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以直播和短视频为核心的新闻网站和客户端,拥有一类新闻牌照,是全网唯一24小时新闻资讯直播平台,坚持以真实、及时、深度的图文报道和生动有趣的直播和短视频报道形态,依托奇虎360强大的导流和技术力量,形成了国内一流新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公信力和竞争力,目前已稳居中国新闻网站流量第一位。
北京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北京时间新闻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蒋虎
11月21-22日,第三届“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21日下午,北京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北京时间新闻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蒋虎分享了公司在媒体融合发展中的探索与思考。
演讲内容如下:
几年来我都不太参加媒体融合的汇报、报告,因为我到现在都不太清楚媒体融合到底如何,怎么才叫媒体融合。全国三网融合政策下开始媒体融合之路,那时候我在北京电视台。很多人都说你们没戏,因为我们这种管理者没有互联网基因,后来我就穿上牛仔裤,说外表上还有一点吧,他说你跳了几次槽?我说大学毕业进北京电视台25年了,还没真没跳,那你肯定就不具备这互联网基因。那时候我一度认为,2010年,传统广电媒体必须经历一次彻底的产业链再造,直接转型成为另外一种媒体的形式。但是在那个时候陈总台以及广播电视等等一起操作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或者党委突然发现,它应该是逐渐完成的战略转移的过程。
我们走的这条路到今天,老实说不如四年前乐观,但不是说未来没有希望。我们走的是“心在体制内”,在台内建平台,然后在“体制外谋发展”。当时我记得写给上级的报告说“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新媒体的路径”。建平台、谋发展的转折点,当时我觉得那件事儿是挺大的一个信号。
2013年8月16日,《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收购,当时我觉得这是天大的事儿,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新媒体,我们那时候报道“水门事件”的这类报纸还了得了吗?被卖东西的给收了,但今天这个时代,即使中国卖东西的收购了多少媒体?这算什么呀。但那时候觉得事儿大,咱得赶紧改革。
在那个时候,老实说我现在都不敢说懂互联网,懂新媒体,但我总觉得这东西没流量没有太大意思。没技术,没资本,这恐怕也都叫不上媒体。所以,我说“产品如水,流量如火,技术和资本是柴,还得有好的方法,可能搞不好能把这水煮沸了”。当然,体制内认为我们是党媒、国企,体制外认为我们是商业网站,其实我们在受着两边的压力。各位可能想象不到,全国我们到底有多少个传统媒体的新媒体产品,中国有300多个地级市,2600多个县级市。即使是一个县级市也会有若干传统媒体做的新媒体产品,二级市、县级市都要办,报纸当然都有,所有这些都有新媒体机构,新媒体产品。其实他们是不会死的。
所以,我们这些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面临着来自商业及同类这些传统媒体的双重压力,平台、流量、技术、资本、体制等都受到着相关的影响。我们这么多传统媒体在所谓融合发展新媒体中到底怎么办,这条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对每数万人来说都是开创性的,没有一种模式一定合理,没有一种经验必然成立,咱就各走各的路,走着走着再说。我就好长一段时间不参加会议,因为我看着乱花渐入迷人眼,后来我发现参加还是必要的,因为可以需学习一下,有可能有具体的手法、手段互相借鉴,并且抱团取暖,某些合作我们也许有些机会。
我们体制内建平台的时候是2011年,台内建的工程,2011年5月份开始,到2013年6月建成了这样的新媒体基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使北京自己的广播电视台所有的硬件、软件相关的资源、媒资,都和互联网有关系的都融合成体制内建平台,先把它都打通重合在一块儿,然后把新媒体的版权、广告所有都放在这个板块里。我当时想,我们形成了独立的板块未来可以谋求资本市场的评估,然后进入体制内谋发展的阶段。
2013年9月我向上级汇报,2014年1月8日,最早北京时间的前身,北京网络电视台上线。2016年4月12日,北京时间上线,也就是在北京广播网络电视台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我们的模式实际特别简单,全国也没有过,这是把北京电视台新媒体板块经过市场的资本评估,然后由北京市政府投资10亿现金,和我们共同组建了一个30多亿的北京新媒体集团,北京新媒体集团与奇虎360集团合资组建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同时新媒体集团又独资组建了北京时间新闻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是三位一体前店后厂的模式,前店就是北京时间股份有限公司,它负责技术、平台、运营、经营等等,它在这个商店里给用户卖东西,并获得用户。而内容由国有百分之百拥有的新闻公司来供应,这是后厂,我们把内容放在前面的平台上去销售,这种方式使我们的流量,我现在给各位看的是PC端。
我们之所以PC端有这样的流量来自于360在PC端强大的导流力量,之所以与它合作,是我们与奇虎360约定,360把所有新闻入口位置让给北京时间。这是我们最开始所谓刚才我说的没流量、没技术就别再弄新媒体了。当然,我们今天依旧困惑到底是人工还是智能,到底是靠算法还是靠我们媒体的编辑个性,我现在不知道。
我们怎么办?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做的就是继要市场的、舆论的,既要流量也要媒体的属性和媒体的影响力,至少我个人,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至少我要求我们的团队必须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的传统。当然,我们做着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报道尝试,这是微博的短视频矩阵。我在想为什么我们的东西放在别人的平台上,一放每周播放两过1.5亿,未来我就想,搞不好所有的地方我们都传播传播吧,要不然怎么办呀?跟微博还弄得我们是优秀合作机构,现在可能是排第一的矩阵,未来我们跟他们也会合作。
刚刚完成的十九大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使我对未来多少有点信心了。特别是短视频系列,我们做了15个系列,512条。这一系列居然是有流量的,专业的技术水准认真去操作的时候是能够做到老百姓也爱看,更重要的是把一系列如何聚合到H5小程序里和一系列的应用中,这是我们摸索了一点小小的经验,未来也许可以这么操作。当然,其他的台网融合和电视台,所有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都在我们这边形成视频,包括和中青网进行G20合作,和300多个地级电视台做北京时间网站的本地频道。其核心是我们有流量,在每一个地市,用360所有的位置,为他们推荐当地在北京时间的本地频道,而把所有的经营收入更多地让给合作伙伴。
我们认为,现在能努力的就是打造一条和传统媒体、商业网站都不太一样的竞争发展之路,它到底是什么?我们慢慢摸索着再说。今天人类传播史的第三次大变革正在进入临界点,未来的主流媒体正在形成当中,北京时间努力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参与其中,力争成为属于未来的主流媒体。如果我们等待着别人或其他时间,变化将永远不会发生,我们要等的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就是我们在寻找的变化。
推荐阅读
经典栏目
精彩专题
关注我们
大视频行业颇具影响力的行业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热点观察、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集合电视台、网络视听、潮科技等各种好玩信息。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UHD、4K、8K的最新资讯和最深入的分析,都在这里。
视频产业的专业圈子,人脉、活动、社区,就等你来。
我们只沉淀有深度的信息和数据。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