负责城市运营,网上对传统媒体伸出了勾引的手势。这个爆款一做出来以后,我们内部又做了一个决策,在内部招聘了9个人成立了短视频工作室,进行了内部孵化机制,半年过后成熟,现在马上要和二更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基于短视频做很多的事情。我的体会是,传统媒体转型很艰难,但是传统媒体转型更有希望
很多人觉得要学会制作短视频,在广电领域二更学院3000人报名,我们接受了100人。社会整合当中,只有入局才能知道社会公司是怎么玩的,这个行业里融媒体是怎么做。我们拍了很多地方的形象宣传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通过短视频风口发现了宣传诉求、客户诉求、观众诉求、艺术诉求之间的平衡点,也是有变现可能的,而且空间还很大。
同时,我们也在学习今日头条,和苏州的思必驰,国家四大人工智能当中语音识别最牛的公司合作,我们也和微软的团队合作,进行智能分发千人千面。我们的内容转型抓住两大风口,一个风口是移动的直播,广电最主要的特色。我们做了一块直播秀,144个主持人,包括时政主播都要到移动端做直播,后来播出的效果很好。
还有一个案例,现在台里有一个栏目,主持人叫施斌,是方言节目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红人,后来我把他放到网络上做网络直播、短视频、网剧,做好之后这个IP居然在网络上重新吸引了年轻的粉丝,这些年轻的粉丝居然还回流到电视上,施斌在电视端收视率增加了30%,在小屏和大屏互动当中,我们觉得这种做法还是可取的。最厉害的是他基于个人的IP,在线下有22个500人的粉丝群,基于施彬,形成了吃货群、亲子群、教育群。他现在每天做节目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每天要做的事情是首先在群里征求粉丝的意见,看看粉丝的反馈程度,甚至于把粉丝的一些意见也结合进来。这个栏目我们已经居于施斌IP成立施斌工作室,未来电视只是他的一个播出端口。
此外,还做了一个创投节目叫创客和投资机构真人秀,这个节目效果也很好,最终144个项目入围,45个人登台,总共获得45亿真金白银的投资,第一季已经做完了,效果很好,我们马上做第二季。电视端、电视台做节目就是电视广告思路,这块我们已经发现了新的蓝海,比如创投服务,我们台里成立了基金,有好的项目不光是我搭平台,还可以进一步跟进投资,这就不是单纯的广告营收。
我们也给员工展示的空间,基于内容的生产,我们给员工三个融媒工作室的制度,第一个制度是兴趣爱好室,第二是基于部门的,第三是独立的工作室。最近,我们刚做了一轮,大概近100个项目,22个路演,选出了11个,在进行孵化,希望他们能有短视频工作室孵化成功的运气,未来在垂直领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